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影响扩大

《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在莫斯科掀起了一场风波,但是要是和在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所造成的影响来比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在《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中,多次强调了只有格鲁吉亚族的干部被莫斯科来的调查组带走,这就造成了格鲁吉亚共和国大多数干部们的恐慌。

其实不仅仅是恐慌,还有愤怒和不满。为什么阿布哈兹被调查的都是格鲁吉亚族的干部,为什么亚美尼亚族和阿布哈兹族的干部就没有事情。为什么帕季阿什维里一个俄罗斯人能够担任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第一书记,而不是从在格鲁吉亚占据人口绝对多数的格鲁吉亚族干部中选拔第一书记呢?

一时之间格鲁吉亚官场上谣言满天飞,各种黑幕和内幕的阴谋论开始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有一个惊人的消息让很多格鲁吉亚人感到愤怒。那就是有人说,利加乔夫之所以在阿布哈兹处理了一大批当地的格鲁吉亚族干部,是在为阿布哈兹脱离格鲁吉亚,划归到俄罗斯共和国做着准备,甚至还有人说阿布哈兹将会成为俄罗斯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紧接着南奥塞梯也要脱离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管辖。

这两条消息几乎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第比利斯市,很快就有格鲁吉亚民族学者在报纸上批判利加乔夫的工作组是要分裂格鲁吉亚。紧接着又有一些格鲁吉亚激进人士开始攻击格鲁吉亚境内占少数的阿布哈兹人,指责他们是格鲁吉亚的背叛者。

有人挑衅就会有人反击,不知道阿布哈兹人是不是真的认为莫斯科会把他们划归到俄罗斯共和国,他们很有底气的开始在阿布哈兹当地的报纸上嘲讽格鲁吉亚官员全都是贪污犯,而且很多阿布哈兹人还把过去格鲁吉亚族欺辱阿布哈兹族的历史翻了出来。于是在阿布哈兹的本地媒体之间,开始不自觉的分成了两派,一派站在格鲁吉亚族的立场上指责阿布哈兹族忘恩负义,而另外一派则指责格鲁吉亚族是在以大欺小,他们早就不想继续待在格鲁吉亚了,他们要向中央申请,从格鲁吉亚划拨出去,并入俄罗斯共和国。

原本一场政治观点上的争执在格鲁吉亚开始无限的放大,俨然有一种要转向民族矛盾的趋势。这倒是谢廖沙没有想到的。驻扎在第比利斯的记者们每天都把当地的最新消息传回到莫斯科。谢廖沙一直都在注视着格鲁吉亚的局势变化。在谢廖沙看来,现在格鲁吉亚越乱越好,这样的话就会牵扯利加乔夫的经历,使他无暇估计莫斯科的事物,而与此同时一直都在虎视眈眈的谢瓦尔德纳泽也想到了利用格鲁吉亚阿布哈兹的民族矛盾来对付利加乔夫。

谢瓦尔德纳泽看到事情发展到了这步田地,他觉得如果这场争执再搞得大一点会对自己更为有利。一是谢瓦尔德纳泽可以把这件事情推给帕季阿什维里,而是这件事情如果进一步恶化下去,那么罪魁祸首利加乔夫的调查组就没办法在格鲁吉亚再待下去了。想通了这两点的楔瓦尔德纳泽赶紧派自己的心腹秘书连夜离开莫斯科,飞往第比利斯去想自己的老部下们做安排。

谢瓦尔德纳泽的秘书离开莫斯科的时候,谢廖沙也第一时间知道了,托冬妮娅的福,谢廖沙在苏联民航机构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苏联民航的很多事情都瞒不过谢廖沙的眼睛,包括谢瓦尔德纳泽的秘书秘密前往第比利斯的事情。

谢廖沙既然发起了攻击,就不会给对手任何的喘息时间。《共青团真理报》在莫斯科虽然收到了来自其他官方媒体的责难,但是他们拥有独立的财政来源,可以向政府勇敢的说不。不过谢廖沙还是让耶利钦在斗争方式上做出了一些改变,谢廖沙让耶利钦和索布恰克去列宁格勒,哪里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面向欧洲的窗口,耶利钦可以在列宁格勒大学自由地发表他的任何观点。

谢廖沙和列宁格勒大学打过招呼了,他们暂时会给耶利钦安排一个客座教授的职位,这样做既可以方便耶利钦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又可以将列宁格勒大学当作耶利钦和谢廖沙一派的思想和理论大本营。

《共青团真理报》的记者们并没有停止手中的笔,就在耶利钦在莫斯科电台发表了公开讲话之后,《共青团真理报》迅速刊发了耶利钦讲话的全部内容。这一下子就让原本已经退居幕后的耶利钦开始重新赢得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为叶利钦的勇敢而倾佩不已,同时也开始一点一点的接受了耶利钦的主张。

虽然《共青团真理报》成了莫斯科媒体的公敌。可是它的销量却在逐渐的攀升,这反倒是让《共青团真理报》的影响更大了。而这又带来了一个更好的现象,很多在过去被政府软禁,却在苏联用于巨大影响力的大人物开始看中《共青团真理报》,他们开始向《共青团真理报》投递稿件。

这写作者当中,有两个在全苏联都响当当的大人物,他们一个是曾经叛逃美国的苏联氢弹之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萨哈罗夫在几年前苏联为他平反了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从事反对核武器运动。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大名顶顶的索尔仁尼琴,它曾经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描述斯大林时期大清洗运动的不朽名著——《古拉格群岛》

两位在苏联的社会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开设了专栏,宣传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这让《共青团真理报》的格调又高出了竞争对手一个层级。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都曾受到过波烈日涅夫的残酷对待,也都曾经叛逃美国。在戈尔巴乔夫对他们平反之后,他们都义无反顾的重新回到了苏联的怀抱。两人的传奇经历在苏联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份影响力也开始通过他们的文章带给了《共青团真理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