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礼仪结束!

第183章 大礼仪结束!

最后杨慎还是听从了范进的建议,直接回去装病了,然后和他爹一样,拒绝接见任何人。

杨慎装病是毛澄后面才知道的了,毕竟内阁日理万机,可没有时间关注一个小小的翰林是不是病了。

直到过了几天,毛澄还没有等到杨慎来主动答复他,他还以为是不是出什么差错了,然后就想去找杨慎。

不过首辅的格调不能丢,直接派遣仆从去,说要再次请杨慎吃饭,这才知道,杨慎都已经告病在家几天了,而且和杨廷和一样,不见外客。

毛澄听到“不见外客”这几个字顿时感觉到鬼火直冒,因为杨廷和那边也是这样,让人不由得感觉到非常的怀疑。

更让毛澄感到糟糕的是,不仅是他知道了杨慎病了不见外客,连其他人也都是知道了,当然这都是范进传出去的咯。

也是让那些想要跟着毛澄去“作死”的那些官员有些忌惮,毕竟首辅父子都不打算掺和这件事情,也就毛澄一人带头冲锋了。

毛澄自然也是明白这群人大多都是墙头草,即使跟随自己上笺的也不过只是一些想要拥有直名的官员。

真正想要做事情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毛澄也没有办法。

如今事态的僵局让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人感觉到疲惫不堪,在他的眼中,好不容易熬过了武宗那段最为灰暗的时期,但是现在又是陷入了新的事情之中。

毛澄的心中郁结,却是怎么也想不通,他不知道杨廷和为什么要逃避这一切,他毅然决然回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正君心吗,但是总是事愿人为的。

不知道毛澄是旧病复发还是怎么样,竟然直接晕倒在了文渊阁之中。

旁边正在看折子的毛纪、杨一清等人顿时吓了一跳。

急忙就去将毛澄扶了起来,但是毛澄现在早已不省人事,杨一清赶忙叫屋外的太监去传太医过来。

之后则是回去和毛纪将毛澄辅到了里面的卧榻上。

二人担忧不已的看着瘫在那里的毛澄。

而太医也是急急忙忙的到来了。

在经过一系列的把脉等操作,太医得出结论:

“毛大人这是操劳过度,而且心中郁结不堪,再加上旧病复发!”

毛纪赶紧问到:

“不知太医可有解救的办法?”

太医摇了摇头,说到:

“人老体衰本是人之天命,药石无可医,只能缓解!”

其实现在这个太医当然有办法救治,但是风险太大了,要是搞不好还是会掉脑袋的。

所以就直接给毛澄开了个万能的十全大补汤。

稳中求进,不犯大错就是功!

但是在毛纪和杨一清现在当然是感觉到非常的担忧。

毛澄渐渐的苏醒了,迎来的却是众人非常焦虑的眼神。

可能是刚刚的昏迷,让毛澄的心中感觉到非常的烦躁。而意识好像也是没有清醒过来。

杨一清并没有开口。而毛纪却是说出了他想要说的话:

“宪清(毛澄的字)!你这又是何苦呢?皇上如果想要乱来我们不会阻拦吗?听我的,自己现在安心的返乡,回去好好的养病!”

毛纪和毛澄可能是由于同姓的原因,除了杨廷和,也就这两人最是熟络。

而现在看见老友如此,毛纪也是感到非常的痛惜!

毛澄的头脑慢慢的清醒了过来,然后又听到毛纪的话,并没有回答,而是半坐起身将自己的头枕在了床的后梁之上。

杨一清看见之后,连忙给他的脑后垫了一个枕头!

此时毛澄眼光直盯盯的看着前方,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其实眼中是浑浊涣散的。

然后眼光慢慢的凝视,说到:

“此番确实需要将事情办完再走!”

毛纪一听,顿时感觉到非常的着急,他看得出现在毛澄的样子肯定也就是离死不远了,如今却还是死磕在这件事情上面,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而杨一清却是最先开始诉说的,他问到毛澄:

“不知你可曾看过那张璁的上书?”

毛澄不屑的说到:

“如此献媚奸佞之臣之书,何人愿看?”

而不料杨一清说到:

“我看了!而且,张璁的说法,如同圣人,不会改变。”

然后还紧紧的看了躺下病榻上的毛澄一眼,说到:

“弱势宪清兄一直固步自封,那么我大明也就完了!”

杨一清说完之后,甩了甩衣袖,直接就离开了。

留下了在原地有些感到突然,不知所措的毛纪还有床上直愣愣的毛澄。

毛澄当然是认认真真的看过张璁的奏疏,自己的竞争对手自己怎么可能没有见过,但是就是因为没找到如何攻击他的地方,觉得张璁写的东西应该是对的,这才将他发放南京的。

不过这件事情在毛澄眼中一直不愿意提起。

毕竟自己这么久以来坚持的事情竟然是错误的,他当然是下意识的讲它忽略的。

但是现在杨一清撕破了这层皮,公然对毛澄说他支持张璁的想法,这让毛澄这个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忠臣,想要以忠臣自居的人设一下子立不住了。

毛澄老泪横流,然后岿然的躺下了病榻上,说到:

“想我弘治六年(1493)进士第一。授修撰。预修《会典》成,进右谕德,直讲东宫。”

“深得孝宗信任~!”

这其实也表现出了明朝的制度。

皇帝给太子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太子下一任的班底、

就比如说杨廷和,毛澄这些都是孝宗留给朱厚照的班底。

但凡明朝太子登基,太子身边的人立马会成为新朝最显贵的一批人。谁是最吃香的?这还要数太子的老师,毕竟师生情是我国自古以来最深厚的情谊之一。

在太子登基之后,太子的老师往往会得到迅速的擢升,这个老师在昨天是个从五品官,可能明天就正二品了

而小嘉靖这边尴尬的是,他是一个外来的皇帝,当然不可能有朱厚照当时的这些家底。

唯一一个还是袁宗皋这个不大不小,在朝廷之中没有一点名望的小官员。

而朱厚照又死得快,虽然立下了小嘉靖这个皇帝,但是朱厚照可是没有留下什么顾命大臣之类的,而且还让杨廷和这些人掌权了一些天,这群人变得心高气傲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主要是谁也没有想到朱厚照这个骑马皇帝竟然会英年早逝,所以在这之后,明朝的所有皇帝都是非常注意继承人的生育。

连后面的隆庆皇帝,也都是因为有了皇孙之后才开始接触权利中心。

现在说那些都还非常的早。

毛澄这边继续的说到:

“孝宗方秋夜置宴,即彻以赐!”

“到先皇登基,却无人约束,吾愧对孝宗!”

“而如今年满六十,却是一事无成!”

“吾愧对孝宗,愧对先皇!”

毛澄说完早已是泪流满面,毛纪看到也是幽幽一叹。

然后毛澄在纸上写下了告老还乡的上书之后。

直接让毛纪扶他回去,他要即刻启程!

毛澄自觉感到自己的时日无多,如果再不回去可能就回不去了。

落叶归根,这个根是一定要归的!

毛澄挣扎的在毛纪的帮助之下起来了,然后双手将写的请辞信递给了毛纪:“维之兄!拜托了~!”

毛纪脸上动容,然后缓缓的将信接过,立马将毛澄扶住。

大礼仪之争本来好像是风雨欲来,但是现在却是在毛澄的告老还乡之中直接就退却了。

骄阳又一次照耀在这一片大地之上,小嘉靖也知道毛澄现在是真的想要走了,而且直接就动身了,没有按照惯例挽留他,而是直接派人去保护一下这位为大明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大人!

而轰轰烈烈的大礼仪之争也就以首辅杨廷和告病还乡未成,礼部尚书毛澄直接还乡告以结束。

大礼议”除了表现出士人群体价值观分歧之外,其本质上还是皇权和阁权的政体之争。

明朝自朱元璋废宰相以六部尚书治天下,皇权大盛,天下权柄独操皇帝一人之手,而内阁大学士逐渐复宰相之形,无论如何,皇帝一人对六部章奏下判断的制度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品格和能力,侥幸成分太甚。

而明中叶前后逐渐成形的内阁制度,则是一套班子在提供决策,且内阁学士至少要人望、学识等各方面都有相当过人之处才能入选,虽然也有不怎么地的人,但一定是一步步考上来、在工作中锻炼上来的,无论如何总胜于把国家大事全寄希望于今上一人之圣明。

在明朝历史之上我们不难发现,从英宗皇帝开始,内阁的相权越来越重。英宗当年不顾反对独断专行“土木堡”一战几乎亡国,后来英宗夺门之变重新登位因为之前独断的教训英宗开始倚仗内阁。之后的宪宗,孝宗,武宗(正德)三朝,内阁之权越来越重。

孝宗时期是一个君权与相权等量的一个平衡点,所以孝宗时期国力恢复,孝宗与内阁能够共同合作君贤臣明。

但到了正德一朝平衡被打破,内阁相权的日渐强大已经超过了君权。而这时的首辅正是正德的老师杨延和,正德对于内阁时常的要求和相权凌驾于君权非常不满,所以才起用刘瑾等宦官势力对抗相权,可惜最后失败。

而小嘉靖这一次却是借助了礼仪的帮助,压制住了内阁众人的气焰。

权力斗争的背后则是千百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回望历史的脉络,随着中央集权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断加强,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亦不断冲撞。而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衰落是历史进程的主流。

到明朝太祖朱元璋则更加直接,废除丞相,皇帝直领六部。但庞大的帝国远非一人可以挑起。诸多繁杂的事物又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设内阁议政,予以分担。

随着后期诸帝的怠政,在明朝出现了严重的宦官干政,要么大权旁落。

皇帝想要收回权力只能靠斗争。我们按照这个视角可能感觉小嘉靖做的事情是对的,实际上却是不以为然!

就看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来说,他也是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但是结果呢?

从百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明朝自朱元璋的改革之后,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而大礼仪之争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一部分制约。

大礼仪之争可以看作是皇权与相权最后的斗争。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不光是皇帝与群臣之间的斗争,更是一场耗日持久的政治演变与制度变革。

在这以后基本上就不在发生有这样群臣直接逼迫皇帝的事情。乾纲独断基本上成为了统治者的利器。大一统王朝下的中央集权绝度统治达到登峰造极。

而这位世宗皇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过程血腥,但是他从杨廷和为首的群臣之中拿回了独裁权。遗憾的是,这位打小精干的世宗皇帝也并非是明君贤主。

他所带给大明王朝的并非是群臣当初所期盼的那样。拿回权力后的他没有选择成为一名中兴之主。而是迷信道教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继续荒废朝政。岌岌可危的大明朝在他手里接着划向衰落。

为巩固中央集权,朱厚熜以这样的方式排除异己,凡事顺从我的留下,不顺从的,则一律予以剪除。

这样下来又有多少的官员是真心肯为办实事?大多数只是逢迎皇帝的心意罢了。

众口议事的朝堂成为了一言堂,乾纲独断下,统治者便随意地以自己的心意作为施政的纲领,又难免决策失误。正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之后的严嵩等人也是证明了,真正的将国家的权力放在一个人的手中不可能会是好事情。

皇帝的威严看起来是保住了,好像这场战争之中都成了小嘉靖范进的胜利,但是却是整个国家的不幸。

以后可能会有贤明的君王借助这个制度,将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但是有更大的可能是遇见一个更为昏庸的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