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算像点样,庆修贝贝点头,勉强算是认可他了。
就在他准备下一步指点周大庆时,外面忽然有人来报,说唐俭亲自来到公布要与庆修会面!
“唐大人怎么这么有空?他不是在山东监造水车,抽不开身?”提到此人,庆修猛然想到自已和他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见过面了。
他只知道唐俭统率的那些官员执行力极高,自从他在山东内外扫平任何阻力之后,朝廷的水车建造进展就一刻也没耽误过。
不多时,唐俭脚步轻快的来到工部,他一眼看到庆修,不禁放声大笑:“庆国公,别来无恙啊!”
“别来无恙!”
庆修也倍感感慨,回想起上次见面,二人都走的十分匆忙,却不知这一别就是一年多。
也不知他此番去西域之后,二人下次见面又得是什么时候了。
“话说回来,你不留在那边继续建造水车,怎么有空回长安城了?”
唐俭笑道:“如今各地百姓都对水车接受程度极高,一旦开始建立连当地百姓都踊跃帮忙,何必一直在当地监督?我便因此被陛下召回朝廷了,只是昨日才到。”
他才到长安城就听说庆修准备要改革科举,自然就马上赶往工部。
经过这些年来被庆修的熏陶,他也越发意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所以便好奇庆修准备怎么搞。
庆修原本想着只和他简略一说,让后者能大概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一想到此人是唐俭,他心中顿时又有个活泛的想法。
他先是把自已的种种思路告知于他。
按照庆修的思路,原本筛查官员的科考制度不变,但是在四书五经基础上还要再加上一些有关于如何治国为官的考题,并且在最终的殿试环节一定要就大唐如今的周边形势,以及国内民生情况作辩论。
而在此之外,庆修增设工匠、医师、繁育、冶炼等一些直接涉及民生的科目,以此来筛查。
而入选的官员,则被朝廷的名单记录在册,并且编入工部,以及宫廷御医院。
而这些被编入的工匠等人,除了平日里要为朝廷做必要的工艺之外,还必须将自已的技巧心得全部记录在案,并且相互沟通交流,最后其所有成果全部由朝廷记录在册。
至于御医院,庆修也劝诫李二将其开放,除了只能为皇家诊断之外也可以适当接受一些民间的疑难杂症,并且将各种药方统计记录。
而除此之外,庆修又在国子监上下文章,除了培育太学生之外, 还让那些被录取的工匠医师在里面也分别开新部,培育教导后生学徒。
至于这些后生学徒,也自然是要经过一定的考察筛选,获得资格之后才可进入国子监受其教学。
如此一来,民间的读书人们若是考不中官员,倒也可以不走仕途这一条路,直接选择进入工匠部、医药部走另一条路,皆大欢喜。
庆修与唐俭说的简单,但实际上这些全部实施下来,必然是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而且还必须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
唐俭只是听都觉得,这些极难落实。
哪怕是有皇帝全力支持,接下来不知还要在各处遭受到各种无形的阻力,尤其是这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如果不是庆修常年在外征战,打出了不世出的功绩,再加上李二专修内政完美消化掉庆修打下来的地盘,积累极高的声望。
这种事情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
但此事一旦办成,则等同于在近千年的秦制基础上彻底推翻重来,让这个帝国重新进入另一种循环中。
原本只是重农抑商,将士农工商排列成死制的秦制,或许在这之后将彻底变得更有活力。
唐俭听得热血沸腾,他只怕要见证历史,如果这件事情办成,或许未来的历史循环必不会像之前那般!
庆修看到唐俭有很大的兴趣,他心思也活泛起来。
他比谁都清楚这套改革制度必然是一个十分深远且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极具魄力且能力出众的官员来主导。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必须信任自已,哪怕受到根本无法贯彻下去的阻力,也绝对不动摇对自已的信心。
如今这整个朝堂上下,思来想去,也就只有眼前的唐俭最合适。
并非是没有比他能力更出众的官员,而是此人切切实实地受过自已考验。
“唐大人,既然水车工程的事情一时半会儿不需要你来主持,莫不如你看这次科考改制,你也来帮我一把如何?”庆修当即对后者发出了盛情邀请。
后者微微一怔,随后难以置信的看向庆修,“庆国公,你确定我也一起?”
庆修打趣道:“怎么,你怕动了别人的利益,到时候遭受反噬?”
“开玩笑,你大刀阔斧得罪那么多人都不怕,我还怕什么!”
看到庆修既然是认真的,唐俭也不再犹豫,当场便拍板:“既然庆国公信的过,那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正合我意!”
二人相视大笑!
此人加盟,庆修便立刻向李二请命,将他任命为此次改制度的总监,并且让他暂时担任公新设立的工匠部,让他负责主持。
唐俭也确实给力,刚一上任便把事情搞得雷厉风行,甚至连手下的官员工作效率都带了起来,几乎每日肉眼可见的将事情迅速推进。
如此,庆修确信自已让唐俭来帮忙还真是个正确的选择。
……
半月之后。
正值科考报名时,关内各个地区张贴榜单,宣告此次的科考改制。
而这次改制则是通知到了长安城几乎每一户人家,让他们必须聚集于城外一同听从朝廷的通告。
本来他们还觉得奇怪,这种事情不都是读书人的事,通知他们这些农民、工匠干什么?
就在众人喧哗时,负责宣读的士兵走到城楼上,示意大家都小声点。
“别吵吵,都闭嘴,这次可是大事,本次科考只怕和你们当中每个人都有关,我说的都要记住!”
士兵捧着政令高呼,众人则马上安静下来,士兵随后则开始宣读他手中的政令。
本来众人还不以为意,可当士兵宣读到此次科考改制,就连工匠、郎中都可以参考时,无人不为之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