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赵老板签订了合作协议之后,何蔚也没闲着。
他将赵老板介绍给了陈雁生。
其实,多年来,陈主席没少向西班牙人青训输送优秀的华国小球员。
但是,真能踢出来的,一个都没有。
陈主席听说了何蔚的想法,首先给予鼓励。
但还是语重心长的告诉何蔚,搞青训太难了。
在华国搞青训就更难了。
虽然凭借何蔚这块金字招牌,短期内会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来学习。
但与国外动辄几千上万名新增小球员相比,华国的足球人口依然少的可怜。
职业足球的成材率很低。
英国做过一项研究,追踪某阶段参加过青训的全部一百多万年轻人。
最终,能够顺利在英超登场的,只有180人。
按这个数据计算,英格兰青训的成材率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之间。
大量的球员被筛掉,主动或被动放弃了足球生涯。
甚至能够踢上职业比赛的球员,也绝对不超过百分之一。
对于华国来说,足球基础远不如英格兰。
从一开始就搞的是精英教育那一套。
因此,成材率反而远高于英格兰。
能够坚持在足校、青训梯队一直踢下去的,大概有十分之一都能得到职业球队合同。
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
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球员上限远低于那些万里挑一的英格兰球员。
大量还没来得及展现足球天赋的小孩,并没有任何机会接受专业的训练。
更别提华国的训练水平,与国际先进有着天壤之别。
何蔚知道陈主席的担心。
就算是赵老板,恐怕也一直做着两手准备。
只要何蔚没法把摊子撑起来,那就赶紧大家赚钱了事。
华国足球不是一两个人救的了的。
大家都不知道的是,何蔚有一个顶级外挂。
系统给予的墨镜!
这只墨镜能清楚地分辨出每个人的足球潜力。
这也是何蔚坚持参与足校管理的原因。
只要把潜力足够的孩子们挑出来,他们的成材率将达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对于何蔚来说,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可以预见,七八年后,一定会有一只空前强大的联队出现。
……
赵智城的性格比较闷,三棒子打不出个屁来。
但他天生神经反应速度很快,对足球线路判断十分准确。
青训教练觉得这华国小孩倒也算是个可造之材。
再加上赵智城是何蔚介绍来的,队友们对他多了几分尊重。
所以,内向的赵智城,在西班牙人青训过得还算不错。
他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何蔚对原城足校的训练始终不屑一顾。
从理念,到课程设计,到调整能力,再到各个团队的专业性上,根本没得比。
光是身边这批同年龄段的队友,整个国内都凑不出来。
训练结束后,赵老板掐着时间给儿子打来视频电话:
“阿城,今天的训练感觉怎么样?”
“爸爸,非常好!我觉得自己又有进步!”
“嗯嗯,那就好。过几天可能有一批国内球员会去试训,你记得关注一下。”
赵智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赵老板与陈主席成功达成协议。
每隔几个月,就会选一批各年龄段的优秀成员来西班牙人试训。
整个过程的费用由陈主席与原城足校共同承担。
事实上,这里的原城足校其实指的就是何蔚。
何蔚想要在人员选拔上插手,必须得出点血。
当然,陈主席在其他方面也有收获……
总之,原城足校与西班牙人青训初步达成了关于“华国小将计划”的合作意向。
何蔚私下很关注赵智城。
他心里知道,即使天赋再优秀,也得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兑现。
如果期间出现伤病等意外情况,很可能会影响球员的潜力。
听说赵智城目前的适应程度还算不错,何蔚松了口气。
他没打算经常与赵智城见面,免得给他太多压力。
……
何蔚从队友手中买来一辆二手西雅特汽车,比较便宜,开着还算顺手。
他亲自开车去机场接林依依。
这次见面,林依依会跟何蔚签署正式的雇佣合同。
以后他们俩就是正式的老板-员工关系。
经过一个月的修养,林依依脸上似乎稍微肉了一点。
她身上的学生气还没完全褪去。
“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少女啊!”
何蔚耸耸肩:
“我在想,以后能不能养得起你……你越来越胖了!”
平心而论,林依依的体重非常标准。
只是脸上肉肉稍微多一点罢了。
林依依气得说不出话,偷偷捏了捏自己的小肚子。
好像,确实胖了点……
两人一路说笑。
林依依之前很崇拜何蔚,总对他的每个进球大加赞扬。
后来发现何蔚这家伙完全不知道谦虚,她吹一句,何蔚自己能补十句。
所以到现在,林依依很少在跟何蔚讨论足球的事。
反正足球就是22个人奔跑,最后由何蔚进球并赢得比赛的运动。
“哦对了,你的第一个工作,是帮我物色一个新经纪人?”
“哦?那尤朵拉姐姐呢?”
何蔚也不知道尤朵拉在忙些啥。
除了转会窗时,两人通过一个电话,确认何蔚没有转会的念头之外,两人就再没联系。
何蔚对尤朵拉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
连第一个代言都是自己找的!
一个靠谱的经纪人,对球员的收入乃至职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何蔚没有直接回答林依依的问题,而是让她尽量联系一些优秀的经纪人。
林依依点头答应下来。
何蔚又向她解释了最近自己在做的一些事。
比如参加国家联队,搞青训筛选优秀的华国球员等等。
林依依听完,眨了眨单纯地大眼睛,同样有些担心。
何蔚自然不会向她解释自己真正的倚仗。
只是一再向她保证,自己一定会小心,徐徐图之的。
在金元足球时代,这种国内足校+国外青训的模式屡见不鲜。
但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几个。
何蔚坚持要搞,几乎受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就连赵老板,都是看在何蔚出钱的份上,才勉强同意。
华国球员的基础很差,很难在欧洲青训体系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