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遵照天朝的规矩

“你倒是知道的很多!”

“臣妾最开始看的时候,没看懂,后来兄长有一次跟我提及到海贸的丝绸问题,联想到东南的改稻为桑,才突然明白。”

赵桓在他的《国富论》里加了不少他自己的理解,集结了道家思想、凯恩斯主义、亚当斯密和哈耶克的部分理论。

当然,辅佐以大宋朝的官制和经济基础。

凯恩斯主义讲究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

但区域的和微观的,却没办法用凯恩斯主义有效解决。

那怎么办?

这时候,就必须交给私有市场。

市场自己就看不见的手,在控制大方向的前提下,微观状态让市场出现自发秩序,遵照商业规律去运转。

也就是钱槿姝说的,私人承包。

等傍晚的时候,赵桓召见了钱喻清。

他让钱喻清起草一份《杭州府改稻为桑策论》。

这就相当于,让秦桧和钱喻清同时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测试,两条腿走路。

从不同的模式去找各自的优点,最后做复盘总结,然后再大规模推行。

秦桧拿下江东改稻为桑的执行权这件事,很快就私下传开了。

一时间,各方都开始议论纷纷。

有不少人开始暗地里送礼。

因为改稻为桑这事,已经有人闻到了钱的味道。

正月二十八日,早朝。

钱喻清第一个出来,他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何事?”

钱喻清说道:“臣起草了一份《杭州府改稻为桑策论》。”

他此话一出,顿时大殿内一片哗然。

这改稻为桑,不是秦桧在做的吗,怎么钱喻清也出了一份?

“哦,朕看看。”赵桓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接过来,看了一遍。

秦桧站在人群中,面色如常,但大概已经猜出来赵官家的心思了。

赵官家让钱喻清在杭州也搞一个,无非就是要双方竞争。

例如你秦桧在江东把钱都塞到了官僚那里,最后事情没办法成,而杭州的钱喻清没塞钱到官僚那里,还把事情办成了。

那你秦桧再找各种借口和背锅侠出来,都不好使了。

或者说,你秦桧把钱塞到官僚那里,哪怕事情办成了,但用的钱更多,你的政策都是失败的。

这就对秦桧在江东推行改稻为桑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威慑,逼迫他在撒钱补贴的时候,收敛一些。

有对比才有伤害啊!

“嗯,朕看完了,你可以说一遍你的想法。”

于是钱喻清说了一遍。

他刚说完,刑部侍郎、秦桧的头号狗腿子王次翁立刻跳了出来。

王次翁嘲讽道:“钱尚书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了些。”

“此话怎讲?”

“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去承包,钱岂不是都被商人赚走了?”王次翁不屑一顾却大义凛然地说道,“何不让利于百姓,使百姓能多挣一些?”

王次翁说完,紧接着汪博彦就出来了。

“钱尚书,下官斗胆直言,为何要承包给商人,而不是让百姓自己改,自己赚钱?”

钱喻清说道:“因为百姓不会自己改的。”

“百姓可以赚钱,为何不自己改?”

钱喻清说道:“桑树幼苗期有三年,三年内没有收入,百姓吃什么?”

汪博彦说道:“朝廷可以补助给百姓,使百姓渡过这个难关。”

钱喻清说道:“这也是一个好主意。”

钱喻清没有直接说:补助万一被贪了怎么办?

还没有发生的贪污案,在朝堂上公然说出来,无疑是自找没趣。

因为对方会说:你这是在污蔑同僚。

这时候你就没办法回答了。

聪明的人,到这里就基本上不再争论,以免陷入那种没必要的扯皮中。

“既然是个好主意,那为何钱尚书还要出此下策?”王次翁又说道。

这时,吕颐浩出列说道:“陛下,臣觉得,可以按照钱尚书的策论,在杭州府试行,无伤大雅。”

谁都没想到,吕颐浩这个时候会站出来为钱喻清说话。

新上任的左相,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谁也不敢公然顶撞。

王次翁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吕相公,分明钱可以给老百姓赚,为何要给那些商人?”

吕颐浩瞥了他一眼,冷冷说道:“钱真的能到老百姓手里?”

这个时候,吕颐浩的脾气一下子就彰显了出来。

这个人做事跋扈强势,基本上是不会打太极的。

王次翁说道:“下官不太明白吕相公的意思。”

“你连这都不懂,是怎么做到刑部侍郎的位置上的?”

吕颐浩这话一出口,王次翁立刻神色惨然,他求助似的看着秦桧。

秦桧出来说道:“吕相公大概是指,这中间会有人贪污补助,那就要请肃省院和地方的提点刑狱司做好准备了,不能因为有贪污的漏洞,就放弃如此好的政策。”

秦桧这话说得是相当狡猾了,意思是如果以后发生贪污,不是我的新政有问题,而是监察不力。

赵鼎适时站出来说道:“陛下,依臣看,两种策略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试行。”

“如此甚好。”赵桓立刻说道,“这件事便这么定,朕现在倒是想听听大理国一事。”

刚才出列的几个人纷纷退回去。

便是如此,改稻为桑的两种策略,在大宋朝堂上公然拿出来,开始分别在江宁府和杭州府试行。

秦桧心里很郁闷,他万万没想到,赵官家居然还有这么一手。

这要是到时候把摊子做烂了,再一对比钱喻清的,他秦桧就可以滚蛋了。

“陛下,大理国童氏不尊重大理国王段正严,干预国政,此乃僭越天朝上礼。”礼部尚书李若水出列说道。

“卿以为当如何?”

“自然当兴兵列于大理国,责问童氏。”

“不可!”蔡懋出列,“大理国乃是太祖钦定不征之国。”

他这么一说,立刻就跳出来了一群官员。

赵匡胤当年还真的玉斧定界,不征大理。

理由是: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

唐末,大唐派大量的军队去征讨南诏,陷入南诏的战争泥潭不可脱身,致使黄巢乘虚而入。

所以赵匡胤对那里是格外谨慎的。

“陛下,蔡相公说得是,这大理国地处偏远,国朝刚结束与金人的战争,不可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

赵桓未想到居然这么多人反对,他立刻就来了脾气:“有何不可征讨的!别说他大理在西南,比它更偏的交趾、占城,朕不是一样说征讨就征讨?”

蔡懋还要说点什么:“陛下……”

“张叔夜!”

“臣在!”

“你立刻安排兵力,从西南各路南下,朕就是要让大理国的童氏知道,天朝是有规矩的,大理国既然已经臣属大宋,那童氏就得遵照天朝的规矩。”

“是!”

征讨大理这么快就定下来了?

这立刻让人明白过来,赵官家刚才只是问个过场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