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看到同学们这样认真的听讲、记录,
他就继续认真的往下讲:“刚才我讲播种时,怎么施底肥,如何施好底肥,这是玉米能否长好的基础
当然播种时还要讲究株距和行距,什么是株距和行距呢?
有没有那个同学知道?”
…….
没有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都不知道,好多农民种地时,他们心里只知道每丛之间大约需要间隔多宽。
这是一种粗放式的种植方法。
我们现在要讲科学种植,才能增收增产。因此要讲究株距和行距。
什么是行距呢?
我就打一个比方,就好比同学们站队时,一排跟一排之间的距离叫行距。
一排里左右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就叫株距。
同学们知道了吗?”李林问。
“知道了!李老师这样比喻很形象。”一些同学说。
“好!那么我就讲一讲,按要求株距要求50到60厘米之间,行距要求60到70厘米之间。比较合理。
这样就能保证玉米通风透气,光照充足。
大家不是在唱;‘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吗?
只有阳光充足,玉米才能健壮生长。
大家都知道叶子通过阳光照射才能制造营养。
现在有的地方采取玉米地里套种洋芋,这个也是一种新的发明、创造。
既能种玉米,又能种洋芋,实现双丰收。
这样做,玉米行距起码要120厘米到1401厘米之间,洋芋才能很好的生长。
明年我准备在我们学校一半的的土地上进行实验种植。”李林说。
同学们一听李老师说,觉得真是一件新鲜事物,一块地里按照科学规划,种玉米又能种洋芋,从未听过也从未见过。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准备在明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亲自操作实验。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玉米成长中,必须按时进行两次薅锄。
第一次是在玉米苗长到三十多厘米左右高时,就要及时薅锄。
这次薅锄主要任务是给玉米苗松土、除草。
做法是用锄头把根部的土轻轻刨开,但不能损伤根部。
这次薅锄的目的是让玉米苗周围的土壤不能板结。
因为玉米苗的根部才开始长出一些嫩小的须根,这些须根就像人的鼻孔一样,需要进行呼吸。
如果土壤板结了,它们不能很好的进行呼吸,玉米苗就像一个小老头一样,不能很好的生长发育。像小孩得病一样叶黄萎缩,甚至死亡。
此次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注意,每一塘玉米窝里,最多只能保留两棵玉米苗,多余的必须拔去。
这是为什么?
这种做法的目的,我相信同学们自己会明白。留给你们去思考,不用我讲。”讲到这里,李林抬起杯子喝了一口水。
真是:
李林生动形象的讲解,
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传授现代科学种植方法
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