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首先是乡试,也就是各省海选。各省分拟各题,侧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风向的自然是顺天乡试了。拟题如下:(以策论为例)

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以下再列几省相对有特色的试题

河南,《中州形势论》

陕西,《王猛治秦论》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这类题型属于地域色彩相对较浓的一型)

最嚣张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亲光绪啊)

最有趣的是广东,《武以侠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费解的是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也没人举报它,这种题目足够兴一场**了)

=================================

然后是会试:

光绪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考时:四月初十日

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官:裕德(协办大学士),张百熙(吏部尚书),陆润庠(左都御史庠),戴鸿慈(户部右侍郎)。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注:“内”指中央政府,“外”指诸侯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注: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其“五饵三表之说”为——“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是关于安抚边境少数民族的意见。中行说(音:跃)看过《汉武大帝》的都知道)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注:“申”指申不害,“商”指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变法而使国强民富。这题考的是对改革的看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注:这题考的是纳贤之策。要于“私邸”见天下贤才,相信现在的官员没有能做到的。)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注:这题考的是外交的“以夷制夷”之策。)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注:186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赴美国,并以残酷手段排挤已在美国之华人。此后各州陆续通过该法,直至遍及美国。此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成战略盟友后才告废止。)(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出于《大学》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出于《中庸》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于《周易》

各个题目的背景起因:掌握了背景和起因才能有针对的性的答题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外重内轻——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最后造成诸侯做大,周天子靠边站。唐朝则实行藩镇制,导致藩镇做大,形成事实上的藩镇割据。

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权利集中于皇帝手中,但中央集权的效果并没有比封建制和藩镇制好多少。

————————————————————————————————————————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针对当时的匈奴提出了制约对策,就是五饵三表之说。五饵就是要用中原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游牧民族,三表就是向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对游牧民族实行同化。

班固讥笑贾谊五饵三表之说是书生之见,但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怀柔大棒征服了在其北方的西戎游牧部落,中行说这个人本来是汉朝的官员,被皇帝强行派到匈奴做使者,结果此人怨愤,投靠匈奴王,为匈奴对抗汉朝出谋画策,基本意思就是要对抗贾谊五饵三表之说,保持游牧民族的原生态,以免被中原文化同化。

————————————————————————————————————————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申商——就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变法著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法,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属于只做不说的类型。

——————————————————————————————————————————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裴度是晚唐时期的宰相,是个好官。他向皇帝报告要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在自己家里聚会讨论。皇帝是最怕手下的重臣结党培植自己的势力,历史上很多例子,因为重臣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的。但裴度做的很好,没有结党反而为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象平定蔡洲的李朔就是他推荐和扶持的。

题目意思是要探讨同样的行为导致不同的效果。。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宋朝的皇帝的确是比较糊涂的。北宋时期,所谓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领,北宋就和在更北的金人联合打击辽国,辽国倒是衰弱了,反而金国借机做大,灭了北宋俘虏了徽钦两个皇帝。

南宋犯了北宋同样的错误,联合蒙古灭了金国,这里的“蔡”就是蔡州,最后金国皇帝逃到蔡州,被北宋和蒙古军队联合攻陷。

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字少怀,广东南海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状元出身)也无异义,遂点了谭廷闿,如此一来湖南科举虽然完美收场,而大清少了一位******(林志烜之前已是福建省之解元,此次要不是被放了鸽子的话,殿试时,按科场规矩铁定会被推点状元,以成就一番科场佳话)。

最后是殿试,也就相当于领导监督下的决赛,马虎不得。

考时:五月二十一日

考点: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葛宝华(山阴人),陈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最终名次: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

附上会元谭廷闿的满分试卷。

提问:“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回答;湖南考生谭廷闿

西儒有曰:“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藉口也。

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天下皆从而谅之,或有颂祷之,以为于大义然,于公法亦然也。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所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当时无非之者,以合于公法也。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