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沙船世家

胡雪岩随即开展了自己的运动。

一番操作之下,盛宣怀的方案被暂时搁置了。

这倒也不完全是胡雪岩的作用,而是当时的官场还是更习惯于那种纯官办的模式,而对于所谓的“官督商办”理论,并不认可。

轮船招商局确实是建起来了,但是并没有采用盛宣怀的方案,而是让一个名叫朱其昂的官员按照官办的模式出任总办。

朱其昂原本为沪上宝山人,其家是当地巨富,世代以沙船出海为业。朱其昂身材矮小,却非常有魄力。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与人合伙在沪上开办出洋贸易的生意。赚了上万两银子后,与原来的合伙人拆伙,和自己的弟弟朱其诏一起制造自己的大沙船。

沙船是南土古人发明的一种平底木船。这种船是平底的,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即便遇到沙丘也不会搁浅,因而得名。

沙船最早出现在大野王朝时期,最早就是在沪上一带使用。日月王朝时期,大太监马和七下西洋,就使用了大批沙船。到了黛青时期,全国大约有一万多艘沙船,是黛青航海远洋最主要交通工具。

朱家兄弟勤俭经营,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六十余艘大小沙船,手下船工三千余人,一时成为泸上航海的传奇人物。可是就在事业发展到巅峰之际,朱其昂却选择了进入官场。

这也是黛青的物色思维。无论一个人的事业有多么发达,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发自内心的渴望成为朝廷命官。因为当时如果要做成大的事业,只有做官这一条出路。没有官身的普通百姓,无论再怎么富有,再怎么有才华,有人脉,如果没有官场背景,分分钟就会被抹杀掉,更不用做实现社会价值了。

当然,朱其昂的官职肯定不能走所谓的“科举正途”,只能走“捐纳”的方式。

在花掉大笔银钱之后,朱其昂的仕途也算顺利,很快就做到了沪上漕运局总办。有了这个身份,朱其昂实际上也就成为沪上所有以行船航海为业者的领袖了。但朱其昂的发展仍不止于此,他很快就利用自身优势,涉及了最热门的洋务。

咸丰十年开始,朱其昂与花旗国人合作开办了黛花洋行,在沪上、东莱、翔津等各主要沿海口岸开展贸易,又在全国各沿海城市设立银号钱庄。

朱其昂可以说已经掌握了黛青绝大部分的海运生意,在海运、造船这个领域,成为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官场身份上,朱其昂也一路做到了江东海运局委员、漕运道台。

李鸿章看好朱其昂,一方面因为朱其昂早就投身到自己门下。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沙船世家,海运的利益一直是由他垄断的。如果让别人去搞轮船,他一定会全力反对,那就会引来麻烦。如果让他自己去做,那利益还是归他,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可是没想到的是,朱其昂根本不想干。

因为在朱其昂看来,轮船与沙船是互相竞争的事物。轮船发展起来了,沙船就没有市场了,而他目前的利益完全根植于沙船。

所以他才不想去推动轮船的发展,自己打败自己呢。

李鸿章很尴尬,向大家征求意见的时候,盛宣怀站起来了。

虽然自己的方案被搁置了,但盛宣怀的工作热情一点没有减少。这跟他一年多的书办经历有关。对于书办来说,写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的完成。

写方案是一回事儿,方案被采用是另一回事儿。

这就像一每个厨师,当然希望自己做的菜被食客喜欢吃,但是食客就没吃,那也不能因此就不做菜了。毕竟做菜是厨师的事儿,但是吃不吃是食客的事儿。

对于写方案来说,方案写得好,并不意味着一定被采纳,方案不被采纳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是方案本身写得不好。

所以盛宣怀并没有因为方案没有被采纳而影响到接下来参与轮船招商局工作的热情。现在见李鸿章因为朱其昂拒绝出任总办而烦恼,盛宣怀立即表示自己愿意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劝说朱其昂接受这份差事。

李鸿章很满意盛宣怀的热情,微笑着询问“杏荪啊,还是你有朝气,那你就说说,打算如何劝说那个朱老头儿?”

“老师容禀。学生以为,朱道台不肯接这个差事,无非两点。其一,他认为轮船与沙船争利,而他又是以沙船起家。故此不愿兴办轮船。其二,或许在他以为,他不去兴办轮船,别人就未必办得了轮船,而沙船之利就可以永远维持下去。学生此举,只要向他点破一事‘无论他参与与否,轮船终将取代沙船。此乃物竞天择之道,优者胜,劣者汰。他不做,别人会做。黛青人不做,洋人也会做。他现在自己做,还可以维护自家利益,如果由别人来做,他就要破家,如果由洋人来做,他就要误国’破家误国的事儿,是个人就不会愿意干。朱道台能做到今天,本身是聪明的,只是拘于旧有思维,一旦思维想通,学生以为,他是会愿意接这个差事的。”盛宣怀投身到李鸿章门下以来,一向是以学生自居的。而随着他的才能不断得到展示,功绩渐多,李鸿章也就认可了这层师生关系。

“好,说得好。这个朱其昂,做海事多年,有些本事。他傲也有傲的资本,可就是目光还是太守旧了些,总以为自己经验丰富。你劝他的思路是对的,但是要避免刺激到他,那就适得其反了。这样吧,我给你配个帮手。你把马建忠带上,一起去。他性子柔,又一直分管收集洋人的信息,或许对你有些帮助。”李鸿章在认可盛宣怀想法的同时,又提了建议,然后做出了决策。

“多谢老师栽培,有眉书相助,此事必成。”眉书是马建忠的字,盛宣怀与马建忠共事过,对马建忠的印象极好,也乐得二人一起办差。

略加准备之后,盛、马二人便一同前往沪上。

盛宣怀并不知道,自己的一切行踪,都在胡雪岩的密切关注之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