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小嘉靖的失望

第153章 小嘉靖的失望

任安峰反复沉思,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反复思量着自己的行为,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而且袁宗皋看见他就如同看见什么脏东西一样,这让他整个人就更加的疑惑了。

任安峰当然不知道范进在袁宗皋心中的技术含量,简直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神人啊!准确预告了兴王的死亡,还有小嘉靖做皇帝,这可不是什么假的啊!

所以现在的任安峰在袁宗皋眼中简直是一个灾厄,毕竟范进可是用那么严肃的语气给他说的啊!

任安峰表示自己很无辜,要知道自己来了朝廷可是没做什么坏事,难道袁宗皋说发现其他什么了?对此任安峰自然是感觉到非常的疑惑。

但是现在他疑惑也没有什么办法,事已至此,任安峰不得不另寻下家,毕竟袁宗皋直接就表示了请你离我远一点,这种事情任安峰也是没什么办法。

他也想着找一个靠山啊,现在计划直接就泡汤了,而且这些天还得罪了吏部的其他成员。

毕竟袁宗皋是皇上那一脉的人,大家大都是杨廷和一方的人,两方自然是有一定的冲突,而且大都觉得是袁宗皋运气好,靠着服侍兴王一家才上位的。

所以对于袁宗皋自然是看不太上的。毕竟上位的谁不是寒窗苦读几十年,然后再经历官场的一阵摸爬滚打,讨好上司,糊弄百姓。

好不容易到了这个地步,现在突然一个人空降下来,将他们虎视眈眈的位置给抢了!

这让他们如何想得通?

所以袁宗皋不受人待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任安峰自己也是难受啊。

因为他也不受待见,背主之徒在古代名声不好是肯定的,叛徒也能和他们一起,这也是让这群人看不起他。

更不要说有些人收宁王送礼的证据还在他哪里,这才不好发作罢了,不然肯定没有他好果子可以吃。

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宁王送礼的证据的威慑力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少。

因为毕竟是前朝的事情了,对于现在的影响其实小嘉靖也不可能深究什么。但是耐不住朝中总是会有“忠臣”,所以他们也是怕这个东西泄露。

但是再过一些的时间,证据也就可有可无了,这也是任安峰急着找一个后台的原因,结果现在这个后台竟然靠不住,或者说是直接不让他靠了。

这个让他怎么玩啊!

任安峰这边先是告一段落。

小范平又是跑到了宫里面去找小嘉靖。至于来的原因,肯定也就是商量国家大事了,毕竟他们也不是“小孩子”了!

范平进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这次小嘉靖直接就在这边,然后范平本来想直接跟小嘉靖说的,但是看到周围的奴婢太监,也是老老实实的跟小嘉靖行了一礼。

小嘉靖看到范平如此,先是叫他起来,然后就屏蔽了左右,准备看一下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现在的小嘉靖对于这些也是感觉到非常的烦人,作为一个皇帝,他感觉自己没有什么自由的空间,好像在哪里都有太监在跟着他,这种跟随并没有让他有多大的安全感。

小嘉靖看到下人们都退下了这才拉着小范平问到:“师傅想到什么好办法了吗?”

小范平则是找了一个地方随意的坐下,然后摇了摇头,说到:“老师说如果没有钱粮他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如果有钱粮到是有些办法~!”

小嘉靖听到钱粮不由得感觉到头疼,这几天早朝,朝中就是在争钱粮的问题,几波人闹的不可开交。

毕竟有一些利益都是分配好的,谁也不想让出去,而且死几个泥腿子,管他们什么事情,但是朝中也不妨有良心的官员,以及一些恐惧暴乱的官员,自然是不愿意这样。

朝中的矛盾逐渐激发,但是现在都是束手无策,最重要的还是没有钱粮,如果拿给这个地方,另一个地方的亏空怎么来补?

小嘉靖这边也只得呆呆的坐在地上了,因为对于他来说自己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了,天下好像全部都在他的手上,但是却是都是不在他的手上。

朝廷的钱粮放下去,经过层层剥削,百姓拿到的也没有多少,而他又不得不给,因为他得靠着这些底下的官员办事。

不然人家当官干嘛?古代自古就有升官发财之说,而现在不就是他们升官发财的时候吗?灾情对于其他普通人来说自然是一件祸事,但是对于当官的来说却是发财的好机会。

先不说朝廷下来的赈灾的粮食,地方官员本身就有钱,就可以低价的兼并这些灾民的钱,而且灾荒年间的人口价格有时候只值得一顿饭,这又多了廉价劳动力。

而且古代的赈灾粮食还不一定是朝廷发下来的。

古代赈灾,许多人首先就想到了“粥厂”。

诚然,在诸多影视剧中,粥厂几乎成了赈灾标配,一些影视剧里甚至还提到,清代的和珅赈灾时,特意给灾民的粥里加了把沙石,这直接让那些还能吃得起饭的殷实人家不屑于贪污这样的粥,从而保证了这些粥能够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灾民手中。

影视剧里的赈灾故事固然十分精彩,但事实上,古代的粥厂可不是想开就能开的。就拿和珅所处的清代来说,粥厂大多由官府主办,而粮食来源则以官仓为主、民仓为辅。

清代的官仓分为常平仓和义仓,其中府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两者虽都是官方的仓库,但常平仓的粮食主要是官方出钱购买的,而义仓的粮食多为官府征收。

由于常平仓和义仓大多集中在城市,赈灾覆盖范围有限。民间百姓们就自发设立了社仓,以便拯救更多的灾民。

社仓的加入,极大的改善了偏远乡村里灾民们的处境,这让清代的刘大櫆忍不住在《知上犹县方君传》中由衷地感慨道:“建社仓以备荒年。”

发放粮食的同时,朝廷也不忘筹钱救灾。比如乾隆二十二年,河南爆发灾荒。清王朝就先后六次调拨了三百万两白银救灾。

与朝廷拨款救灾同步进行的还有民间捐款。灾荒爆发地区的富户士绅们不仅慷慨解囊帮助乡亲,毕竟能赚的更多,还能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土豪们虽然能捐钱捐物,可大灾时常伴随着大疫,这时,明清年间朝廷的太医院就派上用场了。据《明崇祯实录》记载,“京城内外疫病盛行,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

这就是说,原本为达官贵人们服务的太医院,在瘟疫爆发时瞬间成为了百姓们的守护神。太医们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配制出治疗瘟疫所需的药品,再免费发放给百姓们。若是遇到紧急情况,太医们还会出城替百姓们看病。

不过这种情况瘟疫就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而朝廷发下来的东西,自然也是惨一些土,喂给这些泥腿子,他们可能不吃?

所以灾荒对于官员们来说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他们需要朝廷的支援,而且灾荒年间带来的好事情是朝廷大都会免税,这样也让他们的政绩得到了保证。

毕竟总有些刁民家里实在交不出来,拿他也没什么办法,而灾情地区免税也会让他们这些人得到更好的理由。

也就是他不用担心今年的政绩了,而且百姓们还会觉得他是个大好官,没有收他们的税,自己不就成了青天大老爷了吗?

而且他们甚至偷偷的少收一些税,都会得到百姓们的感激涕零,这群泥腿子懂什么?只要把那些大户串通了,让大户们领着交,他们有不交的?

然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大家何乐而不为呢?毕竟都是刮的穷鬼的钱,而且穷鬼还感激你呢!

小嘉靖最开始还没有上位的时候自然也是对皇位有一种幻想,觉得皇帝无所不能,但是直到现在他当上了这个帝王,他才知道并不是这样的。

他现在被规定得很惨,不能做一些皇帝以外的事情,尤其是贪玩这些,陆冰现在还被这群朝臣钉在耻辱柱上。

这个皇帝没有他想的那么的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政务,还有一些听到想吐的经筵。

这对小嘉靖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负担,但是他身边的人,袁宗皋,还是以前府里面的其他人,他的母后,他的儒学讲师们都感觉到非常的荣耀。

也就范进不一样,会知道他在宫里面的辛酸,所以对于小嘉靖来说,范进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物。

皇帝其实能做的事情很少,他只能说一个大体的方向,他不能确定朝廷的那些人到底下去做没做,到底是怎么做的,而现在由于刚接管皇位,锦衣卫现在也不能说是他的人。

更多的算得上是张太后那边的人,而张太后自然还是想要把持后宫,而对他的母亲不太尊重。

对于这些东西,小嘉靖都深深的记在心里,或许现在他动不了张太后,不能对张太后怎么样,但是欺负他的母亲,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嘉靖听到范平说的,不由得有些沮丧,虽然他心中早就知道范进应该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但是现在听说了范进也没有办法,也不由得有些沮丧。

但是还是好奇的问了小范平:“如果有钱粮的话师傅让怎么做?”

小范平简短的回了八个字:“以工代赈!移民就食!”

“以工代赈?”

小嘉靖的心中慢慢的回荡着这句话,以工代赈早在古代都被玩过了。

普通的救灾手段不管是发钱、发粮还是发药材,都需要朝廷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

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赈灾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难以长期为灾民提供救济。

可灾荒并不会因为朝廷赈灾成本太大就停息。为了更好的帮助百姓,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便独辟蹊径,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救灾妙招。

据史料记载,皇佑二年,吴中、两浙路发生大饥荒,杭州的灾情尤为严重。谁料此时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却日日泛舟湖上游玩,还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

这如果叫今天的人看来绝对会被喷得连家都找不到。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召集各佛寺住持说道:“现在是饥岁荒年,人力成本不高,各位不妨借此机会兴建寺庙,必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服务。”

各佛寺住持听后,马上招募工匠大兴土木。范仲淹也派人募集了许多工人来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这让当时每天参加翻修建筑的百姓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人。

范仲淹的事迹传到朝堂后,一些朝臣忍不住弹劾范仲淹不顾荒年财政困难,百姓生活无着,竟公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还让住持们翻修寺庙,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但范仲淹却说:“我让百姓宴游湖上,是想让尚有余财的富人消费,从而让穷苦人家赚些生活费,而我鼓励寺院、官府大兴土木,也是想让贫苦无依的百姓可以借着官府与寺庙提供的工作机会活下去,不必背井离乡,饿死街头。”

果不其然,在范仲淹的一番神操作下,大量的工匠、民夫,还有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们拥有了宝贵的赚钱机会,得以因此度过荒年。而这场席卷吴中、两浙路的大饥荒中,也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波及,避免了流亡他乡之苦。

充满智慧的赈灾方式,让范仲淹不但赢得了杭州百姓们的尊敬,也赢得了寺庙住持们的交口称赞。据《西湖志》记载,灵隐寺曾珍藏范仲淹使用过的卧榻,以此怀念范仲淹修缮寺庙之功。

当然这个事情小嘉靖也是听说过,也就明白了以工代赈的意思了。不过这也是需要钱粮才可以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