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九环锡杖的确是有问题的,那么如来究竟对它动了什么手脚呢?第八回中,就在观音菩萨领受九环锡杖等物件之前,如来对观音做了一番吩咐,而那一番吩咐是有玄机的。【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如来为什么要让观音菩萨半云半雾呢?就是为了观音能够查勘清楚取经之路吗?不是。如来刚刚夸赞过观音菩萨的神通广大,他岂会不知菩萨有雄视三界的本领?六耳猕猴袭击唐僧之事菩萨都可以看在眼里,西行之路她又岂会查勘不清?可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这九环锡杖之上。
其实,除了如来这样的人物之外,没有人能够带着这个九环锡杖驾云御风。就算是观音菩萨这样的人物,拿着此九环锡杖,也只能半驾云雾而已。如果不是出于这个原因,此九环锡杖完全可以交由惠岸行者带回,无须由菩萨亲持。虽然惠岸行者当时已有铁棒在手,但是再执一禅杖亦并非难事。不过,观音菩萨拿不起的九环锡杖没道理悟空一定也拿不起。那么,悟空拿得起这九环锡杖吗?拿不起。还记得当年观音菩萨是怎么收伏悟空的吗?早在悟空前往落伽山请菩萨收伏红孩儿的时候,我们就曾见识过悟空和观音菩萨在法力上的巨大差距。悟空连菩萨的净瓶也托不起来,因此他才彻底向观音菩萨低头的。所以,只要一离开地面,悟空是拿不起这九环锡杖的,取经队伍之中没人能拿得起这九环锡杖。所以,在取经队伍之中此九环锡杖只能是逶地而行,不隔虚空,它就像一支钢钉把取经队伍牢牢地钉在了茫茫大地之上。
前文在分析悟空身世的时候曾经提到,九环锡杖的前身就是地藏王菩萨手中所持的金锡禅杖,经如来加工之后才变为九环锡杖并最终落在取经人唐僧手上的。那么,此说究竟有无道理呢?
需要强调的是,法宝的造就并非随意之事,很多高级法宝的修炼是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的。《西游记》中的法宝大部分都是在开天辟地之初修炼而成的,比如葫芦、净瓶及铃铛之类。太平盛世,已无修成法宝的可能了。否则,太上老君会通过毫无节制地制造各种各样的法宝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天地开辟既久,但有仙气的各类法宝原材料,要么已经名花有主修成正果,要么已经久别混沌,仙气丧失殆尽。因此,想要通过后天努力来修成高级法宝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消失了。比如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造不出第二件来的。尽管后天也能打造出一些法宝来,但是那些基本都是一些神力有限的兵器而已,绝无可能入围高级法宝之列了。
天庭的蟠桃树之所以会有大中小三个株次的差别,恐怕是因为最先得到的蟠桃树的仙气已经开始慢慢消失了。那三千六百株蟠桃树可能并不都是在这一次天地生成时所得到的,而是经过若干次天地生成之初的积累而来的。也许是每次天地生成之初玉帝都会得到一批仙气十足的蟠桃新苗,同时也有一批蟠桃因为仙气丧尽而遭淘汰。于是,劫劫轮转更替之中便有了这大中小各一千两百株蟠桃树之规模的蟠桃园。又或许,并不是每次天地生成都会产生蟠桃新苗,蟠桃新苗的出现是有几率的。但是,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蟠桃树新陈代谢的规律,只不过将新老代谢的周期拉长而已。另外,镇元大仙的人参果,虽然只有一株,但是恐怕也逃不出这仙气消损的铁律。
既然后天修成高级新法宝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那么想要得到一件焕然一新的高级法宝的唯一途径就是改装。因此,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和唐僧的九环锡杖其实都是经过如来加工之后才成为面貌一新的新法宝的。悟空的金箍棒改装之事前面已经有过分析,那么九环锡杖的改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过程是否也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要坚信一点,那就是只要作假就一定会留下痕迹。那么,九环锡杖的破绽究竟在哪呢?我们来看一张图,一张真正佛家禅杖的图。
仔细观察上图,我们发现九环锡杖本身有一个天大的破绽,那就是环数不对。真正的禅杖应该是有十二环的,而不是只有九环。这个十二环之数印证了佛教的“十二因缘”之说,是不能擅改的。此处,十二环变成了九环,这说明这个禅杖是被人动过手脚的,而这个动手脚的人就是如来。
综上所述,可以大胆推测这九环锡杖就是唐僧师徒不能驾云西行的真正原因。不过,《西游记》的作者在进行这一系统设置时可能已经考虑到这一条件过于苛刻了,如果取经队伍一切行动均执着于此,恐怕会有碍全书的情节发展,因此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耍了一个小手腕。这个小手腕就是他在对取经队伍的描述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九环锡杖的存在。仔细检索《西游记》原文,我们就会发现九环锡杖其实是时有时无的。整个西天之路,九环锡杖的出现次数不足十次。虽然我们说九环锡杖是行李之一,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行李,就像悟空的金箍棒不能被认定为行李一样。这九环锡杖有时是担在白龙马之上,有时是拄在唐僧手上,妖精来抓唐僧或白龙马的时候这柄九环锡杖一般都会十分识趣地消失。而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这一根禅杖忽然间又出现了。
以退为进
在确定了取经谈判的前提、方式以及路线之后,如来的“东扩大计”应该水到渠成了吧!不过,谈判既不是说学逗唱,也不是坑蒙拐骗,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因此,谈判的本质并不在于卖弄华而不实的辩才,也不在于炫耀挖空心思的伎俩,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努力寻找能够让谈判双方达成妥协的切合点。要想谈判获得最后的成功,谈判的主要推动者一定要有实质性的让步和妥协。否则,谈判难有实质性的结果。有那么一群本末倒置的人,总以为仅凭借着自己高超的谈判伎俩,可以不需要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就能推动谈判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殊不知,这样的谈判即使有了承诺,又有谁会去兑现呢?捡了小便宜的人,切莫沾沾自喜!
既然如此,那么为了能够取得取经谈判的最后胜利,英明神武的如来佛祖又作出了什么样的实质性让步呢?那就是如来向玉帝交出了自己的底牌。什么底牌?唐僧肉。在被玉帝踢出“蟠桃大会”之后,佛派之所以能够情绪稳定,安然渡劫,完全是因为如来运筹帷幄般的巧妙周旋。而如来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正是因为他有唐僧肉作底牌。现如今,这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秘密已经成了三界头条爆炸性新闻。这个传言,不管是谁向三界散布的,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玉帝已经知道这个秘密了。这也就是说,玉帝知道了如来可以与天庭相抗衡的最后一张底牌了。如来握着这样的一张底牌来向玉帝投诚,玉帝又怎么可能相信他呢?既然你已经投诚了,那么留着这张底牌又做什么打算呢?是给自己留条对抗天庭的后路吗?如果在这场谈判过程中,如来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拒不交出这张底牌,那么玉帝是不会让这场谈判有什么好结果的。对于这一点,如来心知肚明。但是,如来要如何交出这张底牌呢?
首先,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张底牌始终都要交出来,但是交出时机的选择却大有文章,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那就显得如来太没社会经验了。玉帝轻而易举就拿走了这张底牌,那谈判还有必要吗?过晚,谈判都结束了,交不交底牌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是谈判中最后的一张底牌,那么无疑要在谈判结束之前交出来。一旦交出了这张底牌,取经谈判就可以宣布胜利闭幕了。同时,因为这是一张事关全局的底牌,所以有关于它的要求应该尽早提出来好让谈判尽早进入正题。一旦提出了这张底牌的要求,谈判即进入实质性阶段。前文提到,取经谈判结束于隐雾山,而如来就在隐雾山之前的镇海禅林寺向玉帝交出了这张底牌。
那么,如来是如何交出这张底牌的呢?要想解开这个疑问,必须再来仔细回顾一下前文对于唐僧肉的分析。根据之前的分析,唐僧肉之所以能够有长生不老的功效,是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唐僧元阳未泄。换句话说,唐僧元阳未泄是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必要性条件。只要这个元阳未泄的条件不再成立,唐僧肉就不再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了。只要唐僧肉不再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了,如来就算交出了自己的底牌。所以,在镇海禅林寺如来让那个老鼠精去引诱假唐僧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观音菩萨创造“偷天换日”的好机会,而是为了向玉帝交出这张最后的底牌。他让老鼠精和唐僧当着金头揭谛使的面上演了一场真人秀,其用意就在于向玉帝传达了唐僧肉不再具备长生不老之功效的消息。只不过,可惜得很,那个唐僧是假的。金头揭谛使上当了,玉帝也中计了。如来本来也正为此事一筹莫展呢!没想到观音菩萨倒有妙计在先。于是,如来顺水推舟,既欺骗了观音,又糊弄了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