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范进的教育

第149章 范进的教育

第二个等级是庶民,他们还是社会中最广泛的群体,也是被征派赋税的基本群体,包括一半的平民和庶族地主。第三等级贱民、奴婢、佃仆等,他们不被列入黄册,没有政治权力,但是和主人家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但是这种情况之下有些乞丐却也能进户籍之中,可见其是还是有些荒唐的。

不过现在这些东西都和二人现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范进现在想的是要给小范平立下一个志向,也让范平的人生能够充满意义,这样他也不会愧对宁王了。

范进对着范平继续说到:“你现在不能救下太多的人,但是只要你肯努力,那你就能获得拯救更多的人的机会。”

范进说完之后,就留着小范平在一旁若有所思,有些事情还是自己想明白更好。

然后待到午饭的时候,小范平和范进在一起吃饭,饭桌之上,小范平还是没忍住,问到范进:“我该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地方没有乞丐?”

范进听到之后,顿时对他的想法感觉到高兴,他说到:“你能做的地方有很多。”

“就像以前有一个叫张载的人说到‘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过说这些话的这个人张载自身都没能做到!”buhe.org 非凡小说网

“还有一个人,他有着禾下乘凉梦,但是他是真真正正靠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奉献,慢慢的做到了或者说接近了这一切,让很多人都吃饱了饭!”

小范平听到这些若有所思,也没有继续询问,而范进这边也是点到为止,说多了其实也没什么用,不如不说。

第二天,小范平一大早就跑到宫里面去找小嘉靖玩了。与其说是去玩,倒不如说是去告诉小嘉靖他昨天看到的。

对于他来说,昨天看到的比和小嘉靖跟在那几个之乎者也的大儒们教的东西学到的更多。

一系列的进宫流程过后,小范平进到了殿里等小嘉靖,因为快要过年了,宫里面好像也是忙活了起来。

明朝的春节风俗,一般皇宫与民间有不同的讲究,宫中正规一些,民间比较随意。

与民间一样,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开始,宫中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宫眷、宦官们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大家都准蒸点心,存储猪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从这天开始,到正月十七日为止,宫中每天都在乾清宫前燃放花炮。只有遇到大风天气,才会停止半天,或者一天。

同时,皇宫内安设鳌山灯、扎烟火。皇帝每天都会去看,当圣驾到来时,就会燃放花炮;皇帝回寝宫时,也会放大花炮。话说明武宗特别喜欢玩,他在位时期,鳌山灯最为壮观,宫中的蜡烛全被用尽,还要到宫外去采购,景象非常壮观。

这就不得不提以前宁王为了巴结哄朱厚照,给他送了时灯数百,结果导致了乾清宫被烧,不过朱厚照还很是高兴。

而现在,小嘉靖自然是没有朱厚照那样铺张浪费,但是也是不容小窥,因为毕竟是皇上嘛,代表着古代封建最高的地位,而皇宫也是古代的最崇高的建筑。

到了腊月三十日这天,宫中开始更加忙碌起来,“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岁”。这一天,皇帝还会下旨,命令外戚前往昌平的各处皇陵祭祀。

同时,皇帝也会在太庙、世庙举行盛大的“祫祭”仪式。所谓“祫祭”就是将明朝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面,举行合祭。正月初一的五更时分,宫中就会早起,焚香放花炮,饮用椒柏酒,吃饺子。同时还会在饺子里面偷偷包上银钱,“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这些活动结束后,皇帝还会下旨,让外戚再次祭拜昌平的各处皇陵。皇帝则先到奉先殿、奉慈殿祭拜,然后再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宫中行礼,拜贺新年。接下来,皇帝就会来到奉天殿(也叫皇极殿,即太和殿),举行大朝会。此时,文武群臣以及四夷朝使向皇帝行庆贺礼。

同时,凡是受过朝廷封诰的命妇也要入宫,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行庆贺礼。不过,命妇入宫朝贺有时候会暂免。奉天殿的大朝会,场面非常壮观,无论是文武官员、外国的使者都会参与,更是凸显出皇帝的威严,以及明朝“天朝上国”的地位。

接下来,皇帝就会赐宴,不过有时候也会不赐宴,直接赏赐节庆钱。接下来,文武百官还要到文华殿,朝贺皇太子。第二天还要入宫,向在京的亲王朝贺。之后,才是官员之间的“拜年”活动。其实,明朝皇帝过年的方式,与历朝历代几乎相同,都是体现着敬天法祖的精神,以及皇家的威严。

自年前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各家都蒸点心,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

从岁暮、正旦开始,都头戴“闹蛾”。闹蛾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以应节日之景。

正月初一,明朝人称为正旦节,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干金”。

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在东直门外迎春,凡勋威、内臣、达宫、武士赴春场跑马,以比较优劣。

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论贵贱,都吃萝卜,称“咬春”,又互相请吃宴会,吃春饼和莱,再用绵塞耳,取其聪明。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也称元宵,内臣、宫眷,都穿灯景补子蟒衣。正月十九日称为“燕九”,这一日,内臣中好黄白之术者,都游白云观,向道士访丹诀。

自十七日至十九日,御前安设的各样花灯,开始撤去。

不过现在,这些自然是还没有开始,但是都已经慢慢的准备了,即使是宫里面,还是有一种喜庆的感觉,本来小范平也是这样,但是现在确实感觉到提不起什么兴趣来了。

昨天那个小孩子给他的冲击力还是太大了,他根本就想不到世界上还有那样的人,生在贵族,体会不到穷人的辛酸,也认识不了人间的疾苦,所以世袭制是不太可取的,不然也不会闹出何不食肉糜这种笑话。

范进给小嘉靖和范平推崇知行合一就是这样,现在主要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是朱熹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思想范进都不想批判。

但是格物致知看到一个东西就懂这种范进实在是无力吐槽,如果你看不懂那就多看几遍,虽然有些东西还行吧,但是有些东西是要实践出真理的。

这也怪不得王阳明在亭子里面看了几天的竹叶也没有发现什么道理,程朱理学本来就不讲什么道理,毕竟朱熹也算不得是一个好东西。

朱熹作为一个思想家,名声大噪,不过让他出名的却是他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

作为儒学大师,道德模范,朱熹被沈继祖指责说他不孝顺母亲,虐待自己的老娘,不给她吃好米。

儒家普遍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懂不懂得孝顺父母,朱熹虐待母亲,有人就说了:大儒的名头真是名不副实。

后来,又传出了朱熹的一条绯闻:在台州为官的时候,因为妓女严蕊,跟唐仲友争风吃醋。

朱熹打翻了醋坛子,连着打了六份报告,说唐仲友跟三陪女严蕊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行为不检,伤风败俗。

据说朱熹还把严蕊抓起来,逼她承认跟唐仲友有奸情,但严蕊誓死不从,最后连宋孝宗都看不下去了,派岳飞的儿子岳霖调查,出面放了两人,还斥责了朱熹。

不过,对朱熹形象造成负面效应最大的应该是他的“扒灰”传闻,他儿子死后,儿媳妇居然不明不白地大了肚子。

这条在现代都能称为惊天大爆款的猛料,将朱熹的形象彻底黑到岳不群的地步。

俗话说得好,三人成虎,传闻传得多了,大家就公认为“事实”了。

于是,朱熹从道德模范、儒学大师成了众人眼中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龌龊不堪的伪君子。

当然,这些是他的对手说出来的事情,到底是不是也不一定,而且后代的皇帝都是比较尊崇朱熹的。

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主动想给朱熹做孙子。

康熙皇帝甚至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句评语可谓霸气,直接将朱熹奉在了‘神’的位置上!”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行为,大家懂得都懂,想给自己的皇权找一个寄托,毕竟以前做过乞丐,和尚这些,出身卑微。

就连唐朝的皇帝不也是在给自己安上了老子李耳的后裔的名头吗?所以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

至于后来的康熙等人,为了给自己,给学子们一个寄托,一个关于科举的寄托,一个证明用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的合理性,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人品这方面还是不谈,毕竟多少年前的人物现在说不免得有一些争议,只能从一些史料上看出一些关于他们的东西来,但是这些都是一叶障目。

如果没有人能回到那段历史,那就没有人真正知道了,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也不过是经过了多少朝代之后修改剩下来呈现在我们身边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小范平等了不到一会儿,小嘉靖便是到了,小范平向着小嘉靖行礼,这是范进让他做的,范进说不管你们私底下的关系有多好,至少在明面上该行的礼还是要做的。

这就是皇权的社会,范进只能适应,无法改变,至少现在是这样,他也是告诉小范平也该这样。

小嘉靖看到之后先是让他起来,之后便是遣散了周围的众人,小范平看到周围的人都走了,这才放松了下来,自己直接随意的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然后就问到小嘉靖:

“你去哪里了呀?在这可把我等急了!”

小嘉靖听到范平的话,不由得翻了翻自己的白眼,然后说到:“你才等多久啊!你别以为你什么时候来的我不知道!”

“今年快要完了,朕的事情可是多得不得了!”

小嘉靖便是说着,边找到了挨着范平旁边的地方坐了下来。

小嘉靖继续说到:

“过些天朕还要去祭祀,还有什么一堆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时间玩了,而且现在的那些官员们还盯得紧~!”

听到小嘉靖如此的说到,范平也是不由得为他默哀,但是他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父王,也不知道这个皇位有什么吸引力,让自己的父王那么想要坐上去。

即使是现在,小范平依旧不懂?为了那些权利,就能放弃自己的自由,让自己孤单的生活在皇宫里面?

如果是范进知道小范平这么想的话,肯定会纠正一下他,皇帝可不是孤孤单单的,后宫可是佳丽三千呢!

当然,后宫佳丽肯定没有那么多,而且也不是那么的漂亮。

不要以为能进皇宫的女性就是非常漂亮的,皇宫所选的秀女肯定不是按照你越漂亮越选你的,容貌端正即可。

如果太过漂亮,根本就不会送到皇帝手上,原因是怕出现什么妲己褒姒之类的人物,祸国殃民。

中国古代的文官们总喜欢将王朝的灭亡的原因放在了女人,太监,以及皇帝自身的原因之上,他们不会反思制度的问题,不会反思人口文化的问题。

只能总结为个人的因素,当然,古代的皇权集中就不得不将这些原因归结在皇帝或者皇帝身边的人的身上。

圣贤书里面也都是这样说的,这是儒家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结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