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是需要比较的,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全扔掉。
柴君武可是太了解现在的盐了,那些粗糙的大颗盐粒,不但浑浊,含有大量的杂质,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多放。
尤其是山里面使用的盐矿熬煮的盐粒,吃多了还会中毒,一般的人家都会将其化掉,做菜的时候放一些,同时也是为了过滤杂质。
为什么蜀地的井盐还有西域的青盐价格高,就是因为这两种盐咸度高,并且不会中毒,即便是闽地的渔民也有出产过海盐的,可也是熬煮而成,并且数量很少。
尽管典籍上有记载闽人有日晒法获取食盐的例子,但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日晒法仅仅被作用于内陆湖盐井盐,而对于规模最大的海边盐场,古人却一直习惯于“煮海为盐”的落后方式。
最多也只是用太阳晒出比较浓的盐卤,然后还是要用柴火煎熬获取固体盐——因此后世的盐场工人尤其是蜀地那边被称为“灶户”。
柴君武大概是明白那几个老盐工为什么会这样了,并且为李耕解释,从古至今为什么制盐总是流传下来要熬煮的技术,现在彻底被颠覆了。
“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这些人小时候想必吃过不少苦头。对于制盐的艰难困苦印象深刻,今日所见,他们难免如此……!”
他说的是实情,这几个人见到这个大唐的贵人不声不响弄了几个池子,放点海水等晾干就能得到这大批干净雪白的海盐,对他们大概是很大的刺激……以前那么多苦头全是白吃的,几辈子人干的都是傻活儿……这样想的话确实很不值得,换了谁都会抓狂。
李耕最后也表示理解,生产力低下,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创造能力,于是墨守成规就是最为保本的做法。
因为你实验别的方法,万一不行哪?到时候所耗费的资源可不不再少数,这样的和成本,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
有时候像后世的那种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并非是应用科学的体系已经创造的思维,而只是环境而已。
这一点在辽东就已经有了萌芽,兴城和新城的炼坊工匠们就在不断创造着最新的钢铁制品,并且将金属工艺不断完善当中。
未来可能用不了多久,这样的氛围之下,忠义军手中所能掌握的科技水平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可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制盐方式,几百上千年来人们就是不能去突破,如果说是一种惯性,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造成的惰性,或者是环境造成的惰性。
李耕不想再去思索这个问题了,如果想的越深,约会陷入到一种虚无主义的陷阱当中,一切都要看当下。
自己的实验成功了,你要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是真的,但却因为思路的转换而让他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这些海水晒制出来的盐如果说还需要改进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当然还能够通过工艺将其中的杂质吸附出来,使其变得更加洁白更加细腻。
这个方法他已经有了,现在还不是应用的时候,他现在需要的是如果让震撼当中的柴君武跟着自己的思路起舞。
“柴兄,我的实验完成,证明可行,那么接下来你是否意识到这栋所带来的财富?”他对柴君武说道。
柴君武闭上眼,脑袋在微微摇晃,实在是眼前震撼性的事实让他还没发平复内心的激动,李耕所提到的财富他太清楚是什么了?
随后他想到了很多,口中也忍不住说了出来,自己是有担忧的。
“可是……可是大唐朝廷这个盐铁专卖……我们该如何哪?”
李耕点点头,柴云柴君武不愧是个人物,他能用最快的方式就联想到的贩卖获利,并且同时意识到这东西对于大唐的冲击。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那就是天高皇帝远!大致的意思是,朝廷官府有控制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许多财富最喜欢的地方。”
李耕看着柴君武继续说道:“我给你一个思路而已,就好比辽东,我们需要这样的商品,你知道北方草原上那些蛮族对于盐巴的需求么?为什么我说这是财富?你已经应该有信心了吧?”
“何止……何止是信心,我们可以做得更大……”柴均无转身对着李耕深深一躬。
他的内心早就一兴奋的无以复加,他的确可以将其做得更大,单单以琉球这里的资源只要有船,那么单凭食盐这一项,那就等于是巨额的财富。
“我记得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李耕此时说道:“好像是贸易无止境!现在你也明白了,为什么我需要建造大型海船了?未来的扶桑岛国,甚至整个辽东慢慢的我们还能够渗入到大唐……”
“李兄可谓柴某的良师益友啊,你等于是给我开了一扇无比光明的大门,柴某在这里先行谢过,来来来,李兄,随我去见琉球国君,我们不谈合作,我们谈该怎么去做。”
这是给了李耕一个承诺,只要在琉球,那么他柴君武所能掌控的,就等于是他李耕的,再一个,琉球国君也一定会听他的。
海盐这种东西东西,成本低利润高,李耕就在一两天之内,举重若轻的弄了点出来,而他们在辽东还有更好的东西,大致上恐怕也与这样的东西差不多。
柴君武似然要死死抓住李耕了,而这个时候李耕才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这两天他都是打着全副的精神在干事。
现在似乎一切都简单了,计划能够继续顺利进行,还能开展更多的事情,自己这一趟江南之行,没想到却成了海外之行了。
他将自己所准备的很多都记录下来,氯化钠不但是生活所需的食盐,更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
系统的似乎正在调整,李耕能够明显感受到它正朝着科技树的方向转化,如果到时候一旦出现科技任务,自己则需要准备很多的东西来完成才行。
对未来的计划放心之后,李耕随着柴君武在琉球王国见了很多人,也去了很多地方,考察了很多,尤其是造船的船场。
更是接触到了整个琉球的风土人情,加上这边的工匠的水平,尤其是那些曾经去过扶桑去过新罗百济的老渔民,甚至还有下过南洋的人。
“各式各样的人才啊,不多走一些地方,那里能够搜罗到这样的人才啊?”李耕暗暗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