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范平的震惊

第148章 范平的震惊

远在家中躺着的陆炳自然是不知道小嘉靖将锅都摔在了他的身上,不过知道了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范平和小嘉靖告别,也就回到了范府,范进在家里正想着怎么整一下这个任安峰,不过已经安排了袁宗皋了,虽然这只是第一步,但是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了。

小范平和范进吃完饭之后,就回去休息了,范进对小范平说明天要带他去逛街,小范平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范进叫起小范平,二人吃完饭之后,便准备出去逛街了。

年关将至,一切好像都陷入了忙碌之中,范进也是给小嘉靖做了一身红色的服装,也昭示着春节即将到来的喜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感觉到喜庆。

“年关将至”里说的年关到底是什么时间?古人说的年关的开始,进入腊月就算年关的开始了,持续到除夕夜,都算年关。甚至一直到元宵节,都在年关的范围。

“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回家过年是古往今来的习俗,但古人觉得,过年时候也有难处,需要很多问题要解决,有很多因素让他们不愿意过年。我们看看“年关”的定义就知道了。

年关:指农历年底。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过年像过关一样,所以称为年关。buhe.org 非凡小说网

看了上面的定义,感觉古人不愿意过年、觉得年难过,是一个“钱”字的原因。我们从描写清末、民国的一些文学作品诸如《林家铺子》《茶馆》等等里面也可以感受到“年关”的可怕,到了年关时,欠钱的人要还钱,放出去钱的人要收债。可以说一到年关,“杨白劳们”和“黄世仁们”都很忙。

《林家铺子》:“下欠的二百多元,赶明年初十边一定汇到上海。是老主顾了,向来三节(包括春节)清账,从没半句话,今儿实在是意外之变,大局如此,没有办法,非是他们刁赖。”

年底要清债,如今还保留这个习惯,在商业往来中,大多到了年底要清偿债务。负债累累,无力偿还的人尤其觉得年关难过。

范进带着小范平和两个护卫,准备去街上逛一逛,顺便置办一些物品,虽然这些东西其实府里面的管家也已经布置了。

小范平在路上边跑边跳,看着外面一脸稀奇的模样,毕竟从小待在宁王府的他很少有这种出来逛街的机会,他记得上次还是在上次。

对于他的身份来说,是不适合做这些的,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他现在只是范进的侄子,而不是以前那个宁王的世子了。

范进和小范平走到街上的路上,范进给小范平买了一堆的零食玩具之类的东西,小范平一路上自然是高兴极了,但是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跑到了二人的面前。

但是还没跑过来,就被范进带着的军士拦下来了。

小孩对着范进直接一跪,然后扯着自己生嫩的嗓子,大声的吼道:“老爷,老爷,求你给点钱吧!”

干他们这一行的小孩子虽然是生活所迫,但是也是懂得了察言观色,他一看范进和小范平这个组合就感觉到二人的不凡,肯定是达官贵人家庭,毕竟身后还跟着两个仆人。

要是他愿意给自己点钱,那肯定够自己很久了。

小范平看到这一幕,虽然他从来都没有见过,但是也是感觉到非常的怪异,看着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小范平心中有一些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被范进牵着的手也是紧了紧,不知道为何,他感觉到有一些不安,或者说是一种人的怜悯,小范平张了张嘴,想要说一些什么,但是总归没能说出口,只得继续沉默。

范进看到了这个孩子,心中也是有些话也说不出来,于是范进招呼了下人,然后让人去给他买一些食物。

范进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毕竟如果给钱这些恐怕是他拿不到的,军士带着许多馒头过来,乞丐自然是叩谢了范进。

但是他也有些失望,在他预料之中最好的结果就是范进直接收留他,但是现在却是难以形容了。

不过给了吃的也好,待到小孩拿着食物走了之后,范平还是愣愣的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没有回过神来。

直到范进重新捏了捏他的手掌,他这才反应过来,跟着范进继续的走了。

不过这一路上小范平却是变得无声了,最开始出来的那种兴奋也是荡然无存。范进早已经将这些事情看惯了,只能说打仗的那一段时间什么东西没见过?

而现在的小范平却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他也想不到一个人就直接卑微的跪下来乞讨只是为了一些食物,这对向来衣食无忧的他感觉到一种非常震惊。

直到回到府上,范进指挥着人将东西放下来,小范平这才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他会这样?”

何不食肉糜,这是对于他们这些保护在上层阶级之中的小孩子所体现出来的。

范进想了想,对他说到:“因为活不下去了,因为太饿了,因为没有东西吃只能这样!”

小范平听到范进的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想了想继续问到:“那他的家人呢?都不管他的吗?”

范进用着带着残酷冰冷的声音说到:“家人?或者是他被抛弃了,或者是他的家人都死了,又或者他从来没有过这种东西!”

小范平听到之后,又是感觉到了无法理解,不论是他接触的人,还是他所读的圣贤书,都是告诉他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世界,即使是陆炳,虽然有时候挺讨厌的,但是也没有那么的难受。

而现在,范平却是感觉到自己的喉咙好像有什么东西给他堵住一样,还有范进冰冷的话语,还有那个孩子拿着食物狼吞虎咽的动作也是让他非常的不舒服,好像给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自然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竟然还有这一面,范进看着小范平,他知道小范平正在思考,今天的这一幕一定是给了他很大的冲击,但是被保护在温室里面,永远都不能成长出来。

而今天的这个机会,就是给小范平成长的机会,也是范进想要给他一个远大的志向,能不能实现是一个问题,但是只要能做就是好事,而现在范进觉得可以开始了。

虽然范平可能以后并不能做一些什么事情,但是范进不后悔将这些他认为好的东西教给范平,这也是范进为什么会给范平还有小嘉靖讲这些后世的一些思想,一些东西。

范进看着沉默的小范平继续的对他说到:“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不要以为自己的身边人过得很好就真的很好。”

范平继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着范进说到:“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帮助他们呢?”

范进听到这个感觉到比较欣慰,他觉得小范平可以是圣母,但是不能因为宁王的仇恨蒙蔽了双眼,或者说他并不知道以后该给范平规划去那个方面,但是至少也要让他做一个很好的人。

而现在范进对于这些也是开始了,他对范平说到:“我们今天不就是在帮助他吗?”

小范平听到了范进的话欲言又止,但是又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然后想了想对范进说到:“我们当时可以帮助他更多,给他一些银子,还可以收留他~!”

范进听到之后,欣慰的摸了摸范平的头,然后对他说到:“即使给他一些银子,他可能也会被其他的乞丐抢光,可能还会带来一些祸端。至于收留他,天下间的乞丐不止这一个,哪能全都收留下来,我也没有这么多的钱!”

小范平听到范进说的话想呀反驳一下,但是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口,因为他现在真的是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范进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像他那样的乞丐简直就颠覆了他的价值观,他一直以为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他念书的时候那样的强大,那样人民衣食富足。但是现在看来,好像和他想得大不相同。

范进自然是没有给他说其实他的太祖朱元璋其实当年也是一个乞丐,这种事情到底有没有人知道呢?这个就不好说了,毕竟历史上传下来的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谁也不知道。

至少现在范进穿越过来这么久,都没有听有人说起朱元璋当过乞丐的话。毕竟在明朝说这种话可是要掉脑袋的。

乞丐在明朝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明朝的户籍制度厉害到什么地步呢?有些乞丐甚至都被录入了户籍制度。

户籍,是古代王朝控制人口,征收赋役的依据。自从商鞅变法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户籍的统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户口的收集和管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各地的官员和将领收集元朝的户籍,但是由于长期战乱,许多户籍都散失了。

为此,朱元璋重新建立一套空前严密的户籍和赋役制度,这套制度不仅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还成为明朝组织生产、控制百姓、加强统治的工具。

明朝初期的户籍制度:户贴制度和“均工夫”。

1368年,明朝建立,此时社会刚经历了战乱,经济凋敝,田园荒芜,流民失所。加上户籍和土地册籍散失严重,户口变动较大,导致政府的赋税和徭役无法征收。

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赋役,就必须要尽快统计全国户籍。于是朱元璋下令,对全国户口进行核查,并整顿户籍,强化赋役管理。

而在全国统一之后,过去的户贴制度和“均工夫”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朱元璋也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户籍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全国府州县开始编制户籍黄册。黄册制度的比户帖制度更加详密,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

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了军户以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也就是登记的手工业户。另外还有灶籍,登记制盐户。

黄册是明朝的户籍制度,也是赋役之法,因此又称赋役黄册。黄册的推行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首先由官府制定“清册供单”,分发给每家每户,进行如实的填写,然后交给甲首。

然后,各里将底册送县,之后各县底册编造本县黄册,送到府上。府、布政司再依次层层造册,最后上报至户部。黄册共造四份,一份上送户部其他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

此,又叫“赋役黄册”。朱元璋规定黄册的内容必须本人或者请代理人如实填写,不然严惩不贷。明朝的黄册比历代的户籍统计都要严密,对人口的控制也是空前的。

为了牢牢控制人口,防止流民出现。朱元璋规定,户籍不能随意变更,“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着,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通过这种政策,朱元璋试图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世代为农。该政策是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但是却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商品经济即使发达,但是也是比较畸形的。

从黄册制度可以看中明朝的的等级制度。朱元璋曾说:“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

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也就是必须将士人和“野人”加以区别,来鼓励士人进入仕途。

明朝将全国户口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宗室、官绅和文人是最高的等级,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享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也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税免役待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