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正皇帝即位之时,天下大至已经安定,但边疆局部因为前朝遗留原因,还时有叛乱发生。
靖治元年,徐州乱定,夷州收复。靖治三年,交州刺史楚月剿贼于朱崖,朱崖洲遂收复。
靖治四年平定西南夷,用兵最多,此番出征用兵近乎十万之众,历时近一年。
西南夷平定之后,大汉兵威强盛,四夷闻知,皆纷纷遣使至长安,遵大汉为天朝,愿与大汉和平相处,罢兵戈,通商贸。
靖治五年春,诸侯来朝,除开边疆数州之外,按照惯例,地方刺史州牧者也入长安朝觐。
于是宗室诸王、地方州牧刺史皆云集长安,宗室诸王见四夷来朝,便有自矜之意,欲要奏请孝正皇帝行封禅之事。
汉宗室齐王、赵王、吴王、楚王等前番反叛,皆被除国,但淮南王、中山王、胶东王等王并没有废,华武帝以为宗室兄弟缘故,仍旧复其王号。只是位虽尊却无实权,更无兵马,国中也只有数县数城,百余护卫而已。这几王,都是华武帝同辈兄弟,孝正皇帝之叔父。
其中淮南王与扬州车氏、诸葛氏联姻,关系密切,淮南王之女,为诸葛笑峰之妻,诸葛笑峰殁后,由其子诸葛围袭其父爵位,甚受朝廷恩宠,地位尊贵。
扬州刺史车安,其女车嫣为皇后,不仅是国丈,又是封疆大吏,地位在朝廷十分尊贵,自潜龙丞相以下都相敬让之。
汉末帝二子,以及华武帝庶子两人,都是孝正皇帝兄弟,孝正皇帝即位之后,也封四人为王,恩典隆厚,只是不给实权。
宗室诸王,以及先皇帝时候旧臣还在世者数人,在华武帝时候都有此番心思,只是华武帝在位四年就驾崩了,一时不得其便。今见四夷来朝,汉朝有好似十分强盛了,便欲要请天子封禅泰山。只是都不敢来请奏潜龙丞相,寻思国丈车安地位尊崇,潜龙丞相都相敬让,于是便来拜见车安,并请车安出面,奏请天子行封禅之事。
车安也觉汉朝灭伪燕、复辽东,收夷州,定朱崖,平西南,功业一时无两,堪比武帝之时,此时行封禅之事,正所适宜也。而奏请天子封禅,自然也是一时盛事,恩泽自身,当载于汗青,流芳后世千古。
车安见宗室诸王等来相请,便一口应承道:“此事都包在老夫身上!待明日见天子,老夫当力奏之!”
次日早朝,天子令宗室群臣入内朝见,礼毕,商议例行事务完毕,已经快正午时分,天子正准备赐群臣午膳,车安便趁此时机会出班入奏道:“陛下赐臣等珍馐,臣等却无以回报陛下。今臣有一奏,陛下若从之,臣等才敢受用陛下所赐珍馐。”
天子诧异问道:“国丈有何奏闻呢?”
车安奏道:“臣等奏闻,陛下需得答应,臣才敢奏之。”
天子愈发诧异道:“国丈向来干脆,今如何迟疑?且奏来,如果能行,朕绝无不从之理。”
群臣也不知车安欲要奏何事,一时间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车安便奏道:“自先帝力挽狂澜,再造大汉以来,四海为一,承天应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先帝英明神武,仁德昭昭,功业远超五伯,当与秦皇汉武并肩。秦皇、汉武皆行封禅之典,先帝自也当行之。只是天不假年,先帝尚未行此事便驾崩。今陛下即位,又收夷州,定朱崖,平西南,大汉天威仁德之盛,已经扬于天下,布于四海。今番四夷来朝,正是展现泱泱大汉天威恩德之时,臣等奏请陛下,请行封禅之典,以记功德于史册。”
车安奏罢,伏地叩首,宗室诸王、旧臣约十余人一齐出班,随车安伏地,齐奏道:“臣等心意,正与国丈相同,先帝未能封禅,今特请陛下代望行之,以补先帝遗憾。”
孝正皇帝素来推崇文治,以汉文帝、汉景帝等为楷模,并不好大喜功,今番见车安与宗室等居然请奏封禅,连忙起身拒绝道:“封禅之事,非同寻常。先帝英明神武,一统海内,光照日月,犹没有提封禅之事,朕不过先帝一儒弱之子,得以承继天下,赖众卿等辅佐,才得以安享太平。今卿等欲让朕行秦皇汉武封禅之事,此万万不可效仿,朕德才薄弱,若行此事,恐获罪于天。”
潜龙丞相、御史大夫刘察、司徒文雄等重臣闻知车安欲要奏请天子行封禅之事,甚感意外。车安等不向丞相征求意见,就贸然启奏天子,此事看来不太简单,车安地位尊崇,又是皇后生父,当下潜龙丞相等也不便发言,便听车安继续有何说。
车安又奏道:“陛下封禅,正是宣示大汉威德,先帝本可封禅,但一时未能成,先帝便撒手西去。今陛下封禅,乃是为完成先帝夙愿也。臣闻知,去岁至今年,屡次天降祥瑞,黄龙出现,禾生双穗。陛下可问太史令,今上天垂象,正是要令陛下封禅泰山!”
太史令华纲随即应身而出,拜伏丹陛之下奏道:“禀告陛下,臣掌管钦天监,今见帝星明朗,熠熠生辉,又见众星拱月,乃四夷来朝之象,今天象垂定,陛下当行封禅之事,臣不敢不奏。”
天子听罢,沉吟数番,才又对群臣道:“封禅之事,还得请丞相等主意。卿等可曾与丞相相商量此事否?”
车安等却是并没有同丞相等商量,今番见天子如此相问,不禁也无可答言。良久,车安才奏道:“丞相亦通天象,辅佐陛下,日里万机,臣等未敢叨扰,想必丞相也赞同陛下封禅。”
潜龙闻言,见车安将自己也拉扯进来,心中正怪车安行事草率,但一时也不好发言。
天子便问丞相道:“国丈等劝朕封禅,相兄以为如何呢?”
潜龙丞相是不赞同封禅的,但此时若上言说不宜封禅,当拂了车安等宗室的面子,与皇帝脸上也不好看,但是又不能说可以封禅。思索良久,才委婉奏道:“禀告陛下,臣曾闻椒举对楚王说六王二君之事: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王有岐阳之搜,康王有酆宫之朝,穆王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此六王二君者,君其何用?楚王回答:用齐桓公。臣又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欲要封禅泰山,管仲却奏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臣以为,先帝重整江山,再造大汉,受命于天,行封禅之典,当无不可。然先帝终身并不言封禅之事,是以为恐怕行此大典,势必骚动天下,有好大喜功之嫌。先帝功业如此,且都不曾言封禅,今陛下即位,正是中兴大汉之主,然文景之伟业尚未至半,陛下若此时行封禅之事,恐怕有害于中兴大汉事业。所以臣以为封禅之事,陛下当谨慎从之。”
天子闻言,便对车安道:“丞相之言甚在理。今天下虽安,然朕功德尚不足以封禅,愿卿等且勿要再进言。”
车安闻言,便对潜龙丞相道:“丞相辅佐陛下,忠心耿耿,今为何不愿让陛下封禅呢?”
潜龙道:“陛下乃仁慈贤明之君,为天下计,不欲行此等华丽铺张之事,且历来封禅,必大兴车马,御林军数万相护送,必将耗费民力,导致山东百姓骚动不宁。陛下为爱民着想,不愿行此劳民伤财之事。臣知陛下心意,而国丈为何就不体谅陛下心意呢?”
车安闻言,满面羞惭,只好向潜龙丞相赔罪称谢。然后上奏天子道:“既然丞相以为此时不可,臣等就罢此议。但老臣有一请求,若陛下完成兴汉大业之后,便可封禅泰山,以完成老臣等臣民心中之望。”
御史大夫刘察便出奏道:“国丈为大汉忠心不二,自然是一片好意,但封禅之事,非同寻常。并非人主所能答应就可施行的,国丈不宜以此相问陛下。臣以为,天子封禅,当受命于天,天之所赐,才能领受。今大汉尚未中兴,四夷并未完全归服,汉之威德,还当修之。此时议论封禅之事,不合适宜也。”
车安等闻言,才自觉操之过急,于是又向天子谢罪,天子道:“卿等之意,朕已经心领之。但凡利国利民之事,朕定会从之。但这封禅之事,非朕所能行之也。愿卿等勿要再提。”
退朝之后,车安心中细细寻思,才果然觉得自己内心过急,才为宗室诸王之言所惑,不禁自责道:“陛下如此有自知之明,丞相英名扬于海内,尚且谨慎稳健。而吾作为臣子,却自仗国丈之亲,自作主张,贸然进言,有自矜浮夸之意,真是令人感到羞耻。”
于是夜里来拜访丞相,为此事致歉请罪,说不跟丞相等重臣相商量,就贸然启奏皇帝封禅,实在是自己老糊涂了。还请丞相多多包涵。
潜龙丞相却一笑了之,对车安道:“当年在扬州建邺,吾初见使君之时,便觉使君乃大汉忠贞良臣,今为爱君之故,而操之过急,又有何不可谅解的呢?现十余年过去,使君年近花甲,吾也两鬓微霜。岁月如斯,大汉中兴之伟业,还需时日。所谓任重道远,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吾辈只能是兢兢业业,辅佐陛下,岂能劝导天子行不愿行之事呢?不过吾以为,待大汉中兴强盛以后,四夷皆诚心归服之时,那时候再请陛下行封禅之事,陛下当必无推脱了。”
车安闻言,心中肃然起敬,于是更加敬重潜龙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