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章

“赵国的事,怎么看?”

谈完江南的变局,高诚也将众人的思路拉到刚刚结束不久的河北战事。

这两个月来,河北各方势力纷纷罢兵休战,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曹操是不用说,心情不错。

豫兖两州在得到青徐人口的填充之后,恢复了一定的耕田生产,秋收的结果很让人期待。而于河北,齐国只是出动了两万人马,就得到了大河北部的平原郡疆域,这是一片富饶的产粮区。

最重要的是,齐国日后想要出兵河北,完全不必再走黎阳方向。平原,距离齐国富饶的青徐地区更近,更便于粮秣辎重的输运。

刘备心情稍微有些不顺,袁谭这娃子一开始跟自己腻腻歪歪的,谁成想后面投入了曹操的怀抱,使得自己这次出兵丁点便宜没占到。

得亏没跟袁熙大战,否则再损兵折将,那就亏到姥姥家了。

受伤最严重的莫过于刚刚继位的袁熙。

兄弟阋墙,让赵国的实力进一步受损。这不仅仅是疆域、人口及兵力的损失,更是袁氏威望、人才、人心的损失。

所以,大周需要下场。

“赵国势弱,不消两载,齐国必然会再次出兵,以图河北。刘备在幽州,不出意外也会趁火打劫。”

事关国朝军务,大将军严颜依旧是第一个回答,先起个头。buhe.org 非凡小说网

高诚点了点头,看向贾诩。

贾诩言道:“国朝忙于政改,短时间内无力东出。齐国、幽州又对冀州虎视眈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强赵国的实力,拖延齐国占据河北的脚步。”

“赵国连岁大战,败多胜少,国力损失惨重,民心骤降,可谓是大势已去。国朝若要支持赵国,怕就怕朽木难雕啊!”

阎象摇着头说道。

就此,众人的想法的也就出现了分歧。

在阎象说完后,杨彪也开口说道:“阎相所言不差,国朝若大力扶持赵国,一来势必会影响政改与休养生息的整体国策。二来,赵国即便得到国朝的扶持,只怕面对齐军依旧会出现一败涂地的局面。”

军方的看法显然是不一样,袁涣反驳道:“赵国虽大势已失,然其仍据有冀州大部,亦有袁绍遗威。若国朝尽力扶持赵国,其未必不能撑到国朝东出之时。”

“曜卿岂不见平原之战?”

杨彪反问了一句。

袁涣微微皱眉,明白杨彪的意思。

平原之战便是袁尚亲率大军与夏侯渊、袁谭于平原城西的会战。

合计六万左右的赵军,在这场战斗中失利,因此赵军放弃了针对平原的战事,选择与齐军休兵。

有着三倍的兵力优势,还是赵国重臣沮授亲自指挥作战,结果没打赢。

这一战,让许多人都看到了赵国国力的虚弱。

但话不是这么说的啊,平原之战赵国之所以失利,有着很多因素。

连年败战于齐,军卒惶恐,士气低落,是为其一。

地方不靖,家室不宁,赏罚不均,卒无战心,是为其二。

国势倾颓,望主方去,新主骤立,兄弟阋墙,是为其三。

种种原因,别说是放在赵军身上了,搁周军身上也是一样。

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缓解的。国朝也不是要把赵国养到几年前威倾天下的地步啊,只需要他们多扛几年而已。

“杨长史,赵军之败,因素颇众,然皆可缓之。自袁绍兵败大野,三四年间,赵地连番交战,百业荒废,民生不济。然冀州地广民众,旦缓二三载,休养民力,恢复百业,肃清匪患,定能精神复振。继而,亦可与齐军争伐于野。”

“而国朝之所付,至多无非钱粮尔。幸则使赵国倾覆之势稍缓,阻齐吞并河北之心,拦幽州从生之野望。待国朝蓄积充足,东出中原之际,冀州之袁熙、幽州之刘备,不过螳臂当车,顷刻可下。而后,豫兖青徐之曹操,独木难支,国朝并有北方,指日可待。”

袁涣依旧坚持己见,援助袁尚是国朝当下利大于弊的唯一选择。若是不管不顾,二三年后,袁谭是挡不住曹操的。

到那个时候,想要阻止曹操、刘备瓜分河北,就只能出兵相助。

“就依曜卿所言!”

眼看杨彪想要继续反驳袁涣的意见,高诚当即出口言道。

杨彪的话也有道理,两三年内,凭借袁尚的能力及威望,纵使有大周支援力挺,只怕也搞不定破败的冀州。

但花点钱粮,继续消磨河北与中原的实力,怎么着都是赚。

“援助袁尚一事,礼部那边遣使走一遭,吾大周的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然,目的是一定要达到,赚不赚无所谓。”

高诚看向礼部尚书杜翕。

杜翕当即会意言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及国朝所期。”

高诚点了下头,言道:“今日就且这样吧。益州那边,大将军与兵部多做准备。实在不行,军改就从巴蜀先开始。至于吴国、楚国、刘磐、士燮那里,都遣使过去。”

“臣等遵旨。”

众人散去之后,高诚回到宣室,还没怎么休息,便有内臣来报,杜翕求见。

杜翕来了?

高诚怔了下,随即一想也回过味来。

看来,杜翕是拿捏不准自己的意思啊。

着人宣其觐见。

见面后,杜翕也不废话,见礼言道:“臣参见陛下。陛下,出使赵国一事,臣心中尚有疑虑。”

“噢,爱卿有何顾虑,且道来听听。”

“陛下,如今赵国势危,其未遣使求吾大周相助,吾等自去,恐怕不甚妥当。”

杜翕皱着眉头说出第一点,紧接着又说出第二点:“此外,冀州经战数载,府库钱粮耗尽。除去割地献城,臣实不知赵国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

高诚没有着急说话,问道:“爱卿可有计议?”

“臣以为割地献城倒是不错,尤其是河内几座尚未被赵军将拿下的几座县邑。但既是要赵国割地,则需等其自遣使来长安。”

杜翕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没别的意思,就是想等赵国主动上门,然后狮子大张口。反正河内那几个县邑,对现在的赵国而言意义不大。说不准,还能再多要些好处呢。

高诚点了点头,言道:“的确,赵国目前能实打实拿出手的,也只有地盘了。不过,袁尚刚刚继位,虽击退刘备,但后败于曹操,威望本就失了不少。若是再向国朝割地求援,只怕其未必愿意啊。”

“颜面这些倒好处理,实在不行让赵军将动一动,袁军那边也装模作样打一仗。这样一来,袁尚应该能放得下。”

杜翕一句话听得高诚都愣住了。

转念一想,似乎的确是个法子。

仗打输了,杀了败军之将就成了。同时,还能拿到大周的援助,何乐而不为。

丢掉的也只是几座形同鸡肋的县邑,以及军队又败了一仗。

可这些年来,赵军败的还少吗?

“这个想法不错!”

高诚难得的给杜翕点了个赞,而后又言道:“此外,朕认为赵国还能再拿出点东西。”

“陛下的意思是……”

杜翕见自家陛下说一半不说了,顿时明白如何答话。

“比如,要求赵国允许国朝商队经商互贸、减少国朝商贾的税收,要求赵国放弃抵制通宝钱的流通,与国朝的商业交易均使用通宝钱。政治方面,要求汉天子去皇帝位,并移送长安。军事方面,也可以谈谈,如允许国朝军队借道打击刘备、曹操势力。”

说完,高诚笑看着杜翕说道:“爱卿,这件事可以与阎相、严大将军多多商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很多谈的空间。能做到哪一步,就看爱卿的了!”

杜翕听完也是豁然开朗,当即拜礼道:“陛下所言,使臣茅塞顿开啊。”

“陛下,臣先行告退。”

“嗯~”

杜翕退下后,高诚也在思索。

不知道,这杜翕能做到哪一点。

但也无所谓,外交对于这个时代的政治家来说,理解的都很通透。

战国时期的连横之术,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早已深入人心。

毕竟,但凡能做到朝堂重臣位置的,谁不晓得上兵伐交的道理。

可同样,这个时代的外交,还处于政治、战略及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商业经济方面,几乎没人考虑。

当然,商贾的地位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将商业活动纳入外交范围,也会使得商贾地位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

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

但通宝钱必须加快流通,自从国朝拿下南阳后,铜矿的开采速度进一步增加。铸钱署的作坊、产量都在提升。

年关时少府的工作汇报中,铸钱署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两千六百万钱,且每月都在增长。

到现在,差不多能有三千万钱左右。

听着是不少,大几千万,但这些钱仍旧不够用,市场上仍旧充斥着不少其他货币。

要知道,中国是个缺铜的国家,限制国朝铸钱产能的永远都是铜的提取量。再加上世族豪强,喜欢把钱屯到地窖中。

这就很让人头疼。

铸钱署铸钱也有好多年了,可依旧无法满足现在周国国内的流通所需。要晓得前朝没乱的时候,一年都能铸钱两万万,尚且无法满足全国使用。

更何况,现在与楚、吴、齐各国的商业流通,大量前朝旧币及各国自铸钱币,也是一股脑的往国朝市场涌入。

虽说一枚通宝钱能兑当三枚旧币,但这对于国朝打击私自铸钱的经济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以,国朝即便现在铸币量短缺,但仍要展开与其余各地的货币初步统一。起码,商业贸易必须得用通宝钱。

果然是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

自己没学过金融,可也知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钱币就是血液。

各朝各代的衰败,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崩溃开始。

但现在,自己打仗倒是一把好手,可搞经济就拉胯了。

这玩意不像政治、文化那些,错了还有纠正的机会。金融经济棋差一招,说不定就能整出个经济危机,到时候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就好比,经济繁荣的大宋朝,不就是因为交子的发行,差点崩盘。

前面还有汉武帝发行的白鹿皮币,不一样搞得国内经济崩溃。

前后车之鉴,也让自己不敢弄纸币那一套。这不是说纸币不好,相反纸币非常好,对于商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把不住这个时代是封建时代啊。

朝廷重臣懂市场经济吗?

懂!

毕竟,能主导一个国家的少数人,若是连市场经济都不懂,那也不用干了。

只是他们没有市场经济这一说法而已。

然而,懂归懂。

就好比武帝发行白鹿货币是为了敛财维持庞大的军费,朝廷重臣看不出这种行为会破坏国内经济吗?

看的出,他们也懂危害有多大。

但不发行行吗?

陛下都发话了,前线也在等着钱,怎么办?

只能大肆发行敛财。

北宋也是一样,最开始由于巴蜀商贾大肆发行交子因为巴蜀地区的经济崩盘,紧急救市、平乱,这才没进一步导致事态扩大。

随后朝廷介入,成立正式官方机构发行交子,甚至根据市场经济,定好了发行量。

结果如何,为了支持陕西的军事作战,不得已只能大肆发行交子敛财。

有着巴蜀经济崩盘的前鉴,大宋官员仍旧大肆发行交子。

因为它来钱是真的快。

同样,利润巨大,官僚之间上下其手的又不知道有多少。

纸币,对于监管的要求更高。

而现在大周做不到这一点。

八百年后的宋朝都没玩明白纸币,自己就比那些人聪明?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铸铜钱吧,稳当!

再说了,实在不行,以后铸银币、金币嘛,又不是没有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