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周公旦平叛成功,被封为鲁公,但恐朝中无有大臣辅佐天子,依旧不去就国归封,仍在镐京侍奉天子国君。后又与召公及姜太公商议,为加强对东方诸夷控制,三人联名上奏,建议将周朝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成王准奏,便命召公先到洛邑卜宅,将城址确定于涧水与洛水交汇之处,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位置。规划完毕,周公复到洛邑,全面视察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以西至涧水之东,于洛水之滨营建都大吉。由是正式奠基动工,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向殷商贵族及各诸侯国首领发布营建洛邑命令。
姜太公亦擅周易风水之学,乃陪周、召二公前往参观新都。只见洛邑位于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占据东西交通咽喉要道,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环抱,汇流其间。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沿洛水东行,又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淮诸夷。姜子牙观罢,乃大喜道:“善哉!二公堪定新都,果然虎踞龙蟠,气势非凡。且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平,甚不费诸侯民力。”
由是大筑宫室,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四十九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修建太庙、宗庙、考宫、路寝、明堂等五宫。宫殿、宗庙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式样,城内另辟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通道。因召公监工得力,只经一年之期,新都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瀍水以东是为殷民住地,名谓成周。洛邑初步落成,周王举行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熟悉礼仪,跟从成王前往新邑。周成王乃升坐新邑王城宫殿,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复至宗庙祭祀文王。
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并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诸礼。太保召公向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望能和洽民众。如今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其诰词乃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周成王答召公道:“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诸侯见此,无不称羡。
于是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成王主祭,周公赞道:“新都已成,大王始作万民明君之地。我王在此首次奉行隆重礼仪,举行祭祀大典,善哉!一切有条不紊进行。”成王答道:“周、召二公勤勉辅佐冲子,指示我弘扬文、武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公之教导,小子无不顺从。”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赤色牛一头。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成王迁宅,文献、考古均可证实。古人称洛阳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自此发端。
周成王七年,颁布《召诰》、《洛诰》,在洛邑大会诸侯。此为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在周朝成立后也是首次,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规模宏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绛帐,饰以黑羽。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不珠,朝服八彩,腰插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皆冠冕,无垂珠,朝服七彩,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周公旦由此奏请成王,分派诸侯把守京畿,又建置分封诸国,将武王十五兄弟、十六功臣封在四野,捍卫王室屏藩。又分给卫侯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专长手工艺者,以为役使;再分以八师,以防止殷民再反。另在封国内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加强周王朝经济基础。复命召公封给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之地,同时赐予专征专伐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召公奭被封燕地,以为王朝东北屏障。燕国设立,并可切断殷商旧族与北方同姓孤竹国联系。
便在周成王再次分封诸侯之际,周公旦忽进言道:“大王当年应允叔虞之封,此时亦当兑现也。”成王闻奏吃了一惊,问道:“我何时曾许诺封小弟来?”原来叔虞,乃是自己幼弟,此时亦才十七岁,尚未封爵入仕。周公闻言不悦,说道:“大王慎言。当七年之前,梧桐树下,相许赐封,以桐叶为证,今岂忘之乎?”说罢,竟小心奕奕,由袖中拿出一片枯叶,摆在龙书案上。成王盯视枯叶良久,再经叔父如此提醒,这起猛然想起此段公案。
原来当先父周武王驾崩之时,自己刚刚即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成王虽为天子,但因年幼,且与小弟叔虞感情交好,故在散朝之后,常在宫中梧桐树下一起玩耍。有一日,兄弟二人又在树下游戏,忽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叶纷纷飘落。成王忽想起日间上朝之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拔出肋下所佩小刀,将桐叶切成大臣手中所持“圭”状,将其郑重其事,送给叔虞道:“我今为王,要封给小弟一块土地,使你立国。此乃印信,你便拿去!”叔虞当时年龄更小,听兄长如此说,即云:“多谢兄长!”接过“叶圭”在手,便欢欢喜喜跑出,跑去将此事告知叔父周公。姬旦闻言点头,便索其叶圭,收而藏之。
未料时过境迁,到今日之时,周公旦忽又提起此事,并请封叔虞,兑现前言。成王看到案上叶圭,忽地想起此事,于是不由失笑道:“幼年趣事,只不过是和小弟叔虞玩闹而已,岂可当真?”周公正色说道:“人生在世,以信为重;庶民尚且如此,况大王身为天子,更有叶圭为据哉!王言不戏,出口如纶,民则信赖。倘罔顾信义,任意玩笑,则无由统驭天下矣。”成王闻言深感惭愧,又不由欣然。遂即刻宣召叔虞上殿,册封于唐,是为唐侯。
周公旦见成王能从谏如流,并以信义号令天下,不由大慰,便退而制创乐舞礼仪。乃继承《万》舞之基,主持制作《象》舞,歌颂武王伐纣克商武功;又作《酌》舞,表现周、召分职而治文德,合称《大武》;为祭祀文王,又作《象》舞,配以新歌。又定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规制,违者便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授民授土,则以土地国有为前提。于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皆自天子出。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皆为定制。又作《无逸》,以“殷鉴不远”告诫成王:需知稼穑之艰,不要纵情声色,远离安逸、游猎。然后还政成王,退就臣子之位,致力于制礼作乐,完善典章法规。
列位看官!周公旦被后世历代视作圣人,非同小可。其在国家危难之时担当理政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复毅然让出权位,归政兄子。此种无畏无私精神,亦始终被后代称颂。周公虽然退位,依然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因举殷代太戊、武丁、祖甲为例,说其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故能享国长久。尔后殷王生来安逸,贪图享乐,因而享国不长。又举周太王、季历谦抑谨畏,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不敢盘桓逸乐游猎,因而享国长久。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逸游猎,不能效法纣王,迷乱于酒色。若不听劝诫,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怨恨诅咒。若招致小人恨骂,必要说自己有错,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众人怨忿集中到为王者一身,后果则不堪设想。训戒已毕,周公乃致仕还家。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便得重病。病终之前,周公叮嘱家人道:“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示我至死不能离开成王。”周公死后,诸子将先父遗言上报成王,欲求葬于成周,成王从之。临下葬时,天乃降雷雨,继之以大风,禾稼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之后请将周公改葬于文王墓地,从于其父。迁葬之时,却又风和日丽,细雨霏霏。
成王闻而大悲,为之辍朝三日,每提此事便即赞叹不已,并对众臣说道:“此乃上天之意,使我叔父陪葬祖宗,亦示我不敢视以周公为臣也。”周公既死,遗有八子:伯禽、君陈、凡伯、蒋伯龄、邢朋叔、茅侯、胙伯、祭伯。分别被封周、鲁、凡、蒋、邢、茅、胙、祭等地,各为国君,后代国王便均是周公旦之后。鲁国向为诸侯之首,直至鲁顷公二十四年,被楚考烈王迁顷公姬雠于下邑为民,鲁国灭亡,礼崩乐坏。此乃后话,按下不提。
终结周公姬旦之事,复说召公姬奭。西周宗室,文王之子,周武王及周公旦之弟也。周武王十三年,姬奭跟随武王姬发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朝灭亡。周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及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罪责。武王由此建立周朝,大封功臣与宗室,将姬奭封在蓟,建立燕国。姬奭派长子姬克管理蓟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任职,继续辅佐王室。武王于是将京畿之地召封给姬奭,故称召公奭。
武王去世,其子继位,是为周成王姬诵。姬奭担任太保,位列三公之一,奉命建造洛邑,以完成武王遗志。当时将岐山宗周之地一分为二,自陕地(今河南陕县)以西,由姬奭主管;自陕地以东,由周公旦主管。周成王年龄尚幼,周公旦代理朝政,当国摄政并且称王。因管、蔡二叔派人至京散步谣言,并以反对周公篡位为名,联合武庚起兵造乱,故此姬奭心忧,对兄长姬旦也曾有所怀疑。周公旦见此,便写作《君奭》,以自解道:“我闻圣主之世,必有贤臣佐之。商汤之时,有伊尹出,得到上天嘉许;太戊之时,则有伊陟、臣扈,得到上帝嘉许,并有巫咸治理王家;祖乙之时,则有巫贤;武丁之时,则有甘盘。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使商朝和以安定治理。我对周室之忠,何必多言。”姬奭见书,这才高兴起来。
姬奭治理陕西地区,深受百姓拥护。巡行乡里城邑之时,便在一棵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诗经·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主之位,于是托孤于姬奭与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周成王死后,姬奭、毕公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祖宗之庙,反复告诫,详说文、武二王能够成就王业不易,劝以节俭去贪,以专志诚信统治天下,并写作《顾命》,以颁行天下,明告诸侯。姬奭辅佐成王、康王两代君主,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开创“成康之治”,为周朝兴旺打下坚实基础,以至其后国祚得以延续八百余年。
周成王共在位二十二年,立下中兴之基,遗命传位太子后去世。姜子牙父子亦受成王托孤遗命,与召公、毕公等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都镐京,岁寿一百三十九岁。子丁公吕伋继其父齐侯爵位,不就封国,继续辅佐周康王在朝,成为次辅。仅次于首辅召公奭,并掌管周王朝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姜子牙在齐国时间虽短,但因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盐优势,因而人民归附,使姜齐成为大国。至管蔡叛乱,淮夷背叛周朝,成王更授命姜太公道:“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国因此位于万国之首,可以代替天子征讨诸侯,故成大国。姜子牙以其满腹韬略,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崇尚,誉为韬略先驱,兵家祖师。尤其唐太宗即位后,面对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百废待兴情况,为达到安人理国目的,便自称是姜子牙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以此网罗治世理国人才,终于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姜子牙般治国人才,亦曾敕令天下诸州,须在治所内各建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又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宋神宗时,为抵御外寇,令诸将必读《太公兵法》,由此确立姜子牙韬略理论开山鼻祖地位。根据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墓葬出土残简,证实《六韬》便是出于姜子牙之手,著述并非伪作。由此证明中国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而言,皆都始自姜太公。故说姜子牙乃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当之无愧。其后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太公《六韬》精华,按下不表。
按下姜子牙升天,复说周康王姬钊在位,治理大周天下。康王生性孝悌仁德,有类其父。当即位之时,便发康王之诰,通告天下诸侯,宣告文王、武王业绩,反复说明以仁治国之道。因此天下安宁,一切刑罚皆都放置不用,缔造成康之治。周康王分出成周部分民众,迁到郊区居住,作为成周屏藩;并命毕公高作策文,写下《毕命》。因此国力大举,乃东征淮夷,北伐鬼方,扩大周朝版图。鬼方时为北方游牧民族,大概在今陕西、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一代。由于缺少生活资源,每到草枯季节,就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朝在平定“三监之乱”之后,一直忙于东征诸夷,疏于对北方管制,便导致鬼方部落乘虚而入。周康王二十五年,中原安定,康王姬钊便率领大军北征,攻打鬼方。经过两次大战,周朝大获全胜,杀敌无数,缴获牛羊马匹,更是数不胜数。鬼方不仅损失惨重,并且被俘四个首领,自此再也不敢骚扰周朝边境。周朝由此边境安定,百姓大安,周康王威加诸侯,四夷无有不服。
当时诸侯中跟随周康王征伐者,大国便有楚国国君熊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康伯、晋国国君姬燮、齐国国君丁公,小者无算。因东征淮夷及北伐鬼方皆获大胜,为答谢辅佐之情,勤王随征之功,周康王便将所获宝贝器物,分别赐给诸侯。但在颁赐宝器之时,周康王心怀偏私,因齐、晋、鲁、卫亲缘较近,故皆得到康王重赐,而楚国因无亲缘关系,便即不曾赏赐。楚侯熊绎由是大怒,渐渐不朝;其后楚国率先称王,此为重要原因。
周康王东征北伐皆胜,威加四海,于是便效武王姬发及成王姬诵,会盟诸侯,树立周天子地位。因丰宫乃为父亲周成王庙宇所在地,又是周朝王族核心,故于此地会盟,史称“丰宫之朝”。周天子檄文到处,天下诸侯都无不凛遵,皆亲至丰宫祭拜周成王,同时朝贺天子康王。由是周天子地位再次确定,威势赫赫,四海咸服。康王虽不似先祖文王、武王功高盖世,亦不如父亲周成王功德巍巍,但开拓中原,攘夷平狄,功绩亦自不可磨灭。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在镐京去世,安葬毕原。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周昭王即位之后,为继承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疆域,素喜征伐。先东征攻打诸夷部落,并多次获胜。后闻荆南多铜,便多次寻找借口发兵南下,并以南方曾国、邓国、鄂国等诸侯为先锋。由是先后南征,平定虎方、荆楚、扬越等地蛮族叛乱,并深入江汉以南广大地区,大获铜器及财宝以归,铸器铭功。只因昭王喜好征伐,穷兵黩武,故史载此时“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夏四月初八,天象异常。镐京河、井、泉、池突然同时泛涨,溃围横溢;山川大地摇晃,宫殿、民宅倾危。夜间,又有五色光气贯入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之色,天空中二十八宿皆都不见。诸侯及大臣见此,皆谓王道缺失,以致异象叠生。
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事变消息传入镐京,群臣皆谓大逆不道,必须发兵往征。周昭王不知为何,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降檄遣使问罪。自此之后,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现象屡屡发生,朝纲渐渐偏斜。昭王十六年,亦即公元前980年,昭王姬瑕却又无故东征,率军对东夷各国进行军事威慑。楚侯闻说天子东征,想起康王时独不赐楚国宝器之辱,遂趁机挑唆虎方、荆楚及扬越叛周。周昭王闻报大怒,为稳定后方,先全力向东夷进兵。诸夷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降者二十六邦国,前来朝见周天子。周昭王由是集结东部诸侯联军,亲自南渡汉水,远征荆楚。
由此便说虎方、荆楚、扬越诸部,乃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诸多方国部落。其土著被周人称为楚荆、荆蛮或楚蛮,此外便是商朝遗民迁徙至此。西周初年,由于虎方等部落一直小心维持与周朝臣属关系,故此中南两湖,一直比较平静。至周昭王时,虎方、楚蛮、扬越等南蛮部落羽翼丰满,因地处江汉平原,农业丰足,由是强大,便不安分。诸荆楚蛮部毗邻鄂、曾二国,恰值二国富产铜矿,虎方诸蛮便欲侵吞二国,争夺铜料,以发展农业,并冶炼制造武器。由此一经楚侯挑唆,便即反叛,来夺铜山。此举不但威胁周王室战略物资来源,且恰逢周昭王自恃国力鼎盛,欲“世法文、武远绩”,借以成名之际,于是就此南征。
昭王十六年,周天子姬瑕亲率王师,联合曾国、邓国、鄂国等诸侯大军,就此南征虎方、楚蛮、扬越等部落。同时命令东方诸侯,率本国部队从王南征。出征之前,先在南山狩猎演习作战,而后从上侯出发,跨汝水、汜水,经方城、鄂师,到达汉水。周王室先头部队巡察经行道路,建立周王行宫,再诏告南方诸侯,下达昭王征楚旨意,同时在汉水中洲积贮辎重军资,为大军渡过汉水以做准备。南征行动计划周密,经由唐、厉、曾、夔,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以归。此后不久,复组织二次南征,铸器铭功而回。
昭王末年,三次南征,又获大胜,得到大量青铜,班师回程。过汉水时,命搭浮桥以渡,因携带大量青铜,浮桥承受不住,突然垮塌,昭王与蔡公都落入江中。时有昭王右弼卫士辛馀靡,身高力大,且善游泳,乃下水寻找,终负昭王尸首到达北岸。然后又返回江中,捞出蔡公尸体。太师周公悯其功劳,遂封其为西方诸侯。辛余靡虽善游水,但从水里救起者毕竟只是两具遗体;堂堂天子周昭王本来班师凯旋,居然溺水而死,便成周史一大疑案。
后据晋朝时所出土《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周昭王十六年,天子伐楚,涉汉,遇大兕。是说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犀牛,此乃首次伐楚。昭王十九年,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是说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此乃二次伐楚。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王南巡不返。据鲁国纪年推算,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亦即公元前977年。此乃三次南征,声势浩大,但全军覆没。周人讳言此事,只以“南巡不返”叙之。
昭王南征,于周史及楚史皆谓重大事件,却因周人隐讳,因而蒙上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对象是谁,至今尚都存在争议。据学者考证,周昭王时,“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周成王十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与楚蛮便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渐渐吞并楚蛮,两者方才混为一体。周昭王时期,楚国位不过子爵,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楚子,更不会收获颇丰,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作器铭功。且若周昭王果真的因南征楚国丧命,则周、楚必为死敌,楚国不可能在周穆王时,还作为周朝封国,参与伐徐之役。而楚蛮在周昭王时,占据地域广大,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没有形成强大统一政体,只是一些分散部族,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征对象。昭王南征楚国说法,最早出现于东汉王逸注释《楚辞·天问》。后世学者多信此说,代代为继,其实谬也。
由此便说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正史对此事讳莫如深,无法获知详情。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出土六件西周时期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虽未解决昭王死因,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周昭王前两次南巡相关信息。根据六器所记,于是还原昭王前两次南征历史真相,揭秘如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亲征,征伐楚荆。为保证进军顺利,任命曾侯南宫氏为帅,曾中为先锋。曾中联络汉阳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曾国、邓国、鄂国诸侯为周天子准备行宫。汉北各姬姓诸侯大力支持,周王军队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王师威势难当,大军到处,楚荆大小部族、方国纷纷归顺。曾中率先头部队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攻占鄂部驻地。昭王复沿汉水东岸南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
扬越氏鄂部闻说周天子亲至,不敢直犯兵锋,乃命部族主力军退缩,藏匿到南面大山之中。昭王一路势如破竹,不见有重军抵挡,以为荆蛮已溃,便一举占领铜绿山,得其大批铜矿石材。然后昭王留下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自率大军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因先锋曾中屡建大功,遂赐其极多马匹、铜材,元帅南宫氏也得重赏。曾中返至其封国之后,便用昭王所赏赐铜材,铸造成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文,记载此次战争情况,便是“安州六器”。周昭王给诸侯分赏已毕,然后班师,将大量铜材运回。正是:亲率六军万里征,却因铜矿丧残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