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二五仔
不过重用严嵩的前一个叫夏言。
夏言当时可是真的把严嵩当成自己人看啊,结果严嵩就直接给了他一刀。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行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奉命考察湖广云贵等地,次年回京。
行人不是字面意思上的,而是一个官名。
《周礼·秋官司寇》之所属有大行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又有小行人,职位稍低。大行人掌接待诸侯及诸侯的上卿之礼,小行人掌接待诸侯使者之礼,并奉使前往四方诸侯。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
隋唐以后,鸿胪寺卿以赞导礼仪为职,已与大行人之职不同。
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而性质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
而夏言这个行人的含金量可不低了,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月,夏言升任兵科给事中,以直言为己任。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嘉靖初年(1522年),上疏请求革除正德朝的弊政。在明世宗授意下,查革官员旗役冒滥,裁汰了三千二百人。上书陈述九条意见,朝野得以肃清。
同年,奉命清查庄田,把被侵吞的民产如数归还百姓,并提出限制皇庄扩张的措施。嘉靖二年(1522年)闰四月,他升任兵科右给事中。
夏言担任谏官期间,先后弹劾过尚书王琼、王宪贿赂交结内侍的行径,以及宦官赵灵、建昌侯张延龄贪赃枉法的行为,解救过被逮捕的永平知府郭九皋。
明世宗曾让生母慈孝献皇后婢女的弟弟世袭锦衣卫千户,夏言据理力争,认为不妥。这些奏章里的言语大多耿直,被世人传诵。
所以夏言以前也是一个遵守礼制的好青年的。
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夏言因母亲匡氏病逝,回乡丁忧。十月,请求豁免军籍,得到准许。
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夏言结束丁忧,仍补兵科右给事中,随后升礼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闰十月,奉旨去青羊山查勘平叛功罪。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还朝复命。同年十二月,调任吏科都给事中。
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想把天和地分开祭祀。夏言得到明世宗授意,不顾群臣反对,上书附和。明世宗将反对得最激烈的霍韬下狱,褒赞了夏言,命他督建天坛和地坛。夏言自此受到明世宗宠眷。
从这里开始,夏言就如同严嵩一样,发现了新大陆。
严嵩和夏言其实都是一样的人,最开始的二人都想着要为国家效力,要用自己学到的儒家知识为天地立心,但是之后慢慢的发现自己读了几十年的儒学其实救不了世,拿到官场上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而由于嘉靖的需要,二人也慢慢的变成了嘉靖想要的形状了。
十月,世宗提拔夏言为侍读学士,负责纂修郊祭之礼,并在御前讲解经史,同时仍旧兼任吏科都给事中。此外,夏言还帮世宗重新制定了先祖的祭祀礼仪。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夏言升任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管院事,仍为世宗讲解经史。眉清目秀,胡须修美,口齿洪亮,不说方言。每次讲课,世宗都想要重用他。
于是张璁更加忌恨夏言。七月上旬,行人司司正薛侃上书,称“世宗无子,应该立宗室子弟为皇储,以备不测”。
世宗大怒,命法司追究幕后主使,张璁趁机联合彭泽、汪鋐诬陷夏言是主谋。由于薛侃、夏言都否认这种说法,世宗下令廷讯。真相水落石出后,世宗罢免了张璁,释放了夏言。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下旬,四郊祭坛竣工,夏言升任礼部左侍郎,仍旧掌管翰林院事务。九月,他接替李时任礼部尚书。夏言从谏官开始,不到一年就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是史无前例的。
夏言既凭借聪颖过人得到圣眷,又能礼贤下士来获得朝臣的支持,联合他们一起对抗张璁。嘉靖十年(1531年)十二月,御史喻希礼、石金为大礼议中的罪臣说情。
世宗大怒,想要惩治他们。夏言为二人求情。他的举动虽然没有打动世宗,却为自己博得了赞誉。夏言做礼部尚书时,帮助世宗制定礼乐,内阁大臣李时、翟銮几乎没有参与。
此外,夏言能够迅速撰写奏章或应诏创作青词,常常唱和世宗的诗作,且善于迎合世宗在政事上的观点,因此很受宠信。世宗赐给他一枚银章,作为密封上书的凭据,并称赞他“学问博大,才识优裕”,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当时,张璁、方献夫相继成为内阁首辅,都忌惮夏言。不久,二人致仕。而霍韬仍在与夏言争斗。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应天府尹刘淑相被人陷害下狱。刘淑相因自己和夏言的亲戚费完不睦,怀疑是夏言在陷害他,便上书控诉夏言。
而夏言则怀疑是霍韬在暗中主使这件事。于是夏言、霍韬相互指责,最后霍韬被降俸一级。夏言由此更加傲慢,请旨将与自己不和的郎中张元孝、李遂都贬官。
皇子朱载壡出生时,世宗厚赏了夏言,先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少傅和太子太傅。闰十二月,夏言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夏言随世宗拜谒皇陵,归途中他的厨中起火,火势蔓延到武定侯郭勋、李时的帐篷。夏言没有独自揽下罪责,因而被世宗责备。
当时,夏言总揽朝政大权,首辅李时、阁臣顾鼎臣都不敢和他相争。同年冬,李时逝世,夏言接替其为内阁首辅。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夏言因进献祭祀皇天上帝的册表,晋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明代以来,不曾有加拜上柱国的大臣,这个名号是夏言自拟的。
当然这是历史上的那位。
夏言这边开挂就是因为大礼仪事件他站到了嘉靖这一边,要是站在杨廷和那边的话估计就碌碌无为一生了。
所以说选择很重要。
其实现在很明显了,除了和杨廷和根深蒂固的人坚定的支持杨廷和了,其他的人态度都是有一些暧昧了。
因为杨廷和现在的年纪已经大了。而小嘉靖这个皇帝才刚刚开始,当然那种老臣除外,那些老臣以杨廷和为首的就想的是保住自己生后的名声了。
看起来大礼仪事件是杨廷和输了,但是他当时退下的时候也差不多都七十岁了,而且杨廷和的名声可是好得很啊!
而现在就有很多官员开始想要接近小嘉靖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首辅杨廷和和小嘉靖现在的矛盾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结束的。
他们想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名声的人肯定都是寸步不让,而想要升官的那一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更想要找到小嘉靖,或者直接在后面的事情上为小嘉靖说话,像皇帝表明自己的态度。
说会夏言和严嵩,夏言可是被严嵩给坑了,但是也是自己的心中稍微还是有一点气节,不愿意过于迎合嘉靖,这才被坑的。
严嵩是一个极为聪明的老狐狸。他总能常将冷眼看螃蟹的观察官场和朝廷风吹草动中的一举一动,并且能恰当好处的掌握嘉靖和臣下的心理矛盾,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突破的手段和裂缝。
夏言其实就是严嵩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作为同是江西人的夏言和严嵩,一个是分宜人,一个是贵溪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本着从政治层面来讲,都是一流涉政坛高手,唯一的区别就是夏言更多的是从国家大义层面出发,而严嵩来到北京之后就是个人的蝇营狗苟了。从刚刚进入政坛之后,夏言就以敢上书,正直出名。
也就是前面那个理想青年,不过到底这个是不是为了给自己博一个名声,谁也不知道了。
在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夏言因为自己能写青词的技能立马获得了皇帝的赏识,大家都知道严嵩是个实打实的青词宰相,殊不知夏言在这方面的成名比他更早。
因为嘉靖皇帝十分信仰道教,夏言虽然不信这个,但是因为自己的文笔出色,有时候连皇帝里面智商靠前的嘉靖也经常求着等着夏首辅帮他写青词,在严嵩没有出现之前,双方还是比较和谐的。
夏言虽然自己对于权力的控制欲也是十分强大的,但是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的,前面的有些事情还是证明出来了,也正因为对于个人权力使用的不恰当,导致了严嵩从夏言的情商和言行上面找出了破绽,最后一把击溃了他的对手。
虽然自己看不起严嵩,甚至在严嵩有一次宴会上,像刘备去南阳三请诸葛亮一般求着夏言来到自己的宴会,当然严老贪在江苏等地都有房子,但是主要还是朝阳群众,核心区有房。
但是因为都是江西老乡,夏言在成为了首辅之后还是推荐了严嵩。因为本来就打心底看不起严嵩,双方又同朝为城,两人的矛盾立马爆发。
首先矛盾的爆发突破点就是明朝历史上着名的香叶冠事件,嘉靖对于道家的痴迷导致他在一言一行上面都想着牛鼻子老道靠拢,甚至认认真真的亲手做出了道教里面的香叶冠并且发给周围的亲信大臣。
严嵩和夏言就得到了其中的两顶,一次偶然的谈话,严嵩发现夏言和皇帝关系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于是遭到夏言训斥自己不应该做道士,扭头一看严嵩天天带着自己还加了一层青纱保护的冠以后,严嵩在皇帝的心目中好感陡然升起,这就渐渐的宣判了夏言的死刑。
接着,虽然是高官的夏言,但是他的自我保护力是极差的。不久,在朝阳门内上班的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贪赃枉法,收受贿赂,被夏言抓获。
于是他秘密策划了一系列的官员弹劾案,准备一举解决严嵩父子!严嵩听说这件事,顿时没有了主义。
然而,他的儿子严世蕃有很好的想法。他早就看出夏言是一个纠结人,所以他提议他的父亲和儿子去夏言家哭求情。
于是第二天,在大明的宰相夏言面前,两个高级官员,严嵩和严世蕃,跪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哭了起来,进行了极其深刻的自我批评。
两人的举动终于打动了夏首辅,他用手扶起了严嵩父子俩。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斗倒严嵩的机会,夏言后面的接力棒继任者徐阶就比他杀伐果断的多。于是,夏首辅不杀我们,那我们父子就送他一程吧。
很快,一封上书就递到了位于太和殿工作的嘉靖皇帝的面前,同样遭到夏言打击的当时天下三个最聪明的人之一的陆炳也因为遭到夏言的政治打击站到了严嵩一方。
边疆位于宁夏甘肃一带的的曾铣提议收复河套,夏言和嘉靖都因为三分钟热度高兴的表示可以,但是很快嘉靖就没兴趣了。皇帝没兴趣了,夏言就糟糕了。
很快严嵩就上书,夏言和边将勾结,不然他哪里来的这么高的热情。嘉靖结果一分析,觉得严嵩言之有礼,作为严嵩前进路上最大的政治对手,面对落水狗夏言,严嵩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来解决夏言。再者嘉靖因为香叶冠等事件恨透了夏首辅,夏言自然要遭到人头落地的待遇。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来严嵩这个二五仔,所以范进心中想着要不要收他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不敢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