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元年(光历1862年)牛天时出生,就在这一年,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各国事务处。
之所以要设立同文馆,是因为黛青太缺少外语人才了。黛青帝国自德光年间开始,不断的与外国列强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每每需要交涉的时候,却常常因为黛青官员普遍不通洋文而备受欺蒙。同文馆设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专门培养外语人才,但是随着与外国打交道越来越多,发现黛青所缺少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更是所有涉及到国外的各种知识。
黛青入主中土二百余年,自以为是天下第一,武功盖世,但其实却是从此固步自封,早已经沦为井底之蛙。
同文馆设立的时候,牛天时年纪尚幼,当然不能报名入学。事实上,当时入学报名的人仅有区区十人,所开设的课程也仅有吉利文、兰西文、罗斯文三个课程。
人少的原因简单而复杂。
同文馆不教四书五经。在传统的黛青人看来,读圣贤书,考取功名,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如今要让他们放弃四书五经,简直是要他们的命一样。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本来在同文馆设立的初衷,就不是以西尼人占主体的普通臣民,而是以所谓的山人子弟为招生对象。
所谓山人的山,不是山河的山,而是古伦语“固山”的山。
固山在古伦语里是“旗帜”的意思,固山制度是古伦人的一种人员编制,最初源于古伦人的狩猎组织,后来发展成为黛青古伦人最基本的生活和军事组织形式。
固山制下一共设立了八个固山,即镶黄固山、整黄固山、整白固山,整蓝固山,镶白固山,整红固山,镶红固山,镶蓝固山,统称为八固山;八固山最初全部都是由东土古伦人组成,后来又加入了和东土塔拉人和东土西尼人,于是就形成了八固山古伦、八固山塔拉和八固山西尼。不过各族系并不是在八固山之下以族系为单位建立三个独立军,而是在各个具体的固山之下,分成三个大类。
而除了按族系分类,从制度层面,八固山又分外八山和内务府两个不同的系统。
外八山是为朝廷办事,所办的都是公事,比如治理、争战,而内务府是专门为皇室(包括各王公贝勒府第)所办的差事主要是赚钱。内务府人一向被称为家人,家奴、奴才、家生奴才。家奴的地位自然没有正身固山人高,但是,与皇帝的关系却要近很多。
很显然,内务府才是皇家最可靠的自己人。
而同文馆最早的十个学生,清一色的都来自内务府子弟。
本身固山人的圈子就很小了,又不排除了四书五经等国学,当然不好挑人了。
所以,此后的招生,就打破了族系的限制,允许非山人也参加学习。这样学生的规模逐渐增加到了三十人、五十人,一百五十人,总算有了点规模。
可是,虽然打破了族系限制,但实际上肯于加入学习的人中,主要还是内务府门下,外八山子弟也只是补充,非山人只是极少数,主要是对科举考试彻底失去信心的人。
因为,即使打破了限制,但是各族系人群长期长成的进身途径已经稳稳定了。外八山主要走军功路线,当兵打仗才是正途,不适合当仗的就想办法当文官;西尼人主要走科举,通过读几本古老的四书五经来考取功名,出仕为官;其他人群也各有个的传统途径,所以最后能够积极参与的,就只有内务府子弟了。
牛家正是内务府世家之一。
他是亲眼看着,内务府怎么把一个新兴的机构变成内务府势力的。仅仅通过他的渠道进入内务府的少年,就有好几个。这些孩子学成之后,果然个个都发展得不错。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牛大头非常确定,同文馆终将取代之前的渠道,成为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捷径,而这条捷径,因为各方势力的主动放弃,已经被内务府世家垄断了。
就在去年,他终于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牛天时送进了同文馆。
虽说牛家的人随时可以入住到孚郡王府,在京城也有单独的住处,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可是牛天时还是选择住在学校的宿舍。
本来他的想法是就自己一个人去,这样才能更自立。但是牛大头坚决不同意,他当然知道同文馆有明文规定,不能带女眷,包括仆婢。但是他有办法啊,一番操作,就把牛天时的跟班小豆子也送进同文馆做半读生了。
本来他想把一直照顾牛天时的丫环小玉送进去,一个是难度太大,另一个,嗯,牛天时誓死不从,说丢不起那个人。
而这次为李伯约夫妇送行,小玉就被安排一路随行照顾艾玛的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