并州刺史封章,为并州上郡人,行伍出身,武艺高强,善能领军,长期驻守北边,为大汉忠勇武臣。威震河朔二十余年,胡人皆忌惮其威名。
封章以军功领并州刺史,年已五十余岁,须发已白,然宝刀未来。继任并州刺史以来,一边任用贤能治理郡县,一边加强武备,整顿边防。
顺安元年,先皇帝驾崩,新帝初立,封章闻冀州牧韩景请辞,便上书朝廷,保奏上党郡守王扶为冀州牧。
又下达命令,招募各郡建勇儿郎,前往朔方边关历练,以为国训练培养王师官军。如寻常百姓者,可先为军士,待以后再以战功提拔。各郡中有军职者,为军校,历练数年之后,提升为偏将。
于是并州各郡健勇儿郎,都纷纷前往应召,欲要建立功名。
云中太守管旅之子管奉、九原太守封武之子封伦都出身将门之家,正当少状之龄,便应命前往朔方边关军中,都用为校尉,屯驻边关,历练守边。
上党郡军曹从事习威闻知,便也有心让其子习甲应召,只是还一时尚未与习甲说之。
习甲已经闻知此事,便请其父道:“孩儿立志习武,以卫、霍为楷模,当率千军万马,立功沙漠。今孩儿武艺已经学成,在上党却无用武之地。似此终日值守护卫,何时能够封候拜将?愿父亲让孩儿前往边关,以为国戍边、杀敌建功!”
习威本有此意,只是其夫人不愿习甲前去边疆,所以一时未有说起。今见习甲自己愿意要前去,心下也甚为高兴,便道:“你既然有此志向,为父也当成全之。”
沉吟片刻,又对习甲道:“边关艰险,不比上党。此去历练,若遇胡寇,当真刀真枪厮杀,你母亲忧虑至此,不愿意让你前去。”
习甲奋然道:“大丈夫学成武艺,不施展之,当为人所笑也。边关战场,才是孩儿效命之所,愿父亲勿要疑虑!”
习威点头道:“为父自当同意。但你到边疆,休要以兵戈为儿戏,当爱惜自身性命。此去边关历练,并非上阵厮杀。需得遵从军纪,且不要逞血气之勇,勿要让你母亲担忧。”
习甲点头应允。于是习威便说服其妻,准备让习甲应召,前往朔方边疆从军历练。
习甲得知其母应允,大喜,次日便到郡中官员处报名登记造册,州中却有军令规定,只要应召,十日内便要到达边疆报到听令。
习甲寻思此次前往朔方,恐一两年后才能回家。而好友王腾探亲未返回,习甲本来欲要劝王腾也一道共同前往朔方边疆,但其父习威说王扶太守要王腾跟随其去冀州。习甲于是想等王腾返回上党之后,与其话别再走。
王腾却还有十日才能返回上党。
然军令如山,既然已经应召
,便不可违背,如果失期,恐将受军法。
习威见此,便劝习甲道:“你与王腾情真意笃,志同道合,此番即便不能相见,但来日方长,顶多一二年后,你回乡便能再见也。今既然应召,还是先前去罢。”
习甲不得已,于是给王腾留下书信一封,委托其父道:“王腾返回上党,必然将来寻孩儿,但那时孩儿已经身在边疆。请父亲将此信交付给他。”
整理停当,收拾行装,数日后,郡中十余命儿郎齐聚长子城,州中有关官员便带领众儿郎一齐出发,驰马向朔方郡边关而去。
这十余人,大多都是郡中官军子侄,前往边关历练都是有军职的,待历练数年之后,升为偏将,此等之事,从军之人皆趋之若鹜。官府令自备马匹,自应召起十日内到朔方军中。习甲父亲为郡中军曹,颇有家资,为其准备一匹上好骏马,行礼都托在马上。
出发当日,习甲父母亲自送其到城外,其母见之不禁伤感。习甲拜别父母之后,却一跃上马,手提银枪,驰马向北而去了。
不想此时一去,便与昔日好友一别十余年。二人再次相见之时,王腾已经是成名猛将,名满天下,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顾昭既然已经接任上党太守,王扶便准备走马上任冀州牧。于是举家搬迁,王扶为官清廉,除开俸禄之外,别无其他奢侈家财。当下便雇佣了两辆马车,一车乘坐家眷,一车运送家中细软,家中仆从皆步行。王扶乘马,只带数名随身军士护卫。
府第本是官府所有,王扶便将太守府第奉还官府,顾昭接任,便住进太守府。
王扶临别之时,对顾昭道:“吾侄王腾探亲归家,约半月后便回。本欲要让他跟随吾一道前往冀州。然一时不便,待其返回上党之时,少明可以先用之。待吾再冀州方便之后,再调其前来。”
顾昭道:“贤侄既然如此英雄,在下也当见识之。使君安心上任,贤侄到来之事,在下当会妥当安排。”
王扶便与许昭告别,带了家人仆从等一行十余人,便望冀州去了,顾昭派人护送到冀州境上。
冀州治所在魏郡邺城,距离上党不过五六百里路程,车马五六日便可到。王扶行至涉县,进入冀州境内,冀州牧韩景已经派人前来迎接。王扶谢过韩景,于是便随其前往邺城。
冀州牧韩景闻知王扶到任,即便率冀州官员出邺城迎接。王扶一行入邺城,远远见冀州牧仪仗陈列于邺城西门下,麾盖之下,中间一苍髯老者,正是韩景。
韩景乃陈留人,为韩国贵族后裔,儒生出身,从县令胜任冀州牧,从官为宦已经四十余年,其人好诗书,崇尚仁义,治理州郡,亦得人望。今年及七旬,身体衰朽,难以再
领州事。前已经数次上书请求辞官,先皇帝不许。今番再次上书,又推荐上党太守王扶待己,朝廷才同意。
王扶见韩景亲自在城外迎接,急忙前行至城边,令停下车驾,自己翻身下马,趋步向前,至韩景前面,拱手行礼拜道:“怎敢劳动州牧亲自来迎?真为折煞下官矣!”
韩景呵呵而笑,执王扶手道:“王子助(王扶字子助)海内贤良,声名闻于天下。治理上党政绩卓著,韩某在冀州闻知,不胜赞叹。韩某虽然是前辈,然今已经衰朽无用,正当避位让贤也。”
王扶谢道:“后辈得以让州牧举荐,仕途鹰扬,此恩德王扶当没齿不忘!”
韩景呵呵笑道:“韩某举荐足下,乃是为天下也,非为足下也。”
言罢,令仪仗且奏乐,举行欢迎新州牧入城仪式。
王扶随韩景入城,韩景请王扶上车,一起乘车而行,王扶不敢,道:“后辈安敢再州牧前僭越?”
韩景道:“足下今既然奉朝廷诏命为冀州牧,便是同韩某一样官职。有何不可?”
王扶不得已,便同韩景同乘,而位居韩景之后,以示不敢僭越。王扶见韩景德高望重,对自己又有举荐之恩,相待之礼十分恭敬。
至州中官署,韩景令设宴为王扶接风。王扶家眷从人,皆先安排在驿馆客舍安歇。
席间,韩景举杯对王扶道:“老夫今年已七旬,耳目昏花,州中公事,多有荒废。恐有误天下,数次请辞,朝廷今才准之。足下才干优长,正当年富力强,继领冀州,必能有所作为。然老夫还是愿听足下治理冀州之策。”
王扶称谢,便举杯回敬韩景道:“冀州乃大汉北方重地大州,户口百万,人民数百万。国家赋税,冀州十占一二,州牧治理冀州十余年,政绩卓然。下官继任,当继续推行州牧之政,安定百姓,劝课农桑,多做耕稼,振兴商旅,如此,冀州当能保持不败也。”
韩景闻言,点头沉吟道:“足下在上党政绩卓著,治民之才,海内共睹,自然不必多说。然冀州不比上党,足下欲要使冀州大治,恐非数年功夫不可也。”
言罢,又微微叹气数声。
王扶便问道:“州牧因何而叹?”
韩景见问,遂目视左右,左右皆避开。于是韩景便附耳对王扶低语道:“冀州为大汉心腹之地,州牧职责干系甚大,举手投足之间皆能震动海内。冀州又多有宗室藩国,常山、中山、河间等国虽然已经设郡守归为汉地,然尚有赵王在邯郸。赵王自持宗室,甚不遵汉法多矣,老夫年迈衰朽不能制。今观朝廷废长立幼,纲纪松弛,若一旦长安倾颓,老夫恐各地藩王将有不臣之心。”
王扶闻言不禁心中惊讶,便又问韩景道:“若
藩王不遵汉法,唯有朝廷方能制之。下官初领冀州,施行民政,恐遇阻挠。该如何应对,还望州牧指点一二。”
韩景又道:“赵王在封国之内甚为骄横,又养兵自重,且不向冀州缴纳赋税,反倒向冀州索取赋税养兵。彼为汉朝宗室,吾等不能轻易得罪。老夫所忧虑者,恐朝廷一旦暗弱,不能约束四方,各地藩王便将举兵叛乱,以谋取九五之位。如此势必天下大乱,大汉即将危矣。以老夫之见,我等既然不能奈何藩王,然也当防之。州中甲兵之事,不可废也。”
王扶闻言沉吟良久,韩景所言,并非危言耸听,正是当今冀州形势,而韩景劝自己不废武事,正是与自己不谋而合。当下便对韩景谢道:“下官与韩使君所见皆同,承蒙韩使君指点,下官当谨记在心。”
韩景将此信息透露给王扶只后,又试探王扶,见果然有应对之策,于是便对王扶道:“任重道远,足下如今肩上重担,为在上党一郡十倍!愿足下弘毅之!”于是又令饮酒,传令歌舞奏乐助兴,不再言此事。
此时天下除十三州之外,尚存在大小不等十个王国,既:
齐王刘开,楚王刘隆,吴王刘演,赵王刘遇。
此四王,是一等王,皆有食邑数万户,封地十余城乃至二十余城。
其中以齐王刘开势力最强,封国五万户。楚王刘隆封地最广,在楚地有二十余城。
长沙王刘去疾,淄川王刘志,汝阳王刘宣,淮南王刘友,此四王,为二等王,食邑在万户,封地五至八城。
中山王刘受(此中山国已经只有一县两城之地,原中山国大部已经归为汉地。),胶西王刘定为末等王,食邑五千户,封地只有两城。
其中赵王刘遇,为一等王,其赵国封地有八县十三城,王城治邯郸,比于大郡。
赵王倚仗宗室藩王地位,甚为骄横,朝廷又渐渐缺乏约束,自汉末帝即位以后,赵王更是不遵法度。在赵国养精兵万余人,招收四方猛士为爪牙。麾下已经有张双、郭舒等猛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