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错,商鞅确实是个非凡的人物。”

当时的大秦是七大战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又四面楚歌,必须迅速增强国力。因此需要强大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而儒家的思想与法家存在冲突,这种时候,必须要排除妨碍改革的不良思想,所以商鞅才禁止阅读《诗》《书》。

这些其实只是周朝时期的行政制度和礼乐规定,相当于古老的治理文献,已不适应战国的需求。因此,这类书籍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造成危害。

另外还有‘重农抑商’这一点,父亲大人认为商人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逐利,图谋利益,他们唯利是图,尤其看重物质利益。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甚至可以违背道德和法律。”

“确实如此。”赵辰点头表示赞同。

果然不愧是千古一帝,洞察力非同寻常。

“我大秦变法之所以成功,在于隐秘性。大秦在变法期间严格封锁了对外的消息,完全切断与其他六国的联系,秘密进行变革。否则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等待我们成功吗?他们恐怕会不惜一切手段加以破坏。

韩国因攻打齐国,引起了魏国的警惕,导致变法未能彻底完成。

因此,商鞅为了防止消息泄露,禁止秦人经商,并且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在指定地点与秦国官员交易,国家统一处理与各国商人的贸易,再将货物通过官方渠道出售给国内百姓,避免商人之间互通信息。

变法成功后的大秦定都咸阳,迅速吸引了大量六国商贾,咸阳也成为与齐国临淄、魏国安邑等并驾齐驱的商贸中心。

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选择秦国,也表明秦国并非轻视商人,而是对商人加以严格管控,以防泄露国家机密。

儒家并没有看穿这背后的深意,只看到表面现象。

商鞅的变法具有极高的策略性,每一步都精心考量,稍有失误便可能全盘皆输。”

“不错,商鞅确实是个非凡的人物。”

“法家还有一个与儒家、墨家、道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双赢。

儒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只要君王的行为正确,人民自然获利。

这是一种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观点,因而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墨家以平民利益为出发点,他们提出的理论都着重于如何提升普通百姓的福祉。然而,这同时也极大侵害了贵族和君主的利益。要知道,君主和贵族是社会的核心权力拥有者,他们掌控着国家的大局。不考虑他们的利益,怎么可能赢得他们的支持?

道家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提倡人们减少欲望,认为这样一来社会便会更加安定和谐。每个人都按照自已的意愿行事,不去强求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矛盾。但现实是,强者总是会支配弱者,利益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仅仅依靠减少欲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法家追求的是“双赢”。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绝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法律完全倾斜于保护底层民众的利益,而忽视了老板们的权益,这些老板看不到利益,又何必花费心思去经营?不如各自做点小本生意。如此一来,商业停滞不前,老百姓的产品卖不出去,想买的买不到,商人也不再需要工人。最终,很多人失去工作,整个国家缺乏活力,这样的国家离衰亡也不远了。

因此,任何制度都必须考虑多方的利益,而不是仅仅照顾某一方。如何才能实现“双赢”呢?

君主的利益是什么?简而言之,希望国家强盛,不受外来侵扰,大臣和百姓安居乐业。

贵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希望君主公平合理地对待他们,让他们能够从人民的劳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百姓的利益是什么?就是吃饱穿暖,不再受战争影响四处逃亡,有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如何让君主、大臣和百姓达成共识?答案是建立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制度”。

因此,法家的治国原则是:“顺时而变,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顺时而变,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嬴政轻声重复了一句。

“辰儿,孤怎么从没听过这句话?法家有这种原则吗?是不是编的?”

“额……” 没有吗?应该有吧!

算了,想了这么多。就算是编的,今天以后也就成了真理。

“老爹,不要在这些细节上纠结了。法家确实有这种原则,只是你可能没注意到。”

嬴政瞪了赵辰一眼,心想你这不是糊弄我吗?

“那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很简单啊,意思是说法律不能一成不变。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矛盾,需要找到最适合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法。治理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而不是机械地效仿他国。”

“过去的老法律,如果是无效的或有害的,就要果断废除,不能完全沿袭祖先的治国方法。这一点被一些诡辩的儒生误解为法律经常变化,一旦不再符合某些权贵的利益,他们就会又变。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误解。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当旧法引起民众不满时,才需要立即调整,而不是为了迎合权贵的利益而变化。相反,法律的改变正是为了保护普通百姓的利益。权贵之所以反对改变,是因为每次变动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就像如今的大秦,法律应当持续改革,因为大秦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强大,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许多现行法律已不再适合当今的大秦,或已经跟不上大秦的步伐。”

“嗯?是这样啊!”

嬴政忽然说道。

“老爹,你这话什么意思?”

“你这么一提醒,孤突然明白了。这几个月大秦的变化确实很大,我一直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楚。现在你一说,我就清楚了,原来是法律滞后了,或者说,很多法律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大秦了。

比如商税方面,现在的商税使得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如果他们逃税,按照以前的处罚标准就显得太轻了。毕竟商人的地位已经不一样了,相关的法律也应相应调整。

再比如农业,现在的土地政策摊丁入亩加上农具改革,老百姓开荒种田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没有对应的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权益,这是不行的。

之前我也没想到这一点,现在经你一提,我就明白了。法律上的缺失确实需要改变。”

“老爹,你能明白真是太好了!

这就是法家的思想。说实话,我对法家的先贤非常敬佩。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全局的利益,一切都是为了大局。

古人说:‘大仁不仁’‘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儒家看问题恰恰常常是局部的、片面的,从未考虑过大局。

比如当年的宋襄公,自称仁君,与楚军作战时,宋军本来可以在楚军渡河、毫无防备时击溃他们。但宋襄公坚持要按‘君子’的方式行事,等楚军上岸排好阵型再开战。

对敌人的仁慈最终变成了对自已的残酷,结果宋国战败,他自已也受重伤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大仁不仁’。

因此,宋襄公成为了一个笑柄。

然而,即使如此,之后还是有很多诸侯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呢?

还不是被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儒家往往迂腐,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被一个无形的‘仁’所束缚,没有正确认识‘仁’的本质。‘仁’不只是善待某些特殊情况,而是一种大局观,关注后果。

在这方面,法家的思路非常好,他们强调以大局为重,更看重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辰儿,你说得不错,的确是这样。妇人之仁不可取。非常好,你也该让你大哥好好学习一下。”

“辰儿,孤接下来打算设立一个提刑司,专门负责立法和执法,这件事由你负责怎么样?”

赵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感觉把我给套进去了?

绝对不行,我对这些没兴趣。

“老爹,我可不想干这个!大秦人才众多,法家门人更是不少,让他们来制定法律好了。最多等他们制定完成,我可以帮着查漏补缺。至于执法的事情,这么多人才可以任用,为何一定要是我?

我可是推荐过不少人才,比如李斯、韩非都很合适啊!”

“李斯确实不错,但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不愿来大秦,孤也不想勉强他。

这个暂且不说,孤所说的执法者需要能做到公正无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不能徇私枉法。一旦犯罪,都必须依法处置。

这样的任务自然需要一位高位的人来坐镇,孤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可以,我才三岁啊!你这根本就是在逼 ** 儿童,父亲你也不是只有我一个儿子,选别人不行吗?”

嬴政:“不能总用三岁作为借口,寡人已经听够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