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韩大任

韩大任看完信函后,也是满脸的难以置信,随后又掐指算了一下,跟帅位上的高大节(注:即高大杰、高得捷)说道:

“豹帅,殿下刚过生辰,应该是算十一岁了。”

可是,就算殿下十一岁,也不过是个娃娃,怎么可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

莫非天纵奇才?

韩大任有些疑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假借吴世璠的名字来招摇撞骗。

韩大任曾做过吴三桂的侍卫,对吴三桂忠心耿耿,同时对吴三桂身边人的情况,也是比较清楚。

他和董重民两人,都是侍卫出身,两人从吴三桂身边出来后,一个往东来江西,一个南下到广西。

两人的武艺、军阵被吴三桂调教多年,水平都差不多。

但是,两人性格却是大相径庭。

韩大任性格温和、待人亲善,为人稳重、谨慎,在吴藩高层眼中,就是个没背景、有能力、胆小听话的老实人。

于是被派到高大节军中,做他的副帅,替高大节拾遗补缺。

高大节是吴藩麾下第一猛将,论打,没人打得过他。

也正因为如此,高大节向来目中无人,连说话都是拿鼻孔向人。

除了吴三桂,就只有吴国贵和马宝能入他的眼,连老帅王尚珍之子王屏藩、吴三桂侄子吴应麒他都看不上,更别说其他人了。

这个“其他人”,就包括韩大任和袁州棚民军。

韩大任知道高大节看不起他,但被高大节看不起多了去了,很正常,他倒也不生气。

反正冲锋陷阵主帅上,他这个副帅就做主帅看不起的接待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吴军陷长沙后,飞马檄文江西各地。

原郑经部将陈升、柯隆、李良等人在投降清廷后被安置在龙泉县垦荒。

收到吴三桂的檄文后,几人率领闽粤流寓在龙泉的数千人反清,执龙泉县知事张芫。

逾月,清军都统甘某率军至龙泉县,龙泉人王自功率众为清军前锋,复占县城,陈升等人败走。

陈升等人逃到吴军后,就是韩大任主动接待,而陈等人,也成了韩大任的直属部将。

五月,袁州棚民军统帅朱益吾乘机乌合讧起,接引韩大任、陈升攻陷萍城,立营高岗舖。

七月,吴军攻入吉安、袁州、安福等地。

八月,清军护军统领桑额领重兵进驻袁州、吉安、赣州各府。

吴军退兵。

是年,庐陵县罗、蓝、雷三姓,龙泉陈升,以及泰和、永新等地民众纷纷起兵,响应反清附吴(三桂)。

康熙十四年,韩大任攻入永宁县,当地义军纷纷接应。清廷知县杨显宗率清军守城抵抗,终被起义军战败,城破身亡。

韩大任接着又率部攻占永丰县。(注1:)

总得来说,那些一直以来被高大节所看不起的州县,以及战力低下、出身卑微的棚民军和当地反清武装,基本全都是身为副帅的韩大任出面来安置、安抚的。

可以说,没有韩大任,江西的“湖西道”(辖吉安府、临江府、袁州府),吴军就没那么容易拿下和守住。

韩大任这种性格和能力,是个优秀的佐贰官,但这也意味着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一旦身为主帅的高大节有什么意外,身为副帅的韩大任将无法掌握大局,带领大军寻求出路,只能困守一地。

历史上,就因为高大节抑郁而死后,韩大任拘束于吉安一地不敢突围。

甚至在被喇布的十万大军团团包围、吉安缺粮、士卒无食的情况下,在军中有猛士自请出城与清军一战,都被韩大任所不许。

麾下总兵鲁某不服,违令带百余兵丁出城,杀得清军大败,竟然把清军的营地大觉寺给夺了下来,吴军在大觉寺吃饱喝足,缴获颇多后,再慢悠悠地回城。

城中吴军见鲁总兵获胜,“不俟令,鼓噪而出”,直奔清军主帅大营——螺子山。

清军完全没有防备,被吴军突入中军,满清的简亲王喇布、将军希尔根、额楚等人仓皇弃营而逃,连象征统帅的蜈蚣旗都丢了。

吴军当着清军的面,在围城的清军帅营里大吃大喝,“入垒掠饮食,纵酒大醉,载捆而返”。

这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次被人突入中军,夺取帅旗。

而且还是在重兵围城的情况下,被人突破中军,丢旗弃甲。

满清几个皇族统帅,喇布、勒尔锦、董鄂、尚善被世人称为“废物”,的确没有冤枉他们。

麾下有这么猛的官兵,韩大任都不敢拼命,反而对出城士兵予以严惩。

而他自己又没主意和胆气突围,只能血书求救于吴三桂。

后来,吴三桂调了马宝、王绪、陶继智各率3000兵马前来救吉安。

在吉安城外跟十万清军血战,清军三战三败,吉安城内的韩大任都提不起一点勇气,予以响应。

马宝等人无奈,自知无力解围,遂撤兵退走。

马宝等人退兵后,韩大任彻底孤立无援,但又不敢降清,最后决定突围。

在突围前,韩大任令军队向清军发射炮弹,未曾想竟吓得清军炸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