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一连数日,高诚都始终在关注着寿春方面的情况。

局势恶化的并不严重,但也绝对没好到哪去,连僵持都算不上。

孙权对于战局的处理,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依战报言,初一夜间,稍稳了军心的张辽,给孙权递了一份请战书后,便选了三百骁锐,乘夜色渡河,偷袭了曹军大营。

曹操也大意了,没想到南岸的周军在遭受袭击后,隔夜就又还了回来。

虽然损失不大,不影响第二天的攻城事宜,但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其次,城内守军见到外有援军,抵抗的决心也会大增。

可惜的是,十四军和吴第三军主力,在当夜并没有跟进。城内的周宾,同样没有冒险出城相助,无法扩大战果。

看到这封战报的时候,高诚心中还多少有些安慰。

张辽不愧是良将,这一次还击,战果并不显然,但让寿春的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

接下来,只要主力渡河北上,抵达义成附近,曹军便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

打,未必能打的过。

退,此次的战果,远远未达到战前预料。

结果第二天,寿春城被攻破的消息,便传回了行在。

高诚人都傻了!

什么情况?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局势紧促,高诚也顾不得商议,直接于行在降旨前线,要求周瑜、徐荣等部,加强进攻力度。同时,抽调了行在羽林军中一部精骑,驰援寿春。

除此外,也诏命屯集邺城附近的赵衢所部,尝试进攻白马渡口。

剩下的便是安静的等待消息了。

要是局面继续恶化下去,高诚就不得不撤了孙权的职,临阵换将了。

自己最近一直在压着处理结果不下,就是在等待孙权能够摆平寿春的战事。

毕竟,人是太子举荐的,自己也大度的放权于其。

若是能及时挽救寿春的局势,那太子的声名多少不会出现影响。若是挽不回局势,那自己就要拿孙权的未来,弥补太子识人不明的声名了。

当天夜里,详细的战报呈回了行在。

三封。

一封是孙权亲自手书。

另外两封,是张辽与孙辅的手书。

开头就是请罪,态度还算诚恳,没有甩寿春失陷的锅。

攻陷寿春的军队,仍旧是那支夜袭张辽、孙辅大营的部队,夺回寿春后,也晓得了这支军队的名号。

武卫营。

而寿春的失守,着实是孙权疏忽大意,在大军遇袭后,寿春的确也加强了防备。但后面两天都没有意外情况,孙权以为这支齐军已经回到了北岸。

再加上又是白天,防范稍懈,就这样被武卫营离奇的攻下寿春。

真他妈离谱!

高诚压住张口破骂的怒气,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看,血压又不禁高升。

寿春城虽然夺了回来,但齐军并未做甚抵抗,而是将囤积在寿春的粮草烧光后,留下一曲断后,又溜了。

率军回救寿春的孙辅,只是与这支断后的齐军交手,斩级百余,俘获二百余人。

难办了!

血压恢复后,高诚就明白寿春的局势,已经不好办了。

这支号武卫营的齐军,显然是曹操等人在了解国朝针对幽州的作战思路,而搞出来的低配版。

可由于寿春一带诸军除了斥候,再无骑兵,也导致武卫营达到了骚扰、牵制的战术目的。

并且,战果丰硕。

寿春积粮近百万石,可是国朝从南阳经江夏,好不容易送过去的,就是为了保证寿春一旦发生战事,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状况。

现在倒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孙权的手书,在后面倒是讲诉了接下来的布置。

抽调韩武所部回援,以孙辅所部继续搜索、围剿武卫营,张辽所部渡河北上解周宾之围。

且做出了保证,必能使寿春局势转危为安,只是希望自己能抽调一支骑兵协助。

看完,高诚拍了下脑袋,思考了良久,还是决定再给孙权一次机会。

只不过,从他的排兵布阵来看,这个机会很渺茫了。

用兵,哪有这样用兵的?

粮草被烧,暂时还能缓解,毕竟军中也屯有部分积粮。

只要吴国那边别耽误事,粮草起码能维持一个月,足以解决寿春的战事了。

可,这个时候收拢兵力回南岸重新布置防线才是要务啊。

义成丢就丢了,让舟师接应下周宾部,完全不是问题。

如此一来,齐军在这一战中也就夺取了义成,周军也只是失去了淮河北岸的支撑点而已,大不了日后再打回来啊。

现在倒好,三个军各有各的忙,正落老曹怀中。

高诚终于明白,为何自古以来皆言精兵易得,良将难寻了。

孙权的心态,已经被将功抵罪的念头完全影响了。

后面看了张辽和孙辅的手书,果不其然。

张辽说的还算好听些,希望自己能够派天使下来,协助孙权维持战局。而作为孙权堂哥的孙辅,就真的是一点都不给孙权留面子。

直截了当的说孙权不听劝谏,希望自己直接换将,顺带还举荐了韩武。

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了。

按理说,年轻时期的孙大帝在史书中的表现并不差啊,沉着冷静,善纳群言。

怎么这仗才刚开始,就上头了呢?

光责怪也没用,还是得想办法。

临阵换帅,也得等到摆平寿春的战事了。

粮草被烧,军心已经动荡,再换帅也只会导致军心进一步低落。

让韩武给孙权当个副手倒也不错。

韩武的出身只是个良家子,但从军二十余年,是跟随自己征伐十几年的老将了。

自己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人事能力了。

还是先解决军事问题吧。

很快,高诚便下了诏,割庐江、九江、广陵三郡置淮州,以徐逸为淮州布政使。

赐吴王华盖、斧钺,都督扬、淮二州军事。

加孙贲为镇东将军,持节,督扬州军事,节制诸将。

加韩武为平东将军,督淮州军事,节制诸将。

诏书下了不到两天,估摸着刚到南阳,寿春便传来捷报。

确实是捷报。

张辽率部屯于淮河北岸,与齐军战。

韩武遣兵乘舟船,攻曹军大营。

义成城内周宾,亦率部出城,击齐军后。

大胜,斩级三千余。

仔细看了战报后,高诚不禁感怀,不愧是跟了自己十几年的老将。

韩武主力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而是屯于淮河南岸,给予了齐军很大的进攻压力。

由于没有迅速攻破义成,张辽所部又聚集在侧,所以曹操选择了进攻没有城池、坚固营垒的张辽,寄希望于先断周军一臂。

结果,曹操没有料到韩武早派了一支千余人的部队,于昨夜绕到了齐军大营后方。

在齐军与张辽部交战之际,韩武派出的奇兵与周宾部,袭击了齐军大营。

后方大营遇袭,曹操不得不收兵回营。

随后,张辽、周宾部趁机退回南岸。

义成还是放弃了。

是打赢了一场,但齐军主力犹存,损失不大。

而十四军与吴第五军在一系列的战斗中,都有很大的伤亡,急需休整补充兵员。

结束了!

曹操绝对不会冒险率军渡淮河。

此战结果对于齐国而言,勉强能达到心中的预期。

几场战斗下来,斩首、俘获周军万余人,严重削弱了寿春对于豫州、徐州的威胁。同时,也拿下了义成县这个周朝手中的据点,也算不错了。

再继续下去,太危险了。

且虎牢、白马及汝颖方向,面对周军主力的进攻,压力都非常大。

而高诚借着这封战报,赶紧又下诏给孙权升了官。

加孙权为侍郎、太子洗马。

先把他弄回长安再说,别搁外面嚯嚯太子的名声了。

.....

随着寿春之战的落幕,虎牢、汝颖、白马一线的战事,都戛然而止。

各部周军迅速退回防线,继续与齐军对峙。

当然,刀兵一起,想彻底收回来就很难了。

两方势力沿线数百里,时而都会发生中小规模的战斗。

好在,双方主将都能克制住。

但同样参与了寿春之战的吴国,只剩下说不出的恶心了。

这还没奉上山河舆图、百藉民册呢,大周皇帝就自作主张的把扬州给分了,整出个淮州。

虽说淮州主官仍是徐逸这名吴国重臣,但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过分了!

我又不是不给,打个招呼,大家伙脸上也好看啊!

当然,除此之外,吴王孙绍以及主政的孙贲,都接受了来自于大周皇帝的封赏。同时,上书表达忠心及谢意。

转眼间,春耕将至。

国朝也遣散了大量的民夫,以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

各路兵马却是仍旧驻扎在国境县上,时不时都会展开演习,确保给予齐军足够的压力。

幽州、冀州两地的更田工作,也正式展开。

姜叙亲率诸军屯驻清河,一来为后续进攻平原做准备,二来则是给更田站台。

包括赵衢所部,也移镇邺城。

十余万大军在侧,河北大族根本不敢冒头,生怕一招不慎,连累全族。

在各地方大族豪强的配合下,幽冀二州的更田事宜进行的非常顺利。

春耕刚刚开始,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田地分配,并且从大族豪强手中收回了大量的耕田。

随后,在春耕进行之际,国朝对于幽冀二州的豪族进行第二次割肉。

统计人口、遣散佃户。

这项政策倒是引起了幽冀豪族的反弹,但也没造成什么动荡。

幽冀豪族面对十几万精锐大军,根本不敢铤而走险,只是不断的联络沮授、审配等人,希望能够曲线救国,在朝堂上给高诚些压力。

显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先不说审配、沮授等人不过刚降,在大周庙堂上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来做到这一点。仅是关凉豪族,都不会眼睁睁看着幽冀豪族逃过这一劫。

毕竟,当初他们闹那么凶,还是没改变任何结果。

没道理轮到幽冀豪族的时候,就放其一马。

所以,见反抗没用,幽冀豪族也只得忍痛割肉,交出了这十余年来迅速积累的家资。

这一统计,倒是让人大吃一惊。

冀州八年来,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口户数量下滑的非常快。

袁绍执掌冀州时期,全州诸郡国高达八十万户,人口将近五百余万。而幽州贫瘠,倒是只有二十万户,人口一百二十多万。

现在冀州在册只有二十万余户,人口一百三十八万余。幽州由于割出了平州,只剩下六万余户,人口只有三十三万。

而清查佃户、私仆,竟有四十七万余隐匿人口,冀州四十一万余,幽州六万余。

仅是冀州豪商甄氏,就有私仆三万余人。

清河崔氏,私仆六千余人,田六千顷,佃户四余万口。

这些数据,看傻了朝堂上的关凉重臣。

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关东豪族究竟有多富!

所有人都知道幽冀地区连年大战,人口下滑的非常厉害,以至于最初典查赵国籍册以及幽州籍册时,并没有发现太大的端倪。

可现在,依照籍册厘定更田诸事时,就有太多地方对不上了。

因此,才有了此次针对幽冀地区的全面普查。

幸运的是发现的早,也赶上北幕军区的部队,都集结在两州地界,迫使幽冀世家豪族吐出了所有。

更田的后续工作还没有完成,长安方面就对幽冀地区,下达了一连串的政策。

更田事宜牵涉广泛,初步也就是分分地,订立籍册。

可下一步,就需要相对应的一系列地方机构协助了。

首先,负责监察的御史府,要在州郡筹建署、司一级的机构。御史府下场后,廷尉府自然也一样,中枢府下属的六部机构,也同样需要建立次级机构。

政改五年,其实中央各机构所属的地方署司,大多数都没有构建完成。

真正完成工作的只有京畿地区,挨得近,州郡两级机构铺建的很快。

但像凉州、并州、益州,也只是在州这个行政级别铺建完成,更下一级的行政机关才刚刚开始铺建。偏远地方,则还是停留在纸面上。

至于县这一级别的行政机关,全都在纸上写着呢。

没个十来年,完全轮不到他们。

这种情况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高诚心中也有底。

毕竟,大周是从上至下,全都改了个遍。即便是郡县原有的行政机关,只需要换个名字就完全可以充为新的行政机关。可那需要扯皮很久,换个名字,不得换换人事?

事关地方官员、属吏的切身利益,只要能够铺建下去,不闹出难看的场面,慢点也就慢点了。

再者,进度太快也未必是好事。

一来,官吏可能都还不太了解更改后的机关行政权力。若只是换个名字,那会让他们认为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是怎么来,以后还怎么做。

这样的政改,不叫政改!

所以,官吏也需要时间去了解各级机关的职权,需要去接受这些改变。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其二,基层管理人员更需要去接受新的行政机关,去了解机关职权。

这个时代,底层百姓基本上都是大字不识。每月做工,都要求日结,因为月结的话,他们可能自己都算不明白,也担心被坑。

此般状况,想要百姓知道遇到难题去找哪个相关单位,难如登天。

后世普及教育几十年,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伙碰见特殊情况的时候,都可能需要上网查查去找哪个单位解决问题呢。

所以,真正需要了解行政机关职权的是乡三老、宗族族长及坊间、亭里德望。因为他们才是百姓能信得过,又能与官府沟通的人物。

官府也需要这些人去管理下面的乡、亭、里、坊,需要派吏员向他们告知行政机关的改变,以及行政职权的划分。

但告知不代表了解,其中需要很长的时间。

......

明武十五年,三月二十六。

御驾经孟津渡河,如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