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戚少保是史上罕见的天才。
能文能武,史上十大兵书,他一人就占了两本。
这其中的含金量,各位可想而知。】
【戚将军练兵有多强,各位都知道大明的那副兵甲,有多重。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戚家军还能在漆黑如墨的深夜奔袭五十公里。
还不是一两次,他们经常干这种事。】
【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戚家军有多猛呢?
要知道一个数据,戚家军伤亡最多的一次,也才不过区区的数十人。
很多情况下,将士的伤亡基本很少。
说到这里了之后,又不得说朱祁镇那个东西是有多么废物。
凭一己之力,葬送了大明数十万的军队。
这样的光辉战绩,整个史书上,估计也就只有他一人能做到了。
我时常在想,朱祁镇到底是怎么坐上那把龙椅之上的。
要换做是我的话,不说做得比朱祁镇好,至少不会害死数十万的将士,以及杀了自己的亲兄弟。】
【大明的历史上,不是没有兄弟登上皇位的例子。
也就是朱祁镇这么恶心,还要对自己的兄弟下死手,还不让进入皇陵。
相比之下,成化帝简直是好的不能再好。
可能朱祁镇这一生做出的最有用的一件事,就是生下了朱见深,并立为太子。】
【不然,还真找不到这货的优点。】
【又是那群倭寇,气煞我也。
我刚刚在想,如果始皇帝提前把将倭寇的老家给占领了,这些倭寇会不会就不出现了。】
【倭寇的老家就在海外,老祖宗花费一点时间,也是能找到。】
【可惜了,在战场骁勇作战的戚家军,最后还是遭万历坑杀了。
不是死在战场之上,而是亡在自己人的手中,这是何其的讽刺。】
【每次翻开史书,一看见戚家军的结局,不免唏嘘落泪。
大明朝廷欠饷,加上对戚继光的厌恶,他们不愿继续给钱了。
某些恶心的人,为了解决戚家军,利用卑鄙手段将他们给全部哄骗到校场上,全部杀害,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为大明流血的将士,他们就这样死了。】
大明
戚继光硕大的拳头紧握,面上尽是冷峻。
原本看到后人的评价,他的心情还算不错。
自己所做的一切,后人没有忘记,他们依旧还记得。
从他们的言语之中,可以看得出来,我所作的兵书对后世,还有不少的作用,这就已经足够了。
然,令戚继光万万没想到的是,戚家军的会是那般。
没有钱财供应,还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这算什么!?
我们为大明流血牺牲,非但没得到应有的待遇,还要受到那样的凌辱。
那群文人,他们不只会在朝堂叫嚣,无病呻吟,全无半分实际行动。
他们这样子的行为,皇帝非但不禁止,还使其拥有手握大权。
如今的大明,有这些在其身上啃食,迟早会灭亡。
有那么一瞬间,戚继光的心里产生了动摇。
这样的朝廷,还能继续待下去吗?
哪怕提前得知未来结局,万一,仍没能很好解决困境,只能使往日的场景重现。
那,自己算不算做的无用功。
目光眺望远方的大海,戚继光的眼里有熊熊火焰燃烧,要不,干脆…
这个念头一出现,戚继光立即将之掐断。
不行,绝不能这样做。
其他人或许能心安理得地做那些事,我戚家不能做!
自大明建立之始,戚家世受国恩,真行了那等不义之事,和白眼之徒又有多少区别。
右手用力一握,紧紧攥住手里的长枪,之后的路,还是有所改变。
有些事自己无非真正决定,索性就去问问江陵相公。
成化年间
朱见深哈哈大笑,后世子孙说话就是这样的好听,朕着实喜欢。
这播放的是戚继光的画面,是没有成化帝什么事的。
谁曾想,一提到打仗的那些事,总有人会朱祁镇这狗东西拖出来鞭尸。
而自己作为其子嗣,自然而然会有人想到。
不是无法选择,朕也不想成为朱祁镇那家伙的子嗣。
每每想到他是我的父皇,就感到头疼。
“陛下,东西全在这里了。”小太监小跑着来到成化帝身前。
躬身行礼,把搜集好的信息尽数呈上。
嗯?!
朱见深露出异色,这才数个时辰过去,就有了进展。
随意地拿起一道奏本,“你这么快,就搜集完了。”
小太监连连回答,“陛下之命,奴婢不敢有所怠慢。”
这就是太监,让他们办事,效率是真的很高。
朱见深预料得到,若把事情交给那些文人,他们光是推三阻四,都要浪费不少时间。
更不用说,具体去做时,效率是如何地低下。
摊开手里的奏本,朱见深仔细地阅读。
不多时,又放下拿起另外一本。
越是看下去,朱见深的神情愈发凝重,这群肮脏的文人。
他们平日间一个个的都自诩是当时圣人,暗地里,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重重地敲了敲一个装有奏本的盒子,“接下来,还是由你去做。
按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该杀的杀。
他们有胆子做这些事,那么就要给朕去承担后果。”
小太监心头一凛,陛下果然是要有大动作了。
“诺,奴婢这就去做。”小太监可不是那群无用的文人。
旁人若得知这样的命令,可能下意识地就会拒绝。
然,他们太监生来就是为了侍奉陛下。
对于皇帝命令,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无条件地服从。
英宗时期
朱祁镇再度拿起瓷器,想摔在地上,才做起动作,猛然惊觉,自己之前就这么做过。
忘了一眼略微空荡的大殿,朱祁用力一蹬脚,无名之火于心中升腾。
每次说到打仗,总会有人提到朕,他们就不能换个人?
难道,这世上就没有比朕更无能的皇帝。
“呸!”朱祁镇恶狠狠地朝地上吐了口唾沫,
“这群该死的后人,朕讨厌你们。”
永乐年间
朱棣呢喃自语,“多好的一个将军。
不仅仅领兵能力出众,还出了兵书。
这份罕见的能录,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拥有。
要是咱能得到这戚继光,大明将士的战斗力,一定会变得更强。”
朱棣看重的是,戚继光那出色的训练方法。
有了戚继光,何愁不能没有胜仗。
为什么,这样的武将以及那群英勇作战的戚家军,他们会是那等悲惨的结局。
更可气的是,万历这没用的皇帝,还是自己的后代。
“得了,老爷子你又在做这不切实际的幻梦。
你也不看看,戚继光是什么时期的将军,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得到。”朱高煦大着一张嘴巴,毫无顾忌地说道。
向来聪明谨慎的朱瞻基,此刻保持了沉默。
二叔,你又在作死了。
不过这一次,侄子不和你玩了。
和你玩,我只会变得身心疲惫。
朱棣双目射出一道精光,“你说什么?”
下方的朱高煦,还梗着脖子,“咋地,我还说错了吗,老爷子。
你摸着自己良心问问,是不是这么回事。”
朱棣习惯性地看向了朱瞻基,“大孙,你有没有想说的。”
朱瞻基狐疑地抬头,皇爷爷这样子,感觉是在给自己挖坑。
皇爷爷呀,你这就把我想得简单了,我又不是二叔那种头脑有点问题人。
我绝没有任何想说的话。
“我不想,皇爷爷你还是先问问二叔吧。”朱瞻基摆手说道。
朱棣不想说了,眼神一动,示意老三赶紧动手。
得到信号的朱高燧,立即来到朱高煦身旁,“二哥,你别怪我了,反正你这又不是第一次。”
“你当真要下手!”朱高煦盯着朱高燧,朝他发出疑问。
“啪啪啪!”
朱高燧心满意足地收回了手,“我这也是迫不得已,二哥你千万不要怪我。”
见到这一幕的朱瞻基,咧了咧嘴,心道,好家伙,三叔你这做得,让我都找不到形容的词语了。
你一边打着二叔的脸,一边说着被逼无奈,要不要这么无耻。
与你相比,我感觉我十分地单纯善良。
“老二,你怎么样了。”朱棣瞅了一眼朱高煦的脸面,不在乎地说着。
“别愣着了,你把天幕上戚继光的那两本兵法给记一记。
日后打仗的时候,也能够用得到。”
“怎么,你没听到吗?”
见朱高煦迟迟没有回应,朱棣不由得加重了语气。
“听到了,爹。”对此,朱高煦只得有气无力地回答。
大秦
嬴政的眼里闪烁出亮光,“朕知道倭寇他们在哪了?
王翦,你又要有事情做了。”
啥,陛下你说的这是什么话?
你这样说,搞得我好像一直都没做事一样。
了解始皇帝的性子,王翦也说:“陛下,他们到底在哪?
为何,微臣没有发现。”
这句话,王翦也没有说谎。
对于天幕中的信息,王翦认为自己是一个也没有落下。
即便如此,还是不知倭寇在何处?
后人的信息里,是提到了让陛下攻打倭寇。
可,他们没有说出具体的地点,陛下又是从何得知。
一只手落下王翦壮实的肩膀之上,嬴政一副语重心长的神态,“你没有发现?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是聪明人,是察觉不了的。
而这,就是你与朕之间的距离。”
王翦:“……”
陛下,我咋感觉你说这话,有点子侮辱人呢。
旋即不再多想,“那,倭寇究竟在何处。”
嬴政指这一个方向,“朕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在东瀛了。”
闻言,王翦心里也是有所意动,隐隐间好像有种感觉,陛下并没有说错。
远在海外的东瀛,的确是个蛮夷之地。
也只有他们,有胆子对大明发起进攻。
“陛下,微臣愿意领兵灭了东瀛。”王翦沉声说道。
嬴政深深地看着王翦,“朕正有此意。”
说完这话,王翦便在始皇帝的旨意下,先行准备了。
抬头望向天幕,始皇帝说道:“也是不知,下一个又是何人,会出现在天幕里。”
【浩瀚的岁月长河,涌现除了无数值得世人铭记的人物。
这里面,有文治武功一绝的皇帝,也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能臣,还有一心为了百姓而浴血奋战的将领。】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人,虽是一界残缺之身,却完成了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事。
他的身份,也是不少人所没有预料到的——太监。】
【这位太监,不同于一般苟且偷生的太监。
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想把当时的王朝的国力,传播到遥远的四海之外。】
【为了这个目标,他也始终都在奋斗,从没有放弃。】
【事实上,他也是做到了。】
大汉
刘邦眉头一皱,“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太监?
萧何你过来说说,此人会是大汉之人吗?”
不在乎地招了招手,刘邦随意地说。
因为赵高的种种操作,使得大秦落得那般模样。
对于那群太监,刘邦其实是没什么好感的。
这群肮脏的东西,他们除了能够侍奉人之外,还能为朕做什么。
萧何略微思索了会儿,没有在如今的大汉,找到符合的人选。
“微臣认为,这样的人物很有可能是不会出现在大汉的。
众多的太监里,也是只出现了那么一个。
为此,臣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说?”
刘邦摆了摆手,“说,有什么不能说的。”
萧何很明白,刘邦若见到天幕上的太监的行为,很有可能会重用太监。
这事,必须要提前告诉其危害。
“太监这群人,对王朝的破坏,必须你应该在天幕看到过。
大明的不少皇帝,都是重用了太监,从而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百姓遭殃。”
“微臣希望,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陛下都不要重用太监。”
还以为是什么事,结果就只是这?
刘邦不在乎地说道:“朕心中有数,你不用太过担心。”
大明
永乐年间
朱棣盯着上方的天幕,愈发感觉到了一种熟悉之感。
就好像,这个人自己似乎见到过,还是常年跟在身边的人。
只是一转头,就见到了刚刚来到大殿之上的郑和。
这才恍然,天幕上说的太监正是郑和。
除了郑和之外,咱也是找不到其他的人选了。
“郑和,你可知道,这天幕上的太监,指的是何人?”朱棣说道。
郑和茫然地摇头,“陛下,奴婢不知。”
“这太监,指的就是你郑和!”朱棣大声地说道。
郑和面露震惊,随后很快摇头,“这怎么可能?”
不多时,天幕便发生了变换。
【这位太监,便是大明永乐一朝的三宝太监——郑和!】
【七次远洋航行,扬大明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