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如此厚待名不见经传的周瑜,立刻引起杨宏、张勋等人的不满,连已经颇受重用的李典都颇有微词。
回到豫州治所的陈登和周瑜展开一番长谈后,则劝说众人不必如此,主公任人还是有很锐利的眼光,周瑜此人的智谋深不可测矣。
周瑜牢记孙策临终时的那一番话,一直采取低调行事,即使为袁术军在征战中出谋献策,最终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周瑜也十分谦虚不领功请赏,都归功于其他文武将领,是以一直在袁术军中默默无闻,被外人戏称为“裙带军师将军”。
周瑜除了为袁术敬献上一些军事上的计谋外,对于民生及豫州采取的中正九品制度则不发表任何意见,这让袁术更加认可此制度大有优越性。
再加上豫州新夺占了荊州的几十座县城,让那些大世家豪族将目光转向此处,缓和了先前大小世家争斗较为紧张的局势。
虽有一些不得志的小世家豪族,被迫发出不同的见解,也被那些获利最多的大世家豪族所轻视拒不采纳。
之后便有一些小世家豪强带着家人向青州或徐州逃逸,那些大世家豪族随即兼并掉这些人的田产财富,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自然欣喜不已,才懒得向袁术提出谏言。
周瑜令人多方调查诸葛亮的情报,一门心思研究怎么击败诸葛亮,为自己的兄长孙策报仇雪恨。
袁术闻知之后嘿嘿一笑,你们两个绝世妖孽去争斗吧,最好双方同归于尽,才最合乎孤的意愿。
长安城刘政一下子得到凌操、凌振、朱桓、邓华、鲁肃五位文武贤才,高兴得哈哈大笑,决定将他们送往韩州徐盛和丁奉处参加海军部队的训练。
可当他听到周瑜、吕蒙、潘璋三人已投奔袁术,而且受到袁术的破格提拔时,心中瓦凉瓦凉的,这分明是在给他刘政树立强敌啊!
荊州的诸葛亮听到周瑜已经投奔袁术时,嘴角露出一丝鄙夷不屑的目光,孙策原来极为看重的谋士怎么这般没眼光,竟然投奔袁术麾下为将,看来也是个平庸之辈。
随着后来传扬开周瑜的绰号′豫州裙带军师将军’,周瑜又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建树,诸葛亮更不把周瑜放在心上,认为他只是一个俗人罢了。
孙策阵亡后,孙权接掌兄长的爵位和地盘,开始韬光养晦,蜇伏起来集聚实力,不再和外敌袁术及刘虞发生地盘上的争斗,而是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再加上荊州一下子失去数十座县城,一心想从袁术处夺取回来,两大势力展开血腥搏杀,自然也不愿意招惹孙权,为自己一方增加压力。
孙权借此机会致力于平灭其辖区内的山越军,在初平十二年初春,向以祖郎为首的山越军发动突袭。
山越一族相传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贵族后代绵延下来的后裔,在古秦时期为了逃避秦朝的苛捐杂税,以及繁重的徭役,避世而进入江南一带山林隐居。
他们在山林中辛勤劳作,生活采取自给自足性,不再缴纳税赋,也不用服徭役,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无政府管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成为不被山外政权认可或接受的群体。
后来又与逃亡来的秦朝后裔结成联盟,不服从汉室的统治,经过两方民众自由结合,和历经残酷的战争洗礼之后,他们双方逐渐结合成一种新的种群。
由于他们一直与两汉政权为敌,被汉室政权称之为“山越”一族,并极力打压和血腥镇压,双方也逐渐由对峙转变为对立的局势。
孙权和谋士们开始还不太重视山越军,等到双方一交手,孙权一方虽然多么重大的伤亡,也没有占了多大便宜,双方是半斤对八两,打了一个平局。
孙权不再轻视祖郎和山越军,考虑到祖郎率领的山越军精擅爬和涉水,四处采取游击作战的特点,孙权及麾下将领几经商议,决定采取贺齐与谢旌提出的“囚笼政策”。
就是采用以大军围困住山越人下山的道路,切断他们的经济供给链,并杜绝为他们提供盐巴和粮食及蔬菜供给。
若发现山越人下山活动或抢劫食物,便将他们劫掠到平原上生活,对服从孙权遣派的官吏管理,并愿意脱离山越一族者,进行丰厚的重资奖励,慢慢的收拢来不少山越人。
后来又诱降山越首领祖郎下山,乘其不备之际斩杀祖郎及其麾下的骁兵悍将,虽然去掉了孙权的心腹大患,但同时也让山越族人对孙权一方不再相信。
山越族人在祖郎的亲生弟弟祖锋的带领下,又一次树起了反抗孙权的大旗,公然反对孙权军的统治。
后来山越一族越来越强大,他们集聚力量对孙权的后方进行连连打击,双方自此形成真正的生死仇敌,长年纷争不止。
对山越一族长达一年的征战,完全暴露出孙权的优点和不足,他既有采纳众谋士的多方意见,并总结出一套的施工决策,又有些急功近利和对人不相信的缺点,可谓是人无完人,各有长短处。
在中平十二年中,袁绍和吕布几乎没有什么做为,只是双方进行了几场小型战争,各有胜负谁也没占到便宜。
袁术继续和刘虞死磕,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兄弟轮番上场,与袁术军杀得热火朝天,互有胜负输赢,却都谁也不肯收兵返回治所。
直到初平十二年十一月中旬,刘虞一病不起并很快去世,由刘和接掌襄阳王位,诸葛二兄弟才带兵返回襄阳,豫荆二州才算是暂时收兵休养生息。
在初平十二年秋季,齐王刘政筹备多年的科举考试终于正式开考,刘政决定第一次展开全国性科举考试,而且分为文武两科。
这次参加考试的举子大约有二千人,最后中举者有五百多人被选入参加殿试,这些人被称为“贡士”。
刘政经过仔细考核后,决定全部录为新科进士,一律授予正七品的文武官职,而且派人赴中进士者家乡大肆宣传并祝贺,以提高中进士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对于没中贡士或进士的举子们也破格任用授予官职,只是起点比中进士者略低了些,大多任命为军中百人将或县令的吏员或属官之类职位。
为了显示文武进士的地位显贵,刘政还准允文武进士在长安御街上夸官游行以示尊贵,还不要脸面的盗窃了一切唐诗“夸官御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并亲自为中进士者披红戴花以示恩宠,并许诺以后五年进行一次中进士大考,并改在春季进行,俗称为“春闱科考”。
鉴于各地蒙学逐年增多,会在各县每年举行县中考试,成绩优秀者参加来年的郡中考试。
中郡试者可在次年参加州中考试,中州试者便是今年参加第一届科举考试的‘举子’,中举子者就有担任官吏的机会。
由于第一届科举考试者的年纪差距很大,有垂垂白发白须老翁,也有十几岁的少年,更有几十名年不过十的优秀儿童,不能一视同仁般均进入官场为官。
刘政令人进行甄别之后,将年老者授予本州郡县学的教师,年幼者则收入讲武堂或太学内继续求学深造,待成年后再出仕做官。
其中年幼者有诸葛均、霍竣、夏侯霸、邓艾、沮鹄(沮授之子)、韩平(韩馥幼子)、潘恩(潘风三子)、武相(武安国次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