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李睿战阵败敌 官军仗义围歼

三日后,义军来到甘陵城附近,李睿下令义军原地扎下营寨,找来众人商议破敌之策。

李恒首先开口道:“睿弟,此战为兄有个想法。”

李睿闻言笑道:“巧了,此战小弟也有个想法。”

李恒笑道:“如此睿弟先说。”

李睿也笑道:“长幼有序,还是哥哥先说。”

李恒闻言摇了摇头,笑道:“罢了,便由为兄先说,先前破贼,我等皆赖睿弟计谋,出奇制胜。起兵以来,睿弟传授我等行军布阵之道,精简易懂,我众人日夜抽空操练,已略有小成,故此战我欲率众兄弟列兵阵,正面破贼,睿弟以为如何?”

李睿闻言脸色一沉,肃然道:“以永年哥观之,正面破敌,胜算如何?”

李恒眼内精光一闪,沉声道:“为兄以为,当有九成,纵使不胜,也可安然退却,不至溃败!”

李睿突然神色一转,咧嘴笑道:“不瞒哥哥,此战小弟之意,也是正面破敌。所谓兵有奇正,以奇制敌,不利练兵,只有以正制敌,方可威慑贼子,振我军威。”

“黄巾贼子,不善兵事,虽数倍与我,不足惧也。此番交战,我等可趁贼子攻城之时,突袭其后,贼子恐腹背受敌,定然分兵对抗,分兵者不过一千有余,众人依睿所授,结成阵势,定可大败贼军!”

“城内官军见有援兵,如贼子战事不利,必会杀出城外与我等呼应,如此便是一网成擒之势,贼子断无生路。故李睿断言,此战贼子若无援军,我等必胜!”

说到最后李睿叮嘱道:“哥哥且多派探哨于附近周旋,摸清贼子数量,以防贼子战时增援。”

李恒见终于可以大展身手,脸上兴奋之情难以掩饰,当即双拳一抱,召众人议事去了。

义军皆是百姓,军事素养大都不高,因此李睿所传授的,都是最基本的阵战之法,重规矩,少变通,凭着义军杀贼意志之坚定,只需各司其职,击败同是百姓的黄巾贼人,不算太大问题。

次日,五百人精神奕奕地列成方阵,李睿站在高坡之上,高声动员道:“兄弟们,黄巾贼子,突袭县城,同为百姓,义当救之!”

“义军征战,已有两月,阵势已备,兵甲已足,今当鏖战,大破贼军!此战志在复仇,亦是卫民,两全也。战场之上,众兄弟当依睿所言,坚守兵阵,各司其职,务必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黄巾者,劣民也,不通兵事,不晓阵法。两军交战,气盛者胜,气靡者亡。贼子乱世,多为私欲,战损两成,定然溃散。”

“两成者,不过六百,众兄弟各杀一贼,贼子既破!杀贼复仇,除暴安良,便在今日,诸位兄弟可有种乎!”

“杀贼!杀贼!”

“报仇!报仇!”

义军众人闻李睿之言,群情激奋,人人高举兵刃,“杀贼报仇”之声不绝于耳。

李睿见士气大振,心情颇佳,小手一挥道:“全军出发!”

五百人得令,浩浩荡荡朝甘陵城开去。

不到半个时辰,义军来到离甘陵城外只有三里处。

李茂率领的十多个探子早已在此等候,见大军至,禀告道:“启禀睿弟,贼子刚发动攻势,我等探查县城周边数里,未发现其余贼子踪影!”

闻贼子并无援军,李睿心情大好,让李茂等人下去休息后,当即指挥义军布好阵势,开始有序进军。

李睿所创的战阵,以组为单位,每组二十人,算上骑兵队,共计二十一组人马。

每组八人持大盾,六人持长矛,六人配弓弩;持大盾者,六人立于阵前,两人立于阵后,阵前六人拒来犯之敌,阵后两人拒远程弓矢,并为阵前六人之替补。

李睿等人一路行军,虽然重金招募了几个工匠,但因世间有限,囤积的精良兵器可谓是捉襟见肘,尤其是用于拒敌的大盾,可谓是军阵的生命线。

为了满足数量,李睿只得从简,将百姓的桌子加工成木板,长五尺,宽三尺,外部辅以薄铁板,虽经不得骑马冲撞,但可减轻重量易于行动,并且抵抗一般的刀兵全无问题。

李睿将二十一组人马,十组布置在正面,两个侧翼各五组,李恒率领的骑兵队居阵中央,李睿则和骑兵队一起在阵中,亲自以令旗指挥大军作战。

甘陵城外一马平川,当义军离县城二里开外时,攻城贼子的军队,已经肉眼可见。

这时贼子也发现了这群不速之客,但因义军并非官兵,穿着与百姓相若,贼子一时也无法分辨,来者是敌是友。

李睿见贼子发现己方,当即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对着身边一个大汉道:“擂鼓!叫阵!”

大汉得令,一时间鼓声大振,义军齐声高呼:“杀贼!杀贼!”

黄巾贼首领见来者是敌非友,当场大惊,好在仔细观察之下,发现援军人数不多,暗想区区几百余人也敢逞英雄,定叫尔等有来无回!

于是贼首留下两千人马人继续攻打城门,下令剩余部队回头迎击这来犯之敌。

李睿见一千贼子杀来,神色从容,临危不乱,当贼子距离己方五十步之外时,他令旗一挥道:“弓箭齐射!”

于是义军中一百多个弓手朝贼军乱箭齐发,贼军冒着箭雨突击,虽然义军数少数猎人外,射术不敢恭维,但胜在量大,三轮雨下,依旧有二十多个贼子死于乱箭之下。

由于箭矢乃是消耗品,义军靠着李恒等一干猎户自己动手制作,存量并不多,只够两三轮齐射之用。不过即便如此,这两三轮的齐射也起到了很好的威慑效果。

贼人顶着箭雨冲杀至十步外时,李睿再次令旗一挥道:“盾阵!起!”

闻声一百多个盾兵同时高举大盾,长啸一声重重将盾立于地上,动作整齐,赏心悦目,大盾落地之时,整个战场为之一震。

大盾两两并排,不留空隙,但每三盾之间留一通道,可放敌人入阵。

贼子杀到阵前,一轮冲击之下见盾阵竟安然无恙,自然转向了那三三两两的盾阵间隙。

李睿见状冷然一笑,下令道:“枪阵!弓手换弩!”

原本身跨长弓的一百多人得令立刻收起长弓,从腰间抽出短弩,对着盾阵入口一轮齐射。

短弩射程不及长弓,但胜在操控简便,命中率高,可惜弩的制作比较复杂,李睿很早就画好了图纸,碍于这路上工匠人数寥寥无几,所及目前还无法让弓手人手一把,否则按李睿的原意,当敌军近身时,弓手换弩后可分为两组,一射一换,如此反复,可不予敌人喘息之机。然而现在人手不够,只得令弩手齐射,剩余的交给长矛手处理了。

盾阵入口狭隘,一次只容一到两人通过,这一两个贼子刚进阵中,便遭到短弩一阵齐射,侥幸逃过者,又被一拥而上的长矛兵乱矛刺死,很快盾阵的入口处尸体便堆积如山。

其实义军所用的大盾乃是雏形,目前全靠人力对抗冲击,如贼子以血肉之躯反复冲击,盾阵必然难以持久。

可惜黄巾贼子无谋,看到盾阵留了许多入口,暗忖只要冲将进去,便可肆意砍杀,岂不美哉?

所以一股脑只想着从通道内涌入,岂不知地势狭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

义军众人目标明确,李睿战前有言,贼子战损两成,定然溃败,在军中的威信或许不好说,但是若论智慧,五百多人对这个十二岁的孩童,那是佩服地五体投地!

自征战以来,李睿言必中,谋必成,义军将士对李睿的话,向来是深信不疑。

故李睿言两成,则必是两成!

因此义军将士意志坚定,众志成城,边交战边计算着杀敌数量,心想每组人杀得二十个贼子,则敌军死伤便过两成,到时便会溃败。

然而黄巾贼军事素养低下,溃败到来的时间,要比众将士想象中更早,看着倒在盾阵入口处的百多具尸体,黄巾贼心怯了!

贼子平日砍杀,都是手无寸铁的良民,攻城则因官军人少,不能出击,只得以滚水落木拒敌,因此从未见过如此军纪严明,进退有序的阵仗,心中顿时涌起了难以匹敌的感觉。

士气一泄,则必然心虚,心虚则怯战,怯战则溃败,剩余的贼子开始陆续往正在攻城本部兵马逃去。

见贼子溃逃,李睿大旗一挥,随后看向阵中的李恒。

李恒会意,高呼一声带领二十多个兄弟骑马杀出,行至阵前时大盾兵们自动让出几个缺口,配合井然有序。

双腿哪抵得过四蹄,在李恒的骑兵队一阵冲杀下,又有几十个溃败的贼子死于刀下,但李恒没有继续深入,因为前方还有二千贼军严阵以待。

见两股贼子汇合,骑兵队勒转马头,往本阵驰骋而去,此时义军的军阵也压了上来,见己方骑兵队归来,再次有序地让出了几个口子,将骑兵队纳入阵中。

城门前的黄巾贼首,看着损失了一百多人,被杀得灰头土脸,狼狈而归的手下,气得火冒三丈,当即下令停止攻城,整合了军队转身朝义军杀来。

在李睿眼中,堂而皇之将背后让给城内的官军,实是无谋之举!

于是李睿朝军阵中央的李恒点了点头。

李恒会意,在马上弯弓搭箭,只见“嗖”的一声,一只响箭破空而出,直飞一百五十步外,甘陵城头之上。

射完箭后,李恒朝李睿开口道:“睿弟,若是守军胆怯,不肯出城杀敌,又当如何?”

李睿笑道:“如此永年哥便可多杀几个贼子,岂不美哉?”

李恒闻言仰天长笑道:“哈哈哈,睿弟好胆力!官军果真当缩头乌龟,我等便自己干!区区贼子,谅也奈何不得我等!”

刚才的一阵短兵相接,让李恒有了底气,同时也让整支义军士气大振,有种势如破竹的感觉。

好在甘陵城内的五百官军都是忠勇之士,义军仗义相助,自己又怎可让对方孤军奋战。

贼子兵马刚与义军接战,甘陵城门当即大开,五百官军前赴后继,杀声震天地冲了出来。

黄巾贼多为贪生怕死之徒,部队纪不能明,令不能行,哪能挡得住腹背受敌,立刻被打得抱头鼠窜,四散而逃。

李睿见状再次发动号令,全军突击。大盾兵皆丢下盾牌,抽出腰中长刀,和枪兵及弓弩手一起,尾随溃散的贼子杀去。李恒的骑兵队更是一马当先杀入败军之中,瞬间就斩杀了几十个贼子。官军们也是不甘落后,果断乘胜追击。

约莫半个时辰后,追杀的李恒等人才尽兴而归。此战三千贼子死伤过半,再无胆量袭击县城。

救下甘陵城后,义军内的老弱妇孺便有了栖身之所,李睿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拢兵十万,盘踞在冀州西南的张角兄弟,欲知李睿如何破贼,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