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使者姓陶,名罗,是高青帐下幕宾。
陶罗饮了一杯酒道:“今后,莫将军可与我家主公永远和平共处。共同讨伐众诸侯,平分天下。”
莫道笑着道:“我也正有此意。今天你来通好,我感到万分荣幸。”
陶罗道:“我家主公雄才大略,定可成就一番霸业,众人以为怎样?”
莫道道:“高将军独居一州,兵多粮足,真乃一方豪杰!”
聂平道:“高剌史胸怀大志,真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
任谋道:“不错,高刺史博学多才,真可谓是一代奇才!”
白松却低着头,并不作声。
陶罗很是奇怪,道:“白松先生认为我家主公怎样?”
白松笑了笑,道:“你要我说真话呢,还是说假话?”
陶罗道:“当然是说真话。”
白松笑了笑,道:“你家主公虽然独居一州,兵多粮足,县又胸怀大志,博学多才,然而也不足人怕。”
陶罗道:“怎就不足人怕?”
白松道:“高将军为人性急少谋,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
陶罗听了,闷闷不乐。
陶罗回到晋州,来到刺史府。
高青道:“先生出使汉州,莫道可热情接待了你?”
陶罗道:“是。”
高青道:“先生可曾让莫道等人评价过我?”
陶罗道:“是。”
高青道:“他们怎样评价我?”
陶罗道:“我不敢说。”
高青道:“没事,我不会责怪你的。”
陶罗道:“莫道、聂平、任谋敬重您,惧怕您,唯有白松不服您。”
高青道:“他说我什么来着?”
陶罗道:“他说您为人性急少谋,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
高青大怒,道:“匹夫怎敢小看我,我誓死要取汉州。”
陶罗道:“莫道虽然优柔寡断,不足为虑,但手下谋士聂平、任谋、白松都很有谋略,主公切不可轻意和莫道交战。”
高青道:“莫道得到了倚天剑和逐鹿刀,现在我不打莫道,以后倚天剑和逐鹿刀定会被别人夺去。”
陶罗道:“主公要夺倚天剑和逐鹿刀可以,但要等到时机成熟,方可派兵消灭莫道。”
高青道:“等到什么时候?”
陶罗道:“等到我们设计除掉聂平等人之后。”
高青大笑,道:“人生如白驹过隙一般,等到除掉聂平等人之后,早误了大事。”
高青便不听陶罗的话,领十五万军马杀奔汉州来。
莫道得知高青引兵来犯,吃了一惊,忙请众文官武将商议对策。
聂平道:“高青兵多粮足,主公切不可和他交战。否则,定会被高青打败。”
任谋道:“倚天剑和逐鹿刀实是无用之物,并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主公可将它们送给高青,高青得刀剑心中欢喜,自然退兵。”
莫道为人优柔寡断,一时难以决定。
白松道:“主公不必忧虑,高青人为性急少谋,决对不是主公的对手。主公可亲自领兵去迎敌。”
莫道听了,犹豫不决,道:“此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会令我等无葬身之地。容我三思而后行。”
白松叹了口气,寻思:“高青都带兵杀进汉州了,他还在考虑怎么办!如此,前怕狼,后怕虎,他怎能打败高青!”
白松便和聂平、任谋退出府。
次日,白松进入府中,对莫道道:“主公不必再犹豫不决了,可立即领军兵去迎敌。否则,高青就会杀进汉州来。”
莫道却道:“没有那么快的,你不要危言耸听。此事事关重大,须得谨慎处理。”
次日,细作来报:“高青已领兵杀进汉州,正在围攻边境的一座城池寿华城。”
白松便进入府中,对莫道道:“高青已围攻寿华城,主公应立即带兵救援寿华。”
莫道沉吟片刻,才道:“好。”
于是,带十万军马赶住寿华。
高青命军士围攻寿华,围攻了三日,仍不能攻破城池。
高青心中很是着急,寻思:“我志在消灭莫道,如今连寿华城也攻不破,这怎么能行呢?”
他手下有三位谋士:一位是魏州人姓孟,名盈,一位是明州人,姓时,名平,一位是商州人姓胡,名毛。
此时,三人都在高青帐中。
时平沉吟片刻,道:“可命军士挖地道,从地道杀入城中。”
高青道:“这倒是个好办法。”
高青便命军士连夜挖地道,想要杀入城中。
这天晚上,寿华守将皇甫明亲自登城点视军马。
当夜在突门阁上,望见城外并无灯火,心中很是疑惑,寻思:“这高青军士在做什么?怎么不点灯?”
略一沉吟,便笑了起来,心道:“原来高青命军士挖地道,想从地下杀入城中。怕我军发现挖地道,所以才命军士熄了灯。”
皇甫明急唤精兵运石击突闸门。
门闭,高青挖地道的军士都死于土内。
高青打这之后,便停止了挖地道之策。
高青连日攻不破城池,心中甚是着急。
忽一军士进帐报道:“营寨后面二十里处拥来一群流民。”
原来,自施广造逆以来,义军四起,天下大乱。
众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混战。
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为了躲避战争,各地人民经常逃出家乡,四处流浪。
可见,当时社会是多么黑暗、悲惨。
时平略一沉吟,道:“主公不要着急,我有一条计策,定可破城。”
高青大喜,道:“什么计策?”
时平便说了计策。
高青道:“此计甚妙,定可攻破寿华城!”
这日,皇甫明正在府中思考退敌之策,忽一军士进来报道:“高青已领大军走了。”
皇甫明心中疑惑,寻思:“高青刚来攻打汉州,连寿华城也没攻破怎会退军呢?”
他怕高青有诈,便又命军士探听。
不大一会,军士回来报道:“高青已领军退去。”
皇甫明松了一口气,心道:“兴许是别的诸侯攻打晋州,高青才撤兵离去。”
正要回卧室睡觉,忽一军士进来报道:“将军,城外有一群流民,吵嚷着要进城。不知将军是否容纳?”
皇甫明道:“待我先去城门上看看,再做决定。”
皇甫明便带随从来到城楼上,但见城门外涌着一大群流民,约有两千多人。
个个衣衫褴褛,景象极是凄惨。
流民们大声吵嚷着:“可怜可怜我们吧,让我们进城吧!”
皇甫明看了一会,感慨万分,心道:“这世道真悲惨!各诸侯互相混战,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皇甫明便命军士放下吊桥,流民们欢呼着,一起涌进城内。
次日,皇甫明正在思考如何安置流民,忽一军士进府报道:“不好了,高青领大军又来攻打城池。”
皇甫明吃了一惊,道:“他不是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心中很是疑惑,便又来到城上指挥军士守城。
青军登着云梯刚杀上城墙边,就被道军杀死,掉在城墙上。
刹那间,城墙外横七竖地躺着很多青军尸体,景象甚是悲惨。
皇甫明见青军攻不上城,心中颇觉欢喜。
高青手下有三员大将,一员是周州人,姓乐,名志,一位是赵州人姓伍,名思,一位是秦州人,姓梁,名绍。
皇甫明正指挥军士守城,忽一军士在背后报道:“不好了,高青大将梁绍不知从什么地方杀进城来了?”
皇甫明大吃一惊,便命一偏将带五百军士去除掉梁绍。
偏将带军士刚下城门,梁绍便带军士杀了过来。
偏将挺长枪刺向梁绍,梁绍手持大刀躲开。
随后,梁绍挥刀将偏将砍死,杀散众道军,又带军士杀上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