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4章私货的碰撞

郑玄看着手中的文稿。

头有些疼。

来到长安之后,然后发生了一些事情,让郑玄心理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在郑玄面前的文稿,是郑玄早一些年前标注的《礼》。

作为汉代的大儒,热衷于文学的传授,那么所谓的注,便是郑玄对于原文的理解,而替这些上古的经文添加经注,当然不是随便添加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去给经文添加注解,至少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郑玄注释了不少经文,但是他也没有想到他的旧注解,在长安遇到了新问题。

郑玄原本对于刑不上大夫的注解是,礼不下庶人,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

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问题。

很棘手的问题。

其实斐潜在青龙寺所言,也并非全数都是正确的。

这一点,郑玄其实心中也是清楚。

其实《礼记》当中说实在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后世那么多的额外理解,《礼记》就是存粹的记载上古周朝的礼仪而已……guwo.org 风云小说网

就像是某个种树的人写的文章常常出现于后世的阅读理解当中,有时候他的文章未必有那么多的意思,是写抒情的,就是主要抒情的,是写讥讽的,就是主要讥讽的,是控诉的,就是主要控诉的,不可能在一句话之中又抒情,又讥讽,还要控诉,外加启迪等等,文字的力量确实强大,但是局限在某一段的时候,是真心忙不过来。

文章是为了文意所服务。

礼记,就是周礼,就是为了记载在周的时候的礼,也就是规矩。而在后人的理解当中,便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

比如郑玄的注,还有骠骑将军斐潜在青龙寺的表述……

其实斐潜和郑玄,两个人对于刑不上大夫的注解,就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理解方向。

而两个人所理解的方向,都不免出现了断章取义的现象。

这才是私货。

郑玄叹了口气,将一旁的《礼记》原本又翻了出来,然后找到了刑不上大夫的这一句……

《礼记》当中所写,……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嗯,上古是没有句读的。

郑玄的注解,是将秦汉之间士大夫的特权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勾连了起来,表示若是大夫犯法,则有八议可以减免轻重,不在刑书。

这是事实,这也确实是从春秋战国一来,一直到了当下的大夫所获得的特权。

郑玄注解此节的时候,也有参考一些他人的注解,比如说是贾谊对于这句话的注解,再加上郑玄本身也是半个士大夫,他既享有一些士大夫的特权,但是又对于更高更腐败的那些士大夫表示痛恨和不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郑玄对于刑不上大夫做出先前的那种注解,自然就是可以理解了。

但是……

多少学过一些文学的,不包括杠精,大体上都能知道联系上下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理解的前提条件。

所以么,《礼记》这段原文,其实只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的礼仪。

因为根据上下文来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这是两句话,不是用来并列在一起作为对照的,也就是说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连贯在一起的,讲的是一般的乘车礼仪。

在周朝的时候,乘车的都是士以上级别的,所以两车相遇的时候,要相互表示敬意。

也就是礼。

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这就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对不对?

这才是原本的意思。

很周朝的意思。

至于庶人么,呵呵,庶人有毛车啊,庶人就是泥腿子,自然也没有这套行头,所以就不必遵守这一套礼仪模式,故称之为礼不下庶人。就像是某些公司内部规定,下级见到上级要靠边停下行礼,上司点头直接走过,但是公司内部的礼仪能拿到公司外面去用,让公司外的人也跟着做么?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则是完整的一句话。依旧是在讲行车礼仪,表示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处罚。如果级别是比较高的大夫,国君就不能简单的用刑罚进行羞辱,同时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以此来恐吓下级要行礼。

因为上古周朝,春秋之初的时候,君的权柄并不是很大,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士大夫,特别是新君……

就像是公司里面的新经理也不能将HR挂在裤腰带上,逼迫老员工见面就要恭敬行礼,否则就闹着要将老员工开除,要责罚罢?

至于后面的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也依旧是在讲行车礼仪,是特殊的车辆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方法。

因此很显然的就可以知晓,礼记当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所谓的阶级压迫,或是阶级特权,这一段话也只不过是在说坐车的礼仪罢了,这也符合《礼记》本身的定位,它就是在讲周朝的礼仪规范而已……

结果后人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话,割裂了《礼记》中具体乘车礼仪的语境,认为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对百姓无礼,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贵族可以无法无天。这就好像指着小学生守则喊冤,说这是对于小学生的阶级压迫,纵容成年人的阶级特权一样。

因此现在可以说,郑玄的注解有问题。

同样的,斐潜的注解也一样有问题。

在加上《礼记》原本的意思,这就有了三个方面的解释……

看着,想着,郑玄的脑袋就更疼了。

这就是君王太聪明的麻烦,不好糊弄啊!要是个不懂的经书的二傻子,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是明知道不对,但是屁都放不出一个来!

经文是正常的,而注解则是暗藏私货。

当下郑玄自己原本的注解和骠骑将军在青龙寺的注解冲突了,如果继续沿用自己的,后果恐怕不是很妙,毕竟一味和老板对着干的员工,而且还是没道理胡搅蛮缠对着干的,怕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可若是改成斐潜的那一套注解,郑玄又不甘心。

因为八议。

或者说是八辟,是同一个意思。

八议,八种人犯罪,是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其中还有好多对于皇族的特权,比如议亲,即皇亲国戚;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在维护皇权,但是实际上,八议并非是为了尊崇皇权的,而是对于皇权的限制。

因为提请八议的权柄不在皇帝手里!

皇帝会亲自审理,进行宣判么?显然大部分的审理和宣判都是臣子来做的。

话说回来,皇帝需要八议么?

在皇亲国戚,亲属故旧之中,一旦发生牵扯到皇权的罪行,那么几乎都是必死的,最少也是终身监禁,根本轮不到什么八议。

再看看八议的其他内容……

议贤,即德行修养高的人;

议能,即才能卓越的人;

议功,即功勋卓著的人;

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

议勤,即勤谨辛劳的人……

没错,就连勤劳都能拿来议一议!

当然,八议的内容在各个朝代当中略有不同,但是整体上来说都相差不多,士大夫相互默契的保持了这些内容,以便于自己或是自己的朋友万一有点事情的时候可以开个后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朝堂之上当官的,不管是古今中外,这五条当中若是不能占四条以上的,都不配称呼为大佬,一般的官吏也能搞个两三条傍身,最不济也能捞一根稻草兜个底。

所以即便是历朝历代当中,各个攻读经书的大佬,明明知道这刑不上大夫按照八议的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可是没有人会捅破窗户纸。

一个都没有。

然后现在被骠骑将军斐潜给捅出来了,而且斐潜不光捅,顺道还打了一棍。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以刑规范庶人,而大夫不能仅仅以庶人的刑为行为标准,还要更进一步,要求以礼作为日常守则!

这就相当麻烦了啊……

按照斐潜的解释,同样的两句话,所蕴含的意思几乎是南辕北辙一般!

即便是郑玄知晓地球是圆的,但是也绕不到一起去!

最为关键的,是斐潜又一次占据在了道德的高位,对于八议形成了压制。当今大汉,经学士族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就是先将自己代入到了圣贤子弟的身份当中去,然后又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道德卫士的战袍,然后就自然可以大杀四方,无往而不利。

道德一词,原来也不是孔孟家自己传下来的,而是孔孟的子孙去隔壁邻居哪里拿来的。老子于《道德经》之中有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后来荀子提出来,在《劝学》篇之中有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有意思的是,老子不是儒家的,而荀子么,虽然说名义上是儒家的,但是这老先生的骨子里面是讲究礼、法的,若是拿所谓的传统儒家仁、义去和荀子对线,怕不是被老先生剋得满头包……

道德基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人类为了共同生活,而定下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因此只要是道德上说得通的事情,基本上都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这个并不绝对,因为世界上基本上来说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就像是现在郑玄面临的状况,那个对?那个错?

如果说郑玄投降了,那么不是简简单单的修改一句话啊!

这意味着郑玄夹藏在《礼记》注解之中的私货都可能需要重新改写!甚至还会波及到其他的经文注解上!

这才是郑玄最为头疼的地方。

士大夫推崇的道德标准都很高,几近于圣贤,平时说说可以,指责他人也是无妨,但若是要将这些圣贤道德作为衡量标准放到自己身上……

郑玄想象一下都觉得很可怕。

郑玄不是圣人,所以他在注解经文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根据自己的心意,添加了一些私货,这是很常见的行为,孔子这么干过,贾谊也这么干过,郑玄也这么干过,然后往后的一帮子人也是这么干的。

因为在翻译和注解过程当中,想要夹带私货简直太容易了。

后世当中有一些小白,动不动就说旁人写的文章是夹带私货,好像是这么一说,便是站在了审判者的位置上,高高在上,爽得不行,但是实际上这些小白连夹带私货的定义和范畴都不清楚,只是听了旁人有这么说,然后自己也跟着讲,来彰显自己的聪慧而已,就像是那些读经书注解读傻了的家伙一样。

摆在郑玄面前的,便是只有两条路。

原本那条跟斐潜相反的道路,显然是不可能继续走了,而且郑玄也不可能会跳出来去批驳斐潜在刑不上大夫的注解有什么不对……

因为不管怎么说,都绕不来那个礼,所以当下郑玄不得不改自己的注释,但是怎么改,却是难题。一个方向便是将原本自己开出来的后门堵上,就事论事的按照《礼记》的本意,就只说行车之礼,不掺杂其他。另外一个方向当然就是和斐潜保持一致,将原本给士大夫的后门,换成了士大夫的枷锁。

看起来,似乎是选择老老实实,就事论事更妥当一些,但是郑玄怎么都觉得有些情况不对劲,直觉告诉他若是郑玄真的这么做了,很有可能又将要掉进另外一个坑里面。

郑公……一名仆从在廊下禀报道,国子尼前来拜见……

哦?!郑玄扬了扬眉,脸上露出了喜色,快快有请!

不多时,国渊走了进来,拜倒在郑玄之前,弟子见过师尊!经年未能侍奉师尊,乃渊之过也!

起来起来……让老夫看看……还是老样子啊……郑玄走了上来,扶起了国渊,何时来的长安?怎么不提前知会一声,老夫也好派个人去接你?

国渊一身玄色素衣,除了腰带上垂着仅有一小块的玉珏为装饰之外,浑身上下简朴得就像是一个农夫。面色略微有些黝黑,显然是日常风吹日晒所致,和一般士族子弟白白胖胖的样子完全不同。

回师尊的话,国渊依旧是恭恭敬敬的说道,弟子愚钝,怎敢烦劳师尊……弟子前日到的长安……

前日?郑玄点了点头。来,坐……

郑玄拉着国渊,到了厅内坐下,又让仆从送了些浆水和干果点心来,询问了一些国渊路途上面的见闻和经过,最后才问道,子尼……可是去过青龙寺了?

国渊点头称是。

这两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青龙寺的公审了,长安三辅之内,沸沸扬扬。

嗯……郑玄沉吟了一下,然后将桌案上他原本的《礼记》注解推到了国渊面前,子尼你来看看……我有些想要将这一条注解改一改,只是还没想好要怎么改……

国渊先向郑玄致意,才伸出双手恭敬的拿起了郑玄推过来的书简。

郑玄看着国渊的动作,不由得微微捋了捋胡须,他有些猜到国渊会说一些什么了……

果然,在片刻的沉默之后,国渊将书简重新放在了郑玄的桌案上,然后低头说道:师尊何不直述?

直述?郑玄微微皱眉,为何?

国渊果然选择了这个方案,就像是他这个人本身一样。

正直得就像是一块石头。

那你知不知道……郑玄皱起眉,手指在书简上敲了两下,若是直述……

师尊……国渊微微一拜,弟子知晓师尊此举,是为了将来学子安危所虑。师尊苦心,弟子亦是敬佩。

郑玄的眉头微微松开了一点,那你为何……

师尊……国渊低头说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昔日先贤未曾惧艰险,未贪行易途,兢兢业业,求真求正……若无危苦于六国,何来桃李芳天下?经书真意,非在简牍,乃全于心也……

郑玄长长的吸了一口气,捏着胡子,沉吟不语。

郑玄留下这些后门,并非完全都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一把年纪了,即便是能用这些后门,又能用得多久?郑玄是经历过党锢之祸的,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若是有八议的话,说不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经学子弟,包括他自己在内,蒙受了那么多的不白之冤了……

可是现在国渊的话,又让郑玄迷惑了起来,难道说自己这么做,未必是对的?

莫非这就是骠骑之意?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的,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功在千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