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英大跨步走进来,余阿叔也是这样。
两人极有默契地一人去往切肉切菜的地方,一人去往堆放杂物和工具的地方。
童氏米线馆的后厨很大,估计占了整个店面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米线店大厅和后厨的唯一连接口就是顾客自取米线和阿姨把汤和肉递出去的窗口。
窗口内部则是三面都有台子的后厨。
一面台子放顾客可以随意自取的米线和汤,一面台子的师傅正在切肉,另一边则是阿姨正在清洗蔬菜、佐料,并把米线一团一团抓出来放在碗中,然后放到窗口处。
简单明了的布局!
童英带着两个阿姨出去扛了两袋大米,然后来到清洗蔬菜这边的石台前,这里还摆了一些料理佐料的料理机、打果汁的果汁机之类的。
“我小时候家里都是手工做米线,这样做出来的米线更加爽口弹牙……不过这些年都已经换成机器做了。”童英一边解释着,一边快速把米洗净,然后倒进料理机。
“做米线,我们蒙自过桥米线一般用干浆米线。”童英继续道:“酸浆米线不和我们的口味,而且条件也不够……今天我教姊妹几个学学干浆米线做法。”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guxu.org 时光小说网
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不过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另一种,就是干浆米线了。
这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的,所以称之为“干浆米线”。
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也是很多方便米线的食材来源。
“我们先搅碎这些米,搅呢越细越好吃……”
“加水、等热了再搅,搅一下,看一下,搅成这种糊糊……”
“这里要注意不要太久……”
“弄好后拿出来,小心烫手噶!然后像这种整……”
“像这种整”,就是“像这样做”。
童英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动手示意。
一大袋米,在成为了粉状之后,又成了面团状,最后被切成细丝,就成了米线!
教了一遍后,童英让几个阿姨一起做,不过后面又发现这样做不快,好在余阿叔看到了,灵机一动,干脆让她们弄成了一个小流水线。
一人专门洗米,然后把米打成粉浆。
一人专门加热,把米浆弄成米团。
一人也是把米团弄成条状,也就是成了米线。
几人在这里做着,料理机的咔嚓声、大锅里的米面香、切米线的明显动作……这种不寻常的活动自然而然吸引了外面的顾客。
“喔唷!童孃又开始做米线了?”
“么么!已经好久没有吃手工米线了……不行,我等下再来一碗,反正米线可以免费加。”
“那我也再来一碗!这点鸡汤真呢太香了!。”
“香,好香,香伤了!”
顾客们一个个发出赞叹之声,特别是一个个老顾客。
年轻人们很少会在意一些细微的口味、口感等的差别,但是老一辈人吃了一辈子米线,最知道米线的好坏了。
于是,原本就米线存量不够,现在更是引起了一大群人的围观。
手工米线啊!
在蒙自、在这种米线销量远超米面的时间点,哪个人家敢说手工米线可以无限量供应的?
根本没有!
过桥米线讲究的是一碗汤的鲜美,对于米线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毕竟,如果你一天可以卖八百斤米线,你自己做一个试试?
累不死你!
如果请人来做,那更是亏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
因为蒙自的米线,续碗一般都免费的,最多最多也就是续碗收费一块左右。
这种低廉的成本,再加上大多数过桥米线本身并不是精髓所在,汤和佐料、辅料才是精髓,所以就没哪个店老板会去专门做手工米线的。
各个店都是去找米线厂订货,米线厂也成了蒙自这边必不可缺少的工厂。
但是……
在这个年代,如果是手工和机器放在一起选择,很多老餮定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手工!
口感、色泽、味道、心理等因素,使得手工制作的吸引力比机器量产的吸引力大多了!
此时,童英他们制作的手工米线,就吸引了一大批人。
而在另一边,余阿叔正在帮忙切肉。
过桥米线分为三个部分,汤、料和米线。
吃米线的人,大多数时候在乎的都是前两者,汤和料。
汤,最正宗的过桥米线汤,应该是选用肥壮的老母鸡,先将其放入冷水锅中,用旺火烧开,打尽浮沫,然后加姜、黄酒等几种调料调味,之后用小火炖,保持汤面微沸。
这样便于汤料中的营养成份游离出来,使汤味鲜醇,慢炖三四个小时后加入调主味盐、胡椒粉即可。
童氏米线店的汤,永远是凌晨四点半开始熬的,熬到十一二点时已经醇香无比了。
所以,此时汤和米线都有了,余阿叔为了应付这种大销量,也来切菜区尽力帮忙。
料分为辅料和佐料。
佐料的话像葱姜蒜、小米辣、油辣椒、薄荷等,一般都是自己放的。
而辅料,就是各种各样的食材了。
辅料有生片、熟肉和蔬菜。
蔬菜一般是嫩韭菜、豆芽、豆腐皮、豌豆菜、玉兰片等,还有最重要的黄色菊花花瓣。
而生片,一般是质嫩、易烫熟、少筋络的脊肉、扁担肉、修理平整的净瘦肉,以及洁净的鸡脯、鲜鱼、火腿肉等。
在蒙自过桥米线制作中,对刀工的要求是切片厚薄均匀,薄如纸屑,原理是采用与原料相适应的刀法去切割原料。
例如,切脊肉片时,要用推切的刀法;切鱿鱼片时须用斜刀片刀法;在切猪腰时,要用拉刀的刀法。
只有这样灵活运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汤中一烫即熟。
余阿叔年轻时候还没认识童英时是不会的,经过多年磨炼意志,现在已经是其中老手了。
在特别穷的那些年,余阿叔就是负责生片的,童英则是负责蔬菜和佐料,米线则是两个人一起,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做,当天做多少卖多少的。
后面两人年纪越来越大,毛病多了,好在钱也多了,就请了一些打工阿姨来帮忙。
此时,童英和余阿叔忙碌起来。
而在外面,人也越聚越多,都是听说了这边的童孃又开始做手工米线了的。
手工的米线?
还是童氏米线馆?
于是,一些老蒙自人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发的视频,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