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贾母是张氏的婆婆, 不过陶长安可不惯着她老是想为难大房的做法,孩子养在自己亲父母身边才,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至于还在禁足当中的王氏, 距离她生孩子还有一段时间呢。
对于这些琐事, 自然有贾母这个当家夫人和张氏这个大儿媳妇管理,陶长安懒得把这些琐事放在心上。
说起来陶长安这一年大半的心思都放在了那两本修道功法上面, 对于他一直计划要学的中医, 难免有点懈怠了,如今还在背诵医书和认识药材阶段呢。
多少也算学了点东西,陶长安使来享受养老生活的, 可没有想过把自己逼成一个学习机器, 只要有点进步,他就十分满意了。
王氏即使被禁足了, 但还是像原著当中写的一样, 在大年初一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
陶长安没有给这个孙女取名,倒是贾母这个老太太觉得这个孙女出生的时间十分吉利, 以后肯定贵不可言,就给这个孙女取了一个元春的名字。
贾政也觉得这个女儿出生的时间不错, 心里对王氏的不满倒是少了一点。
加上这一段时间来贾珠这个长子读书不错,有这个长子在中间缓和关系, 一房那边的气氛总算是好了一点,至少贾政不在是一副提到王氏, 就要发怒的模样了。
可以说这一年当中,府里发生的事情, 让贾瑚和贾珠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僵硬了很多,尽管是他们每天见面,但因为双方父母的原因, 他们两个到底不能够再像过去一样亲如兄弟了。
在人前面能够维持住面子情,就已经算是不错了,私下里面,贾瑚和贾珠是不怎么来往的了。
到了贾瑚和贾珠这个年纪,是已经能够记事了的,大房一房的纷争到底影响到了下一辈。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府里的资源就这么多,他们父母不争取的话,就只能够成为受委屈的一方,双方都认为自己吃亏了,人心可不就不齐了嘛,这是无法避免的。
陶长安对于底下小辈们的争夺,只要是良性的他都不会插手,有时候互相竞争一番,有利于互相进步嘛!
在陶长安划下界限,只支持两房良性竞争,凡是越线的就会受到惩罚以后,大房和一房就学乖了很多,不敢在私底下作妖了。
反正只要不越线,不闹到自己跟前来,陶长安也不怎么理会两房之间事情的,当然也不会逼着贾赦和贾政两兄弟兄友弟恭,只要他们在规矩范围内行事,他们怎么自在就怎么过吧!
贾母这个当家夫人头上有陶长安这个丈夫看着,也不敢在明面上太过偏心,对两房大致也过得去了。
至于私底下贾母是怎么拿自己的私房补贴小儿子的,这陶长安就管不到也不想管了。
这一世,王氏在被禁足之前,是和张氏一起管家,禁足之后连院子都出不了,更不用说管家了。
没有管家权,王氏这个时候也没有开始偷偷在外面放高利贷害人,暂时没有触犯律法。
至于以后,有陶长安派人盯着,王氏要是敢伸手私底下放贷,就不要怪陶长安出手剁了她伸出去的爪子了。
在贾琏两岁多,元春一岁多的时候,陶长安的武功修炼得不错,一个人可以打好几个高手以后,静极思动,干脆直接跟如今身体还十分不错的皇上请了长假。
说是自己年纪大了,以前都忙着打仗和做官,都没有机会回金陵老家祭祖,顺便到处看看的时间,如今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要是再不趁机会到处走走,他还真怕以后老了就走不动了。
说这话的时候,当今看着荣国公那精神饱满,身体十分健朗,看着就能够活好几十年的模样。
在看看自己,差不多的年纪,自己感觉精力那是越来越不济,还常常被底下惦记着自己皇位的逆子给气得半死,头发都白了大半!
两个人一对比,当今觉得自己才是那个需要休个长假,好好休息的人。
本来皇上是不想放人的,心腹身体好不容易恢复过来,他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他的地方呢!
可惜耐不住荣国公这个老臣一副自己不答应,就整天缠着自己磨的厚脸皮模样,到底经不住答应给了陶长安半年的假期。
能够不用每天一大早的上朝,终于可以出去到处走走,陶长安才不在乎其他觉得他厚脸皮,为了请假硬是磨得皇上烦的不得不答应呢!
要是有人过来说酸话,陶长安还故意做出一副人家这是羡慕嫉妒自己的模样,让对方要是实在羡慕,也可以去求一求皇上,说不定皇上心一软就答应了呢!
这话说的,一般人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这么去磨皇上啊?
不怕皇上一个不高兴,让自己彻底回家休终身长假,不用回来做官了吗?
也就荣国公这个深受皇上看重的老臣,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其他人可不敢测试一下他们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怎么样!
这些年陶长安虽然对朝堂上的事情不怎么上心,但谁让他有剧情这个金手指呢。
关键的时候,他特别懂得如何站位,也搞得清自己的身份,从来不会仗着皇上的信任,就做出一些恃宠而骄的事情来。
面对太子和几个皇子的拉拢,也都是一副坚定保皇党的立场,能力靠得住,以皇上的意愿为重,不掺和党争什么的,这才能够一直得到皇上的看重。
尽管陶长安大概知道下一任皇帝可能就是四皇子,如今的太子和大皇子、三皇子都是夺嫡的失败者,但他从来不自作聪明,也不仗着自己的先知就想去改变一个皇朝的走向。
天下间的聪明人多了去了,可不是就自己一个聪明人,论智力自己可能还比不上很多其他人呢。
对于党争和皇位之争,陶长安能够做到的只是明哲保身而已。
原著当中贾家最后被抄家,其实跟宁国府和荣国府不知轻重的掺和皇位之争有关。
隔壁原主的堂兄贾代化已经去世十来年了,爵位也早就由其儿子贾敬继承,可惜尽管贾敬是通过科举出仕的,但由于出身勋贵,在翰林院做官的时候,一直被那些文官排挤。
陶长安这几年都忙着自己和荣国府的事情,倒是很少关注隔壁府里堂侄子的情况。
偶尔碰见了,贾敬也是打过招呼之后,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想起原著当中原主这个堂侄子可是被排挤得直接辞了官,连爵位都提前让儿子继承,自己一个人跑去京城郊外做道士不问世事练丹去了的。
贾敬可不在自己的任务范围内,陶长安倒是不怎么关注他。
三年前,女婿林如海在儿子养住了以后,选择外派到地方为官,想做出点实事来。
陶长安觉得这是好事,也就选择帮了他一把,让他选了一个合心意的地方从知县做起,等以后履历够了,再给他运作升官的事情。
贾敏和林家老太太不放心林如海一个人过去,就干脆带着孩子,一家人搬过去了。
林如海如今还是一个小官,倒是不用担心他会参与到夺嫡的事情中去。
即使有人拉拢他,估计也只看在他是贾家女婿的反份上,对于这样的拉拢,早就得到岳父陶长安提点的林如海,那更是不会接对方伸出来的橄榄枝的。
林如海如今儿子都有了,他还想看着儿子长大娶妻生子呢,可不愿意掺和进这些危险的事情中去。
林家那边还算安稳,为了避免贾家被拉进夺嫡的风波当中,陶长安回金陵祭祖之前,只能够让人把隔壁的贾敬请了过来。
接到隔壁堂叔请自己过去一趟的要求后,贾敬还有点奇怪自己这位堂叔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自从自己父亲过世以后,两家除了过年的时候一起祭祖以外,来往得还是比较少的。
“侄子给堂叔请安,堂叔怎么突然想起来让人找侄子过来了,是有什么事情吗?”
陶长安笑着让贾敬坐下,说道:
“想起很久没跟侄子你坐下来聊一聊了,趁着今天有空,就把你叫来坐坐。”
贾敬虽然弄不懂自己堂叔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大家都姓贾,同一族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还是相信自己堂叔是不会害自己的。
聊着聊着,陶长安总算是知道自己这个侄子后来为什么宁愿辞官跑出去当道士了。
一是对贾敬当修道感兴趣,一是自从他进了翰林院之后,就一直遭受文官们的冷暴力,日子过得比较苦逼,三则是这些日子一直有大皇子的人来拉拢,希望他加入大皇子的阵营。
看来那些人拉拢自己失败了以后,就想间接的通过把宁国府笼络过去以后,间接的把荣国府拉下水啊。
听了一遍贾敬的诉苦以后,陶长安并没有露出什么同情的神色,而是问道:
“既然敬儿你在翰林院待得不习惯,以前为什么不跟我或者你父亲提,算了以前的事情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