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的文化“江湖” 在咱们这片烟火气十足的社区,要是提起李大爷,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大爷大名李福生,年逾古稀,一头银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镌刻的故事,藏着往昔的点点滴滴,可身形依旧硬朗,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眼里透着股子精气神,任谁见了,都得赞一句“这老爷子,有活力”。 李大爷的文化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堪称社区文化活动的“顶梁柱”。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社区花园的一角便传来阵阵悠扬的唱腔。不用猜,准是李大爷在练他的拿手好戏——京剧。只见他一袭素色练功服,手中折扇开合自如,时而踱步甩袖,模仿着老生的沉稳大气;时而尖着嗓子,婉转唱出花旦的娇羞柔媚,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有板有眼。周边晨练的邻居们围了一圈又一圈,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拍手叫好。有些京剧爱好者还会趁机向李大爷请教,他也从不藏私,从发声技巧到身段拿捏,细致入微地讲解示范,恨不能把自已的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塞给旁人。 上午时分,社区书法活动室成了李大爷的“战场”。铺开宣纸,蘸饱浓墨,他屏气凝神,手中毛笔仿若灵动的游鱼,在纸面肆意游走。李大爷研习书法数十载,楷、行、草样样精通。写楷书时,笔画规整,力透纸背,每个字都像端坐在朝堂的大臣,正气凛然;行书则行云流水,笔锋转折间尽显洒脱不羁;草书更绝,笔墨纵横,气势磅礴,旁人瞧着,只觉满纸豪情。常有学校邀请李大爷去给孩子们上书法课,他总是欣然前往,课前精心备课,把复杂的书法理论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课堂上,亲手握着孩子们的小手,教他们如何握笔、运笔,看着孩子们歪歪扭扭却无比认真写下的字,李大爷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嘴里念叨着:“好嘞,好嘞,这就是文化传承。” 午后的社区图书馆,静谧得能听见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李大爷准会准时“打卡”。他戴着老花镜,埋首在书堆里,古今中外的名著典籍信手拈来。读《红楼梦》,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还能跟旁人剖析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人性的复杂;翻开《战争与和平》,又沉浸在托尔斯泰笔下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感慨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李大爷不仅自已读,还牵头成立了社区读书分享会。每周固定的时间,大伙聚在一块儿,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近期读书心得。遇上观点分歧,李大爷总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已的看法,把讨论引向更深层次,让每次分享会都干货满满。 逢年过节,社区文艺汇演更是李大爷大放异彩的舞台。春节时,他带着一帮老街坊排练民俗舞蹈,大红的绸子在手中翻飞,扭秧歌、踩高跷,把喜庆氛围烘托到极致;端午节,组织大伙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粽叶飘香间,传统文化悄然扎根;中秋节,李大爷摇身一变,成了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吟诵着古人的赏月佳作,带着大家玩猜灯谜游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社区每个角落。 李大爷热衷于参加文化活动,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缘由。他出生在动荡年代,儿时家中贫困,读书识字都是奢望,文化于他,是遥不可及的美梦。后来生活慢慢好转,他便一头扎进文化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发誓要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而且,他深知文化的力量,社区里老人独自在家寂寞的不少,年轻人下班回来也没个放松去处,文化活动能把大家聚起来,让邻里关系更融洽,给平淡生活添几分滋味。 可这一路,李大爷也遭遇过诸多难题。起初,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紧张,笔墨纸砚、服装道具都得自掏腰包,时间久了,家里人颇有微词,觉得他“瞎忙活,净往里搭钱”。李大爷却嘿嘿一笑:“这钱花得值,换来大伙的开心,比啥都强。”场地也是个大问题,活动室有限,遇上热门活动,还得抢场地、协调时间。有一回,书法比赛和舞蹈排练撞了档期,两边人差点吵起来,李大爷夹在中间,好说歹说,重新规划安排,才平息这场风波。 面对外界质疑,有人说他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图啥呢?李大爷从不辩驳,依旧我行我素。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文化滋养灵魂,他在活动中收获的快乐、满足,旁人难以体会;看到社区因文化活动焕发出新活力,邻里互帮互助、其乐融融,那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他常说:“我就盼着这文化的火种,在咱社区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这不,最近社区计划打造文化长廊,李大爷又忙得脚不沾地。他翻遍古籍,收集社区历史典故、名人轶事,还发动大伙一起出谋划策,从长廊设计到内容排版,事事亲力亲为。完工那天,大伙望着古色古香、满是文化底蕴的长廊,纷纷对李大爷竖起大拇指,他挠挠头,笑得满脸褶子,眼里却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社区文化更灿烂的明天。往后的日子,李大爷还会继续穿梭在各类文化活动间,用他的热情、执着,书写属于他和社区的文化传奇,在岁月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