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杨慎的交好

第178章 杨慎的交好

所以严嵩这种人是可以用的,如果没有海瑞上的治安疏,估计天下的人依旧是指责严嵩这个所谓的奸臣,其实都是给皇帝背锅的。

他搜刮的钱还不是大都给了皇帝,没有人敢动他也是因为皇帝想要用他。

严嵩能不能用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其实是现在范进不想要面对的,平定宁王战乱自然是要论功行赏,而王阳明自然是首要人选。

是他用计打败宁王的,是他攻入了南京城,这个问题由于朱厚照当时的病重,一直其实有很多的争论。

但是现在的争论倒是变少了一些,众臣包括袁宗皋也是想要给王阳明按功进爵,所以范进想要阻拦其实是非常麻烦的。而且他也没有什么理由阻拦王阳明。

而范进现在已然变成了一个打工人,当然,是给国家上班,其实叫公务员更加的合适。

修撰这个职位,在当时属于从六品官阶。它的职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主要负责编修本朝的历史,记录当朝的实际情况。

对于其他的普通人来说当然是更容易接近皇帝,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但是范进并不这样想。

明朝的制度上来看,不要以为你考上状元也就平步青云了。其实考试还要继续的。buhe.org 非凡小说网

现在的翰林其实有一个试用期,也就是三年,在这个三年期间由翰林院内部经验丰富者担任教习,传授各种知识。

三年期满后,会在下次会试之前进行考核,这被称为“散馆”。只有成绩优异者才会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的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也有被外放到地方为官的。

也就是说,翰林院每三年会被淘汰一批,从而空出位置给新科进士,而能够依旧留在翰林院的,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不然没有淘汰的话,每三年,翰林院按着道理来说都是至少要增加三人的,还不要说那些庶吉士了。

所以淘汰制还是很合理的。

而现在范进的工作差不多就是做皇帝的老师还有记录者,包括皇帝的言行举止,都要一一如实记载下来,编入史册中,留给后人查看。同时,还负责给皇帝讲课,主要经史子集的内容,以及草拟朝廷典礼的有关文稿。

小嘉靖对于这一点自然是高兴的,毕竟范进再这么说也是他父亲指定的托孤对象。

而范进也是久违的看到了杨廷和,至于二人为什么会碰见,其实是工作上有交接。

小嘉靖现在上的用的教材,其实就是杨廷和编写的,然后杨廷和拿着编写的教材给他们这群翰林让他们讲。

当然不是一个人,范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另一件尴尬的事情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是范进同僚。

范进这个状元在其他的地方可能都是非常稀少,可能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现在在哪里?

状元满地走,进士不如狗的翰林院。

不说其他的,杨慎人家都是正德六年的状元,还是范进的老前辈了!

不过现在的杨慎还不知道范进和他爹都斗了几次了,只以为是一个才来的翰林,当然是得照顾他一下了。

杨慎现在不过三十岁,而范进六十岁了,当那天别人给他们两个做介绍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杨慎,杨廷和的儿子。

其他翰林院的人对他是非常的小心,毕竟是首辅的儿子嘛,以后肯定是飞黄腾达,大都是讨好的态度。

杨慎也才刚刚官复原职。

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明武宗喜欢到处巡游,不理朝政。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直到现在朱厚熜即位,这才重新回到翰林院,但是论资历来说,其实都是老前辈了。

而且还有指责朱厚照的奏章,这不得不说又是一份很重的资历。

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官喜欢骂皇帝。

千百年来,数唐、明两朝的“猛士”最多,骂皇帝的花样也是五花八门的。

唐朝的着名魏征,而明朝的就属海瑞最出名了。

不过现在的海瑞还是一个弟弟,年纪还小。

所以说杨慎现在虽然是和范进等人一个职位,但是地位都高了不少。

比如他可以作一首《我爹是首辅》的诗。

当然这里只是开玩笑,杨慎人家是非常有才学的,至少他的一首词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他被放逐之后才写的词。

中国古代这些诗词其实都是这样,只有仕途不顺,人生逆境的时候,写的诗词,发的牢骚才能大火。

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皇上只是想留他在身边歌颂自己,并不想让他做实事。

比如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

还有什么李清照,老寡妇了。

其实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真的有事情做,不怀才不遇的这群人有什么时间去写诗?及时有,写那些自己的境遇很好,自己很兴奋的诗词。

怎么能够激起那些颠沛流离的人的同情心?

估计还觉得你是在凡尔赛,所以这群人不火是有原因的。

范进看到了现在的杨慎,怎么说呢,感觉到明君在世——再差也不是朱厚照,自己的父亲是首辅,自己现在官复原职。

而且他还有一个范进没有的优势,他还非常的年轻。

这简直就是完美开局。

至少现在的杨慎是意气风发的,看起来年轻人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抱负,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好像想大干一场那种。

历史上的杨慎却是是大干了一场,将自己给干没了,大礼仪事件的先行者嘛!

不过仔细想一想,其实如果杨慎当时成功了的话,那他不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其实也不然,因为即使他的议礼成功,也会招来皇帝的嫉恨,虽然得到了朝廷众多臣子的崇拜,但是估计以后的路也不好走。

得罪了皇帝,以后想升迁都难。

所以其实大礼仪事件对于杨慎来说就是一个死局。

这个局需要他这个影响力非常大的状元、翰林,还有前首辅儿子的这个身份。

杨慎的青年热血哪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正在范进遐想的时候,杨慎看到自己面前的范进紧紧不开口,好像还走神了,伸着自己的手在范进的面前挥了挥。

范进这才反应过来,递给杨慎一个歉意的笑容。

杨慎好奇的问到:“范兄刚刚在想什么?”

范进听到之后笑了一下没有回答,毕竟他不可能说自己是在想他的下场有多惨多惨的。

这可不道德。

凭心而论,杨慎这个人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感觉到有些那种江湖气息,也就是讲义气的那种,怪不得以后会被坑到去大礼仪事件。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这个其实是杨廷和授意的。因为杨廷和当时退休的时候,按照惯例,皇帝应该是几次挽留,然后发现实在是留不住了,这才放首辅离开。

也有非常多的人以这一套以退为进,表达自己不爱慕虚荣,或者是对抗皇帝的意思。

杨廷和这次可能也是这样,但是谁知道当时的嘉靖帝根本就不按照惯例,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就不管杨廷和的请退。

不挽留,也不同意,估计当时杨廷和也是进退两难,面子上有一点过不去,于是也就直接跑路了。

但是由于朝中势力还在,还是想着做最后一次逼宫,也就让自己的儿子上了。

不过最后也把自己的儿子害了。

当然这种情况的可能的话,范进觉得应该是比较小的。

一是从年龄上来看,毕竟谁都不是严嵩,能活到八十多岁,当时的情况杨廷和已经老了,估计看到当时的嘉靖皇帝已经慢慢掌控了权利,也就不想继续和他争了。

退休跑路也是正常的,而且礼仪的事情他也可以置身事外了,因为他在位的时候也是竭力反抗了的。

二是,他没有必要将自己当时才三十来岁,前途一片光明的儿子坑进去吧?

反正他当时都是一个要走的人了,为什么要给嘉靖皇帝再安排这么一场?当时已经推出朝廷了,即使是起复也不太可能了。

所以应该还是其他人利用了杨慎,至于是谁?谁得到的礼仪更多就是谁了呗!

范进其实是不太想搭理杨慎的,安排升官也是小嘉靖那边安排。

但是杨慎有一个爱好,就是写诗词。

从《临江仙》那首就能看出来。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秋,杨慎与同乡士子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成立丽泽会,又与山东即墨的蓝田和云南永昌的张含结社唱和。

基本上就是和魏好古差不多的人,喜爱诗词。

刚好他又从其他的翰林口中知道了范进写诗词非常厉害的消息。

然后又从其他人的口中打听了范进,不由得感觉到知己在世啊!

他当时因为劝谏武宗无果,愤然辞官归里,而听说当年的范进也是一样,拒绝了朱厚照,这不就是自己期待的朋友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所以杨慎自然是非常想和范进这个正直而且诗词又写得非常好的人交朋友,而且还想将范进拉入他组成的一个诗社里面。

其实也就是找一个空闲时间,一群人开个聚会,将这段时间里面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吹吹牛b,有些人还会帮你修改一下,然后就是互相吹捧。

名士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范进向来对这些诗会的形式是没什么兴趣的,毕竟当时第一次诗会,他人都没去,都惹上了宁王,所以他也就从此拒绝了诗会了。

所以对于杨慎的邀请和结交,范进明显的表现出来拒绝的意思。

但是范进越拒绝,杨慎也就越觉得范进是一个可交的君子。

因为现在的这种情况,人们都知道杨慎以后平步青云,而且有一个首辅的爹,大家也都是想着去巴结他。

而杨慎也是厌恶了这些关系,毕竟我考上这个状元,当上这个翰林,和我爹是首辅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们这群人让杨慎感到厌恶。而突然这群人之中冒出一个范进这样的清流,让杨慎怎么不想认识一下。

所以在杨慎的死皮赖脸,以及范进和他是同事的关系之下,范进和杨慎也是渐渐的熟络了。他也是这样才感觉到杨慎有些江湖气息。

估计是结社的原因让他沾了一些这种气势。

不然按照儒家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像是他的举动。

杨慎自然是不知道这些,而且范进和杨廷和也打了几个照面。不过由于身份的关系,两人也没有开口。

甚至来说杨慎也没有开口,因为两人也要避嫌。

不过也和古代的教育有关系,古代一般都是实行严父的教育,就比如杨慎当时考了乡试第一,这种好事情,但是杨廷和却是说:“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这也就好像直接否定了杨慎的成就了,当然指不定杨廷和背后有多高兴,但是在杨慎的面前依旧不表露出来。

甚至范进觉得杨慎这个三十多岁的宝宝有些叛逆。

不过人还是非常的正直,但是正直的人往往在这个官场里面没什么好下场,也就现在官职还不高,也就现在杨廷和还在。

还是那句话,杨慎将书读进了骨子里面,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圣人的言论是做不了事情的,圣人的书是约束别人的。

拿来用事,一事无成。

翰林院的生活其实事情比较少,人也比较轻松,范进现在陷入了另一种悠闲之中,但是他想着一个更重要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