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续

第1章续 情寄春天 青豆

寻访滕王阁

已丑年荷月,一个草长莺飞的大暑天,我与友人随旅游团披一肩流火的骄阳,踏着发烫的宽阔大马路,沿着水气蒸腾的赣江边,去寻访誉满华夏的天下名楼——滕王阁。象拜谒一位仰慕已久的伟人;象寻找一个儿时美丽的梦幻和憧憬。

头顶灼灼的烈日,脚踏滚烫的热土,手里攥着一张粘满汗渍渍手印的南昌市导游图。这张地图,是我和友人旅游到南昌刚一下火车在站台上购买的。我们集体在白云饭店住宿,放下了行李后,喝了少许冷饮,便冒着酷暑,沿导游图的标记,一路匆匆寻访而来。尽管我和友人大汗淋漓,喉咙干渴得快要冒烟了,但谁也没有要停留在路旁的凉棚里坐下来乘凉休息的意思。只是一人掂了一瓶纯净水,咕嘟了几口,湿润了一下嗓门又继续赶路了。仿佛前边有一种亲切的呼喊声在不停地召唤着我们。

漫行曲径,趋步沙岸,不意间一举首,在赣江岸边连云的琼楼簇中,出现了一座鹤立鸡群、显显赫赫、金碧辉煌的建筑物,高耸凌空的飞阁,翔举庄严的重檐翅角,珠光灿烂的朱帘秀阁,精雕细刻的画栋雕甍,真是玲珑剔透,光彩夺目,格外耀眼……。这就是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醉心与倾倒的滕王阁了。

步入游园,登临斯楼,清风徐来,让人感到无比适舒惬意。俯视而望,茫茫赣江,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碧蓝,且是那样宁静,那样淡泊,那样明澈,澄净的水面轻轻地托浮着楼阁的倒影。时而有舟楫来来往往,马达声鸣鸣而叫,舟楫前行扬波,水声依稀可闻。

登临楼阁绝顶,凭栏极目远眺,近处,虽觅不见孤鹜的影子,但是,赣水、长天、落霞等宜人景色却千真万确历历在目。远处,那南埔的云,那西山的岚,赣江与长江的船,以及鄱阳湖上那点点小舟,尽收眼底……。

面对此佳景,不由人雅兴大发,待我正想吟咏作赋,畅抒情怀,友人却已先声夺人: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天地……落霞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不料友人背诵的一段《滕王阁序》却将我心中即兴而起的几句诗歌冲淡得烟消云散,踪影全无。我只能对友人感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提赋在上头。”

站在滕王阁楼顶,俯视足下岁月一般匆匆奔流的江水,回首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文豪王勃的故事,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滕王阁与武昌的黄鹤楼、衡阳的岳阳楼遥相对应,并称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只所以誉满京华,实在是因王郎的一篇《滕王阁序》美文而大放异彩,名扬天下。人因阁为文,阁因文扬名。一篇华章使得滕王阁和初建滕王阁的滕王李元婴都出尽风头,享尽历史铅华。试想如果没有这篇《滕王阁序》,滕王阁怎能誉满天下?而滕王阁就是中国古代仕子们登高远望,寄情于景,惜物抒怀的楼台亭阁文化的一个缩影。

追根溯源,滕王阁原是初唐时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官居洪州都督时初建于赣江门城上。危楼高耸,下临赣江,游客如云,俯瞰城府,远纳山川。后经改建,其势更为峻伟盛况空前,始称江南第一楼。说到王勃《滕王阁序》一文的来历,却另有一段可与名楼相互益美的动人故事。

传说当年滕王阁改建获得极大成功,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雅兴大发,意欲为阁楼作序,以壮其景。序文谁来作呢?这可是流芳百世的美差。千思万虑,他有薏让自家女婿孟学士成此名利之举,特让孟学士及早动手,构思拟就序文。为了不失斯文大雅,阎都督当年三秋九月择一风和日丽之日,在滕王阁操办了一次盛大宴会,遍清州郡名流雅士参加宴会。早在七岁儿时就以写出“鹅 鹅 饿,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而名扬天下的青年诗人王勃,因去海南探父而路过洪州(今南昌市)也应邀出席酒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阎都督提起为滕王阁作序一事,并假意谦恭,请各位名士执笔作赋。就在大家纷纷推辞之时,不料年轻气盛的王勃腹有诗书气自华,才高八斗,当仁不让,欣然命笔为赋,气得阎某拂袖而去。王郎登名楼,立高阁,揽楼台壮观,江山形胜,尽收眼底,一时触景生情,意气风发,胸有诗画,妙语天成,只见他口中吟哦有声,手中笔走龙蛇,顷刻之间,一篇佳作便跃然纸上。到会的众位文人墨客纷纷争相传阅,诵读之余无不感到惊讶,拍手叫绝。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蘅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一篇《滕王阁序》虽不足千字,,但却内容丰富,境界开阔,落笔不俗。铺排、描募、叙事、用典、抒情、浑然一体,,从楼台壮丽起笔,将山川旷远、天空云霞、江水静碧、市井繁华、帆船舟楫全都拉入文思,又对渔歌、雁声作了精炼的描述,只廖廖数笔,便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气势壮观无比,意境高深无限的江城秋色绚丽画卷。接着又笔锋一转,感念“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随之,“兴尽悲来”,联想到人生与仕途之失薏与无奈,发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长长一声感慨。最后又作歌言志,呼出“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喊声。整篇文赋,文采斐然,字词洗炼,情景交融,引人入胜。通篇采用对比手法,词句自然流畅,绝少刀削斧凿之痕,且佳词丽句层出不穷。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更是被人们视为空前绝后的佳句。就连那位心怀叵测的阎都督也不得不叹服说:“此真乃天才,当垂不朽矣。”乘着余兴,王勃又吟成七言律诗一首,诗中亦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北雨。”“阁中帘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值得推崇的妙句。

一篇《滕王阁序》,流芳千古,成为中国楼台亭阁赋记一类文章的压卷之作,也成为王勃一生文章中的绝唱,这恐怕是王郎当时所未曾料到的吧!

“王勃诗序千秋在,江南名阁万古春。”滕王阁名楼得名人佳作,流芳百世,一时倾倒多少文人墨客。盛唐时期,重修滕王阁,官位显赫,人称文起八代之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贯反对骈体文章,却对王郎的《滕王阁序》推崇备至。他作《新修滕王阁记》,却自甘列名王郎之后,还深感荣耀不已。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初年修建,距今一千三百余年间,滕王阁修建达二十九次之多,屡建屡毁。究其因,多是遭受战乱兵火之灾。楼阁历经的最后一次劫难,乃是一九二六年,北洋军阀混战,楼阁毁之一尽。如今这座雄伟壮观的滕王阁是在改革盛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人民政府拨款,古建专家们据原来的样式重新设计修建的新楼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把火可以烧掉一座楼阁,但却毁不掉它的历史和知名度,更毁不掉一篇光辉灿烂的诗文,这大概就是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吧!

夕阳西下,微风带给人一阵舒心的凉爽。此时,我和友人披着橙红橙红的夕辉,站在楼阁极顶,看到的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对面的西山逶迤的群峰在渐渐的抖落了一抹抹如血的夕阳,明明净净的天空飘浮起一朵朵火烧的云霞,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赣江碧透的水面上,舟楫依旧来来往往。虽然找不到被王郎昔日称为孤骛的水鸟,但是我还是看到了“落霞”“秋水”“长天”的醉人美景。面对如此美不胜收的泼墨图画,难免让人思绪万千,遐想斯文,坠入幻觉。我仿佛看见了真真切切的王勃的儒雅身姿,只见他头戴儒巾,身着青衫,神态俊逸潇洒,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口中朗声吟颂着他的《滕王阁序》。。。。。。。。“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只看见他双眼迸射出泪花,只听见他声调悲凉,充满着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哀怨与无奈的叹息……

是啊,谁也不能否认,王勃虽然才华横溢,生逢大唐王朝开国盛世,但却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导致了他的终生悲剧,使他在二十八岁的风华正茂之时,英年早逝,可惜可叹。

俱往矣,这毕竟是发生在一千三百年前封建社会的事了。我们相信,王勃的悲剧,在今天绝不会重演了。

寻访滕王阁,没有人不读《滕王阁序》,感叹王勃超人的绝世才华。可以瞑目了,可以放心了,王郎,你九泉有知,请安息吧。在这改革盛世,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你的千年心愿,足可以成现实。不仅仅是南昌,就连整个中华大地,也一定如你所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一定会出现一个经济繁荣,人物风流,国强民富,人才辈出的崭新时代。

蓬莱阁散记

“海市蜃楼”“八仙过海”的神秘传说,诱惑我随团旅游登上了中国四大名楼之首的蓬莱阁。

2005年荷月的蓬莱阁,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充满这人间仙境。导游小姐举着小旗,拿着传话筒,领着我们参观蓬莱阁、古船馆、田横山、水城、振扬门、太平楼、古市,然后登上游艇出海,参观了“仙阁凌空”、“狮洞烟云”、“万里澄波”、“渔梁歌钓”、“千斛碎玉”、“日出扶桑”等景点,虽然有些累,可大家游兴不减。

游人最拥挤的地方,莫过于门前立着“天下第一楼”的石刻,楼上陈列着正在“渡海而去”的八仙塑像的蓬莱阁。阁内摆设典雅、整洁,壁上挂着董必武、叶剑英的大幅题词。我问导游小姐:“明明是八仙,我怎么听人说渡海到了扶桑只有七仙呢?”她宛尔一笑,说:“是这样,可能是日本人重男轻女,没有给何仙姑签入境证。”我一听笑得泪花喷涌。“海上仙山。恐怕也是人们的想象吧?”我又问。她却用手指向空蒙的海面,隐约看得见远处海涛中的那些大小不等的山峰,说:“瞧,就在那儿。。”我说:“那是内长山岛呀!”她点点头说:“对,是长山岛。所谓仙境,不就是人们想象中美好的地方吗?你去长山岛看看,是不是海上人家的仙境仙山?五业兴旺,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是山东省首富。”我又问:“怎么不见海市蜃楼呢?”她笑了笑说:“看海市应在春夏之交时节,数年才会出现一次。”她看我很失望,便又用手一指,说:“去那里看录像,一样。”

我兴致昂然地进入放映室,在前排坐下,只见屏幕上一望无际的海面,一道道灰白色光带飘过,隐隐约约,浮现出耸起的山峦和岛屿,黑苍苍、浓郁郁迁移变幻。光照增强,远山有如屏障,近处清晰地呈现出楼群连片,烟筒林立,一片现代化工业都市的繁荣景象,瞬间又全都隐去,只剩一座蘑菇云状的巍峨峰巅。突然又转换成亭台楼阁,繁花似锦,林木掩映,车行弯弯曲曲的山道,远处海面上出现了虎虎有威的军舰,一刹那,白色火焰跳跃升腾,渐为金黄,再为桔红,一片壮烈辉煌过后,海面复归平静,海市出现时隐去的长山列岛重新还原。当即我耳畔回响起苏东坡观“海市蜃楼”诗句:“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回归途中,我的心完全释然了,原来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八仙过海”不过皆为幻影而已罢了。

谒 苏 文 忠 公 祠

(一)

凤翔,古称雍州,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先秦建都的发祥地。凤翔文物古迹闻名遐迩,有震惊神州大地的‘‘秦公一号大墓’’;有人们乐于称道的凤翔‘‘三绝’’ ‘‘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还有许多诸如苏公祠`秦穆公墓等名人遗址。提起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味,而对于文化人来说,凤翔颇有韵味,实乃令人神往。这主要还是因为苏轼。苏轼这个名字的确为这个正在崛起的关中西部明星城市-凤翔带来了丰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色彩。

丁亥年菏月,余因退休迁徙凤翔。余暇有幸拜谒了久违的‘‘苏文忠公祠’’。翌日午后,澄红澄红的秋阳,将修葺一新的古香古色的西府明珠-----东湖涂染得璀璨夺目。傍晚时分,如织的游人依依不舍的归去了,唯独余,披一身夕晖,迎着藕荷飘香的熏风,踏着碎石铺成的幽境,踽踽地走向被你的名字-苏轼震撼了的那一段历史;走向了湖北岸边的那几经岁月苍桑的苏文忠公祠。

驻足祠前,湖岸边那株你---苏轼当年亲手栽植`如今已粗壮高大的古柳巍然挺拔耸立,恰似你-----苏轼伟岸`豁达`豪放的身姿。祠旁的‘‘喜雨亭’’`‘‘凌虚台’’肃穆静立,似在默默叙说着你-----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浚湖、修池`、建亭`、植柳的历史。瞻仰祠楼,横匾‘‘苏文忠公祠’’五个馏金大字熠熠生辉。祠楼两侧悬挂清代凤翔知府白维清亲笔撰写的楹联;‘‘道学寓风流当年帝许其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游同石隐次日人怀旧德百年笠履寄东湖’’。缓步入正门,迎面正中影壁镌刻楷书苏公[[ 思治论]] 全文。绕壁东、西回廊陈列八幅彩绘壁画,绘形绘色,栩栩如生,再现了苏公任凤翔府签判期间‘‘太白祁雨、平返冤狱、改善塘运、整修府衙、西岐游猎、创修东湖、醉酒赋诗、邀朋谈禅’’的生动情景。沿回廊步入二门,门楣上书清代凤翔 知府郭坚赞誉苏公的 楹联,横批‘‘心迹应清’’,上联‘‘铁肩担道义’’,下联‘‘辣手著文章’’。庭园青竹环绕,东西两阁玲珑剔透,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东阁门楣上书‘‘鸣琴精舍’’;西阁门楣上书‘‘仝唤山房’’。两阁内分别陈设历代文人、当代伟人游览东湖撰写的怀念苏公的诗词以及珍藏的苏公‘‘梅、兰、竹、菊’’墨宝。并存有部分苏公脍炙人口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文。移步出两阁,缓步入正殿,殿宇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极为恢宏壮观。殿门上书清代凤翔知府严长明撰写的楹联;上联‘‘高远望层浪缅此境无边风月为鉴鬓眉’’;下联‘‘佐君有余闲想当时几处亭台曾邀笠履’’,横匾‘‘气高天下’’。殿内迎面正中威座汉白玉雕苏公宝像。仰视宝像,令人肃然起敬。殿内四壁陈列着苏公任凤翔签判期间赫赫行踪及部分诗文绘画,观后令人回味无穷,留连往返。

据史载,苏公祠创见于明代,迄今已三百余年,历经康熙、道光、光绪、民国等年代相继修葺,逐臻宏构,成为今天的辉煌壮貌。‘‘苏文忠公祠’’是前人为苏公留下的纪念遗迹, 旨在缅怀先贤功绩,仰慕先哲雄风。据说它是可以与潮洲的‘‘韩文忠公祠’’、柳洲的‘‘柳文忠公祠’’、成都的‘‘杜甫草堂’’相媲胜的。苏轼做凤翔府签书判官爵三年时间,能受到如此崇敬,余想,对于这个当官的文人也是一种难得的宠戴了。

其实苏文忠公祠的真正特色,余以为并不在于这古建筑的雄伟奇丽以及景色的清雅,而在于那些陈列记载苏公在凤翔初涉政坛的勤政爱民、兴利除弊的功德史迹以及大量的雄浑、豪放的诗词文赋、书画瑰宝的碑记上。这些碑刻,分布在祠堂和祠旁的‘‘东湖碑林’’内,占满了所有装饰的回廊空间,加上一些精彩的题词、深情的诗章和各门、厅、阁上的楹联,几乎构成了一部公议苏轼功德政绩的石刻评传。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到凤翔 府任通判,凤翔乃苏轼进士及第、扬鞭仕途、韶 华崭放的第一站,赴任后正值元昊叛乱之后,民贫役重,他做了一系列诸如开仓放粮、重修衙规、赦放囚徒、浚修东湖、祁雨重农等善举,深受老百姓欢迎。他在[凤翔到任谢执政启]一文中云;‘‘优自到任以来,日夜励精,虽无过人,庶几寡过、、、、、、所任签署一局,并兼掌五曹文书,内有衙司,最为要事。编木伐竹,东下河渭,飞刍挽粟,西赴边陲、、、、、、余如往属县减决囚禁的临时任务,经常春夏祁雨救旱也属职内之事’’。[[东坡诗卷]]二十六]。据史载,苏轼在凤翔为官三载,为民开仓放粮,类计粟米383斗、银70459千、放免平释囚徒225人、借贷陈谷12万石。见[[苏轼上卷]]三十四、[[凤翔醮土火星清祠]]、[[蟠溪祁于雨文]]、[[凤翔太白山祁雨文]]等。总之陈列的苏公不少诗文壁刻,处处渗透着他勤勉于政和兴利于民的民本思想。

苏轼初涉仕途,血气方刚,他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报国理想,必然锋芒毕露。他在[[和子由苦寒见寄诗]]中写道‘‘庙谟虽不战,虏竟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虏去,与虏试周旋’’。诗中表现的这种爱国愿望实为可贵。但当时朝庭**,他的政治报复并未实现,因而深感‘‘未成报国惭书剑’’。见[[九月二十日系雪怀子由弟]]‘‘志大古来无适用’’。见[[可子由木山引水]]。这些苦闷之情更促使苏轼在政治上要求改革。嘉佑八年他在凤翔所写的[[思治论]]一文,针对仁宗的‘‘因循守旧、反复无常’’的政治,深刻剖析了北宋‘‘积贫积弱,吏治**’’的根源,而且从庆

历新政的失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强调了改革的意义。尤其从改革方法上,提出了 ‘坚决反对见识不明,策略不熟的轻举妄动’’,主张‘‘规模先定-发之以勇,守之以专, 之以强,苟知 此 三者,非独为吾国而已,虽北取契丹可也。’’字里行间 洋溢着苏轼‘‘奋厉有当世志’’的宏大报复。‘‘喜雨亭’’乃是苏轼在凤翔任职三载留下的千古胜迹,而壁刻的[[喜雨亭记]]则是苏轼民本思想光彩熠熠之魂。嘉佑七年春,苏轼初到凤翔任职,正逢关中大旱,作为县府签书判官的苏公,首当其冲代替太守四就处祁雨,‘‘以上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河流之间。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可怕景象旧哦在眼前。他不由日夜焦虑;‘‘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正在这时,天降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情。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轼的亭子也正好建成,遂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写下了千古流哦芳的著名散文[[喜雨亭记]]。除了上述壁刻苏轼的名篇[[思治论]]、[[喜雨亭]]外,还有为人称道的[[凌虚台记]]、[[凤翔绎记]]以及‘‘凤翔八观’’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赋。这些都是苏 轼留给凤翔和世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读来亲切委婉,韵味无穷,且催人奋进。

走出‘‘苏文忠公祠’’,使我产生了深深地感慨,是啊、苏轼任凤翔判官只不过短短地三年时间,然而他的报国、勤政、民本之魂,历经世代风雨苍桑,依然昭示和启迪着历代凤翔的为官者。苏轼;你是魅力凤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支柱;你是历代从政者的典范和楷模。在岁月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凤翔从政者,踏着你的足迹,带领人民励精图治,改天换地,把一个‘‘当年岐山下,风物忧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是泔’’[苏轼诗]的荒凉贫瘠县逐步改造成为今天的沃土肥美、物埠民康的富庶县。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凤翔的从政者,缅怀苏公之功绩,仰慕先哲之雄风,整修东湖,以兴水利,修葺新祠以励官方,使昔日先贤创修的东湖风光更加璀璨夺目,光耀千秋。如今,关中西部的这颗西府明珠-----凤翔,经济腾飞,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并一跃跨入全国卫生县城先进行列、全国绿色小康县--,工农业生产个突飞猛进、,县域经济日新月异。凤翔‘‘三绝’’闻名于世,文化遗产泥塑、木板年画、西凤美酒飘洋过海、畅销国内外----如此荣誉获得,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更得益于先哲苏轼之魂昭示后人的结果。

当然,余以为苏轼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仍然有着许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苏轼作为文官,在个人仕途多次受挫的情况下,仍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为地方除弊兴利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留下了许多政绩和不朽的脍炙人口的诗画、文赋,这些比起那些‘‘当官不为民作主’’或对上俸迎,对下欺诈,只知贪图私利,中饱私囊的坏官来,苏轼算是清廉的好官了。因此,他受到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是理所当然的。另外,苏轼作为文人,他是正直和真诚的,他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十分关心和同情,比起那些只知歌功颂德,看统治阶级眼色行事的无形文人来,他又是有良心的。人民群众永远铭记他、怀念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凤翔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永远是一座历史丰碑,苏轼,永远是他的骄傲。这些年,由于改革开放,凤翔更有了大发展,凤翔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赫然崛起,产生了那么大的吸引力,除了凤翔人民的智慧创造外,在某种意义上,余以为还得益于苏轼这个文官的昭示,难道人们不都是这样认识和理解的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余依恋不舍的离开了东湖,回眸远眺,一皓爿月正被苏祠的飞檐挑起,婀娜多姿的东湖则将满湖粼粼银波荡向远天-

白帝城沉吟

乙未年七月十二日临晨,我随旅游团乘游轮逆水穿越久负盛名的曾被誉为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画廊”、“人间仙境”的长江三峡。在领略了鬼斧神工的神龙溪、一线天、神女峰、鬼城旖旎风光之后,由于等待拜谒白帝城心切,我不断的催促机手师傅加快速度,并急切询问导游小姐:到达白帝城还有多远?正午时分,艳阳高照。导游小姐告诉我:您渴望的白帝城就在前方。我探身从游轮窗户极目远眺,笼罩在雾蔼之中的白帝山刹那间凸现在我的眼帘。不一会儿,游轮在刀削似的青山夹岸旁抛锚了。我和友人从甲板上走下,匆匆踏上了奉节的热土,走在青石铺成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的世界。呆滞的面孔,喧嚣的人群,燃烧的垃圾,汇弃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地茫然无序。依斗门两侧的老城墙**了出来,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衰老的黄桷树在炎阳下低垂着枝叶,孤独地立在废墟中。我心中的感觉如同西斜的夕阳,变得愈加地凝重、灰暗。仿佛时间停滞了,倒退了,我依稀看到了红砖绿瓦、雕梁飞甍,看到了满面春风、挥手作别的李太白,满天的云霞是那么灿烂——神奇的白帝城啊,仍然是那么地扑朔迷离,让人向往揭开它的面纱,走进它记忆的深处。

据史料记载: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的奉节县东,扼巴蜀之咽喉,雄距瞿塘峡口北岸,三面环水,地势险要。两千多年前是古代巴国的奠基之地。秦、汉时置鱼腹县。两汉末年,公孙述据蜀为王,由成都迁来鱼腹,筑城以自固。传说筑城的水井里有白气腾空,公孙述认为是白龙飞升的征兆,遂自立为白帝,名其城曰“白帝城”。三国时,蜀汉刘备伐吴失败,退守于此,郁闷病笃,在这里把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临江耸峙,背依青山,规模宏大,风光雄伟壮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流连的圣地。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游、范成大等都在白帝城留有足迹和诗篇。尤其是杜甫,就在附近建草堂,写诗四百三十多首。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

明嘉靖年间,将城内原供奉公孙述的白帝庙祀刘备和诸葛亮,建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和滟预亭,殿祠两旁立东西碑林,陈列隋唐以来碑刻七十四通,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站在白帝城,俯视脚下**的涛涛江水,我的思绪万千;我想说,当年自称白帝的公孙述,你大错而特错了。你想过没有,一十二载的黄梁梦,谁辨白衣与龙袍?汉光武领兵伐蜀的刀光剑影和交鸣声是否惊醒了你的皇帝梦?

公孙述到底是战败而亡,还是乘白龙升天而去,这都已不再重要了。江水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想:就地理位置而言,眼前的白帝城不只是躲避灾难的堡垒,它更是雄伟瑰丽三峡的咽喉。杜甫曾吟诗曰:“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当白帝城迷幻的外衣渐渐消散之后,它便更多地打上了另一种印记:刀光与剑影,兵燹与战火。所以,在今人的记忆中,脚下的白帝城似乎更多的与一种苍凉与悲壮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踏进“托孤殿”,我的心情很沉重,关于白帝城的最伤感的传说当然是刘备托孤了。带着极强的个人恩怨的刘备冒然伐吴,结果经彝陵一役,狼狈败退。大火烧去了他的兵马,也烧去了他的万丈豪情。他自觉无颜再回成都,于是就萌生了永驻奉节的念头。我在现存的光绪年间《奉节县志》里看到这样的记载:“先生征吴为陆逊所败。还白帝,改鱼腹为永安县,宫名永安宫。居之,明年崩。”应该说这段史实还是很客观的,但一经《三国演义》的渲染,白帝城便侵染了更多的悲剧与传奇色彩,因此往往成为人们凭吊先贤和寄托同情与哀怨的地方。此后,刘皇叔及其臣属便在这里理所当然地歆享人间的牲醴与香火了。

余秋雨在《三峡》一文中写道:“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余先生是睿智的,他一眼就看透了白帝城的内涵,一语就道出了白帝城的全部。是啊,白帝城虽然久经罹难战火,但它更是属于诗的。

阅读古夔州的历史,里面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陈子昂,王维,李白,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不必一一列举了。此时此刻,我把目光投向了我登岸的地方,我期望朋友们能够随我一同站在白帝城上侧身远眺,把视线投射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去关注一位一生颠簸、穷困潦倒的诗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