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平常人答这类提问,按照字面的意思解读就行了。
可朱允烨这种答法,明显是当了科举考试的策论来答!
也就是出题者抛砖引玉,答题者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所以他才没有一上来就先机械地回答“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是什么意思。
而是像玩擦边一样,先从旁边不相干的地方入手,再慢慢回到中心点。
如此,整篇文章就有了。
而让刘三吾这等大学士眼睛都一亮的是,原本这类题大多数人会从“术”方面去解答,就是当今状元也不例外。
为什么呢?
因为科举取士,取的是有用之人,不仅要有才学,还得要有能力。
所以过往策论中优异者,无不是“术”方面很突出,也让他们这些考官一眼就能看出考生所提的策论到底可不可行,能不能用。
至于“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表面上其实是谈执政者对待百姓的方式和方法。
孔子引出舜帝,阐述中庸之道,认为为君者应多采用适中的办法,兼顾民众的利益,而不是一刀切,甚至极端的方式,去应对民众的矛盾。
但朱允烨之答,一开口就让刘三吾这样的大学士看到了“法”,看到了“道”!
什么叫法。
就是更上层的理论。
那当今世上,谁掌握更上层的理论?guwo.org 风云小说网
为君者!
正所谓思想指导实干。
为什么帝皇都喜欢儒学,喜欢中庸?
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中庸之道可以做出很多解读。
帝皇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掺和进圣人的中庸之道里,来达到洗脑和控制思想的作用!
所以为君者,多是弄法,为臣者,专注于术!
至于朱允烨所答,当然是以自己的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加上范蠡、李世民、曹操等人对圣人哲学的理解。
最终洋洋洒洒,将一篇震惊全场的“策论”答了出来。
朱元璋早已听得忘了自己是在考较孙子,反过来,像是孙子再给自己上课。
同样的,刘三吾原本还一边抚须,一边琢磨,听到后面,也是呆滞了。
如此,就更不提驸马梅殷以及朱允熥,朱允炆二人。
在这方面,他们比翰林学士刘三吾又不知差了多少千里,能听懂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具备什么。
“故而,执其两端,不只庸其中于民,也可以用其中于民。”
最后,朱允烨承上启下,来了个画龙点睛。
“用其中于民?”
朱元璋眼睛一亮:妙啊!
矛盾为什么非得是来自上层与下层之间呢?
为什么不能多点发展下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呢?
刘三吾更是震惊:古有屠龙术,今有御龙法,比之屠龙术,这御龙之法显然更上一层楼!
这真是一个十三岁少年的觉醒?!
朱元璋觉得自己要消化一下。
也没评定朱允烨所答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但以驸马梅殷察言观色的本事,此刻内心却已翻江倒海。
因为便是刘三吾的眼珠子都一直在朱允烨身上停留,眼皮子都不眨,足可知这位大学士的反应!
如此一来,朱允熥和朱允炆算是透明了。
换作在太子朱标面前,朱允炆还敢使唤些小动作来争取大家的注意力转移。
但是在朱元璋面前,他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眼下只能和自己一直都看不起的朱允熥一起,老老实实地当个可有可无的背景人物。
朱元璋顿了顿,正色道:“第二题,论迁都之事。”
朱允烨施礼,只有两个字:“不可!”
什么?!
这一次是驸马梅殷先坐不住。
因为迁都长安一事在当下基本是国策,为此事太子都奔波到生病了,你个当儿子,竟敢说不可?!
这不是否决皇上的政策,否认你父亲的努力吗?!
朱元璋眼睛一眯:“为何?”
朱允烨道:“长安长安,自古以来,却非长治久安之地,上至秦汉,下至盛唐,无有不乱者。。。”
“所以孙儿以为,长安并非我大明理想的国都。。。”
“更何况,我大明得位之正,自古以来,无有出其右者,何必又效仿历代之君呢?”
“我大明,应该走一条自己的路,让后世争相效仿。。。”
我大明得位,自古以来,无有出其右者?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整个人都精神了:好孙儿,会说话你就多说几句!
刘三吾也忍不住点头,甚至忍不住插嘴:“那以殿下之见,何地方属你心中理想之国都?”
问得好。
朱允烨心中一笑,面北而道:“北平。”
——————————
小作者正在马不停蹄码字,喜欢本书的书友,花花、评价票不要停呀!
呜呜呜,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了。
打赏可以不要,免费的鲜花、评价票投一点啊!
暑期三天优惠活动,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8月13日到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