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兢兢业业杨廷和

第164章 兢兢业业杨廷和

从皇帝制度开始,把持朝政的就不止一批人。

历史上的皇帝失权的案例就不少,从最开始的宦官赵高,教胡二世指鹿为马。到汉朝的外戚干政,东汉献帝架空

其实献帝并不昏庸,之所以被架空,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1.前朝历代皇帝宠信宦官,外戚干政。宦官,外戚,权臣,三股势力不断内斗,导致上层建筑分崩离析。

2.献帝即位年龄尚小,8岁就当皇帝了,伊始所能依靠的政治势力也就是外戚,即董后这边,本身外戚在西汉末年口碑就不咋滴。

3.董卓乱政,淫乱后宫,想取而代之,导致诸侯群起,三国纷争。

4.曹魏挟天子令不臣。

总之献帝被架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群雄逐鹿,天子本身就是掌上玩物。

有宦官,有外戚,有大臣,到了唐朝,还有自己儿子。

太上皇李渊被架空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前废长立幼是大忌,但是秦王李世民功高盖主,手下能人多,又手握兵权,为人有威信,权力结构放在那里,如果李世民不争夺皇权,估计底下跟他走马打江山的人也不愿意,一但建成当上皇帝,肯定会被清算。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当然了,导致李渊被架空的导火索是儿子功劳太大,大到封爵封的无可再封,因此李渊允许李世民开幕府。这个幕府很厉害,相当于得到朝代合法授权,可以私设小朝廷。

总之,李渊授权李世民开幕府,是诱发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原因,也是李渊被架空的根本原因,能人都到秦王手里,不被架空才怪。

但是说到高拱,他连杨廷和都不如,杨廷和人家当了多少年的首辅,皇帝都差不多是他任命的,而高拱才当几年,但是心中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是当不下去这个首辅了。

皇帝太后排斥你,司礼监的宦官排斥你,而背后还有一个同样是内阁官员的张居正在后面捅刀子,你说他怎么当得下去。

而杨廷和虽然被削职为民,但是其实是他自己不想当想退的,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从知道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看不得他的时候,杨廷和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至后来更加坚决。他又因为兴献王称考与否一事与朱厚熜产生矛盾,在奏章中透露自己的不平之气。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杨廷和离去,并责备他批评因为言语的不同归咎于君上,不符为臣之道。不过仍然赐他加盖玉玺的书券,照常例供给他车马、钱粮、护卫人员,重申以前荫封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授命。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杨廷和,朱厚熜都不予答复。

杨廷和离开后,朱厚熜才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此事,遭到杖责,贬往云南。

过后,大臣王邦奇诬蔑杨廷和与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人、翰林侍读叶桂章与原兵部尚书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请托,上述诸人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实据后,才被释放。

过年的时候,有些人好过,有些人当然是不好过的。

今年由于户部的支出众多,迎皇帝,先皇帝丧事,天灾严重,还有新皇上位赦免的一些税负以及正德年间也就是朱厚照时期留下来的旧账。

这也就导致了户部竟然拿不出什么钱来给官员发俸禄。

要知道的是,明朝官员的俸禄本来就少,而现在欠了大半年的俸禄也就等着今年年末了,领一些钱过年还债呢!

明清两代的官员俸禄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但相比于清代,明代官员的俸禄不仅更低,而且其俸禄结构和发放方式也更为复杂。

事实上,我们都说清代的俸禄低,但自雍正以后,地方官实行养廉银,京官实行双俸制,其收入维持生活已经不成问题。

明代的俸禄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些变化,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洪武时期。洪武以后,官员的俸禄制度大体形成定制,只是在发放形式上面有所不同。

明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九品之外还有未入流的小吏,这些人组成了帝国庞大的官吏队伍。朱元璋建国大明后,于洪武四年正月下旨拟定了文武官员的年俸标准:

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石;正四品二百七十石,从四品二百四十石;正五品一百八十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正八品七十石,从八品六十五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这是明代规定的第一个全国统一执行的俸禄制度,规定官俸给米,按月发,俸禄高低与品级相一致。

到了洪武七年八月时,朱元璋又下令赐给文武百官公田,以保障各级官吏的生活供给。不过,赐给官员公田容易造成与民争田的现象,于是又废除了这项措施,重新发给禄米。

洪武十三年是明初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朱元璋废除了沿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并在俸禄制度上也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规定:

“正从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阶递减百石,皆给俸钞三百贯;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减五十石,钞皆一百五十贯。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减十石,钞皆九十贯。正从七品二百石,钞六十贯。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减五石,钞四十五贯。正从九品七十石,钞三十贯。”

这次俸禄的修订,增加了各级官员的俸禄收入,还缩小了正从一品与正二品之间的差距。只不过,这次增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四品以上高官,四品以下的中下级官吏的俸禄依然偏低。

洪武时期,官员俸禄主要是米、钞两部分组成,且主要是给米。永乐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规定:“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四品米钞各半;五六品米六钞四;七八品米八钞二。”

此后的宣德、正统各朝,又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主要是米钞的比例。不管是给米还是给钞,对于官员们来讲实际作用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比例不同而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然而,明代发给官员的俸禄却有第二种方式,即米折物,主要是折成胡椒、苏木、绢布、棉布等,这种米折物官方的叫法为“折色”。

折色始于永乐时期,当时为了营建北京城,规定京官的俸禄三成给米,剩下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

胡椒、苏木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和染色物料,在当时主要作为奢侈品在宫廷使用。将这种奢侈品当作俸禄发放,且官方规定的折色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官员的俸禄。

俸禄低是明代的一大特点,与唐宋相比,明代的俸禄标准低得离谱。唐代时一品月俸八千,另有职田,一品为六十顷。又有世俸钱,一品为二百万(二千贯)。宋代的俸禄比唐代则更高,数据就不单独罗列了。

而明代的正一品月俸仅有八十七石,与唐宋相比较,简直连零头都不及。因此《明史》中说:“自古官俸制薄,未有若此者。”

其二是官俸折色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官员的收入待遇。明代官员俸禄的发放,何时支付本色俸,何时支付折色俸,都是朝廷说了算,而从不考虑各级官吏的实际情况。而且折色的比例也是朝廷一言堂,具体是发什么物品也是根据朝廷的现实需要发布。

要想把明代官员的俸禄换算成银子也不难,明代的一石米在不同时期折合银两数额也不同,丰年1两银可买12石,欠年7、8石不等,以每两银折10石算,那么以正一品为例,月俸是87石,年俸则为1044石。折合银则为104.4两。

而且这104两银子,到手的可能还不及二分之一(有折色,有拖欠),越是中下级官员实际拿到的俸禄越低。不难看出,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就是和清代比也相差较大。

官员俸禄低的结果也就导致了不得不从百姓身上捞钱,当然,这是普通地方官员,他们可是京官啊!

下面的人自然会给上供银,还有一些小可爱也会给他们,就比如说前不久才造反的宁王,宁王是个好人啊!至少在大部分京官的眼里是这样的。

宁王的模式是我给你钱,你也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不说我的坏话,有人说我的坏话你拦一下就行。

但是宁王现在也已经垮了,自然没有人再送钱给他们了。宁王这个好人是倾江西一省的资源为朝廷养官员,这样的亲王能不好吗?

现在没有宁王了,朝廷今年又比较穷,拖欠俸禄,当然是有贪官能活下来,但是很多人连贪污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怎么办?

于是一种新的借贷形式京债就出现了。

最开始的京债其实是特指,特指那些刚当上官员的人,因为缺乏前赶路办等,在京城科举考完就要去其他地方赴任,这个时候就需要钱了。

而京债就是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而到了之后,连本地的官员也都借了。

因为对于官员来说,他们是有稳定收入群体的这一部分人,只要不出什么乱子,大部分人都是还得上的。

而要是遇到有些官员在这段时间连升几级,那直接就免了,作为一笔投资了,当然也遇到那些官员们被诛杀贬值等情况,但是总是比放贷给普通人的风险低一点,所以也就愿意借给这些官员。

而现在的情况就是,一群所谓的清流因为朝廷不发工资,宁王那边也没有了“工资”,自然也只能去借贷了,特别是一些清廉的部门,例如御史。

毕竟如果你御史都做不到清廉,至少是表面上清廉,那你有什么资格或者自己都不好意思去喷别人。

所以这一大部分的人都是想着借贷,先把眼前糊过去,想着等到过年的时候总要发俸禄吧,而过年也是那些放贷的收钱的时候,这个时候两两想抵,可能还能剩一些过一个好年呢!

但是这些朝臣们万万想不到的是,朝廷现在连赈灾都没什么钱了,还给他们发俸禄?

今年朝廷支出最多的也就是平定宁王的战乱了,而宁王的战乱也导致了整个江南经济的破坏,还是那句话,江南占到税负可是全国最重的。

今年江南都没有收上来钱,那哪里来的钱给他们发工资啊!

到了发俸禄的,户部尚书秦金(应该是后几年才当上的,但是只查到他,就用他了)这才开始感到非常的着急。

最后还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拍定了,四品以上的俸禄先不发,然后其他的则是少发。

这样的安排自然是不尽人意,但是最近也只能是这样熬过去了,毕竟现在大家都难。

等到官员们去领俸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俸禄竟然比想的要少太多了,该发20多两的东西,结果现在只要5两左右。

连还债都不够,这让这群人怎么愿意啊!自然开始在户部闹了起来,随后又是感觉在户部闹层次太低了,互相商量了一下,决定直指内阁了。

一般官员们也不敢指责皇帝的错误,毕竟君父是没有错的,而且小嘉靖才上位几个月,没钱发自然就是内阁的问题了。

而且上次杨廷和总揽大权的时候埋下的伏笔现在又显露出来了,首辅可不是这么好当的,现在出了事情自然是有人要担责任,而我们兢兢业业的首辅杨廷和又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了。

毕竟发俸禄这件事情也是他拍板的,内阁这个家也是他在当,小嘉靖现在可还没有总揽大权的,所以锅自然也是由他来背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