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高中!

第175章 高中!

出了宫门,已是夕阳西下,温和的日光照耀在学子们的身上,好像也是想要说明这群人代表这明帝国。

范进对周围的人拱了拱手,并没有多做久留。其实里面有些人范进还是想认识认识的,就比如说张璁这个人。

这个人在历史上虽然是褒贬不一,但是其实才华还是非常高的,而且嘉靖皇帝也是在张璁死了之后才放飞自我的。

不过范进想着日后肯定打交道的时间不少,也就不再追寻了,突然认识一个人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

回到家的范进却是感觉到闲了下来,心中甚是空虚,其实也是正常的事情,当你每做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感觉到非常愉悦,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像无所事事了。

小范平今天并没有出去玩,而是在家中等着范进,他也是知道这次殿试对范进的重要性,当然,他也知道“主考官”是谁。

待到范进一回来,小范平也是开口问到这么样,范进点了点他头,其实具体怎么样还得看上面的人怎么评价。

范进想起了任安峰,那个叛徒,现在科举这边已经搞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清理宁王时期留下来的债务了。

范进感叹了一下,却是让他有些不知所措。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宁王时期剩下的那些老兵们,有一部分还在江西那边,范进给了钱让他们先安置下来,至少现在这些老兵们有家是不能回了,明朝的户籍制度让这群人回不去了。

而另一部分则是跟在范进身边,就在范府的人,范进想了想也准备将他们遣散了。

这个兵是他和谭武练出来为宁王效力的,结果现在宁王没了,谭武也没了,造反也不需要了,范进准备让他们就在京城安置下来,重新娶妻成家。

至少他们这些人以后只能隐姓埋名客居他乡了。

范进想着还是感觉到心中非常的对不起这群人。

但是古代的人悲惨的命运就是如此,有时候其实由不得他们。

明朝建立之初,是没有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只有世兵制。

为了让军队有固定的兵源,朱元璋实行军民分治,建立军户世袭制度。明朝户部将户籍分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按《明史》所载:“皆以其业着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为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编造军籍黄册,划编军户,防止军、民、匠人户籍混乱。军人之家叫军户,主要承担兵役,而且军籍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一朝入伍,终生为兵,父死子替,世代沿袭,简称世兵制。

随着兵源的稳定,朱元璋又创建卫所军制。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于是,世兵制的军士也全部编入卫所,任务有:守卫地方、屯田生产。

守卫地方城池之兵称守军,屯田生产之兵称屯军。屯军在屯田上生产收获的粮食,既供给自己又供给守军。

这样看来,整个明军基本上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难怪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不过,这里面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军户逃亡或全家全死没人了。

也不用担心,朝廷会派员到他的原籍勾取亲族或贴户顶替,即所谓“勾军”或“清军”。

至于征兵制,明弘治七年(1494),朝廷颁布《佥民壮法》,规定按县大小分配征兵人数。明嘉靖年间,规定:大县征集1000人,中县600人,富户不愿应征入伍的,可以出银子买名额,由官家代为招募。明嘉靖七年(1528),为解决各卫所兵员缺额,提出在卫所附近,无论疏远旁枝,愿从军者,审其精壮即可入伍,正军户内的余丁均充实营伍。

明万历年间,由于黔东各族人民不断反抗官府,用兵量增大,加上军户和士兵的衣食住行经常无法保障,开始出现逃亡现象。

从明朝中期起,逃亡士兵越来越多,世兵制已不再适合实施了。募兵成为补充兵员的主要手段。

实际上,当年朱元璋从身边只有几个士兵发展到后来十几万人,靠的就是募兵。即使明朝建立之初也曾实施过募兵制,但没有形成制度。

但是现在还是主要实行的世兵制。

而宁王这边的军队自然不是世兵制度招来的军队,因为这些都是私下的兵。

而招兵的人就是范进和谭武,范进当时给他们承诺过,只是他们这一代人是兵,自己的孩子这些不会这样,这才暗中能招募到这么多人,组成了火枪军。

现在这些人大多是跟着谭武永远的留在了南京城!

殿试完毕之后要问最忙的人肯定就是那些评卷官了,之所以是这样,殿试毕竟可以说的上是全国规格最高的考试了。

如果其中出了什么差错,出了什么乱子,那他们这群人可都是担戴不起的。

比如不久前的唐伯虎,也不知道唐伯虎现在怎么样了。

还有什么南北榜之争什么的,反正水是一定很深的。

小嘉靖直接就将范进的卷子点位了状元,范进的试卷众人其实也都看了,写的却是可以,而且皇帝也已经定了,自然是没有人敢再做反驳了。

范进这边还不知道他已经被点位了状元,其实就算是知道了,范进心里也是起不了多大的波澜。

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审的卷子,自己不得个状元也至少是一甲吧。

小嘉靖这边也开始了设宴,在文华殿款待这些臣子,也是代表着皇帝理解你们的艰难。

其实小嘉靖和袁宗皋这段时间还算过得很滋润,毛澄走了袁宗皋代了他的位置自然也就表现得是非常的愉快了。

众人看到他现在大权在握也都是开始亲近他了,也不怪其他的人,实在是杨廷和这边不给力啊!

而小嘉靖这边,杨廷和和他现在并没有争礼仪的事情了,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这个话题现在也变成了两人之间的默契了。

而张太后的把持的宫中势力早就已经偏向了小嘉靖,宦官们也是懂得省度形势的,看见小嘉靖如此也是一个个的在小皇帝身上开始投资了。

而范进这边也是成为状元了,虽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公开,但是其实已经定了。

其实不论是前面袁宗皋升职的事情,还是现在范进的事情,杨廷和可以说都是在给小嘉靖释放一个好的信号。

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提到:“若状元卷,则必出揆地所读,方得居首。间有出上意更置前后者十不一二也。”

“揆地”指内阁。意思是说,虽说一甲的第一名到第三名是由皇帝钦定的,但那是在内阁递交上来的试卷的基础上评定,万一在评卷中,内阁认为你的试卷没资格递呈到皇帝面前,那么就算你写得再好也无用。皇帝自己予夺的情况实在少数。

杨廷和当然是知道小嘉靖和范进的关系的,所以这次范进的文章弄上来到底有几分实力其实是不好说的。

但是其实就算内阁没有将范进的试卷奉上来,小嘉靖还是会继续的要求看,知道看到范进的为止。

所以杨廷和没有必要拦着范进,将他压下来,而范进写的文章确实可以,也是能够服众的,何乐而不为呢?

殿试这道程序,也可以说是科举的终点。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机会直接获得官职。

对于考生来说,他们知道自己科举成绩后,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做出不同情况的安排。跟科举前几项考试选拔不同。

殿试并不实行淘汰,只是作为排名。这是从北宋开始推行的制度。所以,只要考生参加殿试,就可以获得进士身份。

当然,朱厚照和范进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一场意外。

结果确定了,其他考官是在文华殿开宴会,但是杨廷和没有。

杨廷和则是则是立马赶回东阁,赶在今天傍晚前填好黄榜,然后交由尚宝司用皇帝宝印钤于榜上,制敕房官随即开写传胪贴子,黄榜授给礼部尚书,传胪贴子授鸿胪寺卿筹备明日一大早的传胪大典。

同时礼部官员也会差人将进士服预先送到每个进士的手中,用于明日的传胪大典上,这些衣服都是事先定制且需要还回礼部的,因此若有不合身的衣服,士子需要自行和他人或来礼部更换,还不能自行裁改。

三月十八日辰时过,朝中文武百官,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律皆得出席这场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

范进在这段时间不慌不忙,和其他的焦躁渴望不同,他其实看得是非常淡然的,即使是杨廷和等人给他下绊子,他也没有什么关系。

大不了就是多等一会儿,范进虽然时间不多,但是杨廷和剩下的时间更少了,好在杨廷和并没有这样,可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当然这里并不是杨廷和快要死了的意思,是他快要退休了,而儿子也是依旧留在朝廷里面的,不过是想和袁宗皋,还有范进,其实是小嘉靖结个善缘,没以前那么杠了。

范进和一众学子踏着零碎的步伐也就来到了承天门外等候。

己时,文武百官全部入宫准备就绪后,在承天门外等候的学子们才开始入宫,他们的次序排列和殿试时是一样的,而传胪大典的所在地依然是皇极殿。

皇极殿广场前,文武百官按文武职分别站立于丹墀之内两侧,进士也分为两列站于其后。所有人站定,礼乐响起,内阁大学士手捧黄榜置于黄榜案上。等到皇帝到来后,升座,众人行五拜三叩礼,一众官员便入殿开始典礼的下一步。

在殿内,鸿胪寺官开始宣读制诰:“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随后,读卷官拆卷,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众人们心情瞬间开始紧张起来了,毕竟关乎着自己的前途命运的事情,这可开不得玩笑的。

然后,范进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由于进士们都在殿外,殿内的声音也不可能传那么远,因此,殿内会有鸿胪寺嗓门大的官员重复着范进的名字,而在大殿门口的丹樨上,还有鸿胪寺官员,听到殿内传出的声音后,继续重复这句话,而丹樨下的状元听见后,便会出班上前由鸿胪寺官员引导入殿就拜。

同样的,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鸿胪寺官引榜眼出班。唱第一甲第三名姓名,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一甲三人姓名,都会传唱三次。

之后还会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其他人的姓名则不会唱。

唱毕,三鼎甲于殿前以此谢皇恩,范进依旧是低调没有抬头,殿外诸进士再谢,礼乐再奏,而小嘉靖离去的时候看了范进一眼,也便回宫了。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伞盖鼓乐引导,出奉天门、午门,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长安左门外张挂。

写着三百多名进士姓名和名次的黄榜,会在宫墙上张贴三日,三天之后,会将黄榜送到内阁,由内阁转送到国子监,将众进士姓名刻碑,随后黄榜会被保管在国子监内,以供后人查阅。

至此,三年一度殿试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十九日还会有礼部赐宴,二十日新科进士会再次入宫,上表谢恩,并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和进士宝钞。二十一日则会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题名立碑。然后,就是等待授官了。

这个授予官职这个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毕竟科举这件大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授予的官职不要单单只看品级的大小来看。

中国官场的学问多着呢!不过范进范大官人现在成了状元自然也是不用急躁这些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