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磨面粉

山前村,新家。

赵文牧正在家里淘洗小麦。

嗯,就跟淘洗大米一样,淘洗小麦。

因为,他们家也要去磨面粉。

山东头村可以磨面粉的消息传来以后,山前村家家户户都在淘洗小麦,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赵文牧家自然也不例外。

刘素芳、赵文君、刘秀梅对磨面粉的热情十分高涨,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小麦都磨成面粉。

然后赵文牧就被押着来干活了。

“娘,一次不用磨太多面粉,吃完了再去磨嘛!”

“麦子放在家里不会发霉,面粉可是会长虫子!”

赵文牧好说歹说,终于说服几个女人,这次他们全家只磨三百斤小麦。

三百斤,给三兄弟家、赵文君以及赵学海老两口。

这是几个女人的底线。

赵文牧只能无奈接受。

淘洗小麦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计,平时淘二两米都要几分钟,何况是淘洗几百斤小麦。

而且大米都是已经脱粒去壳、筛选干净的。

新收上来的小麦却混杂着很多谷壳、砂石、泥土等各种杂质。

首先要一遍遍筛选,靠风吹、手挑,把肉眼可见的谷壳、小石子等去除掉。但不论筛选多少遍,麦粒里面总是还会有一些漏网之鱼。

赵文牧只觉得头晕眼花,烦不胜烦。

这还只是第一道工序。

之后还要用水淘洗小麦,洗去附着的泥土等可溶性杂质,以及那些可以浮在水面的碎屑、麸皮等。

不断淘洗,一次次把浮起来的杂质捞出去。

直到肉眼可见,水面已经干净。

之后用滤网把水分过滤掉,将小麦平铺在干净的布料上。

这会儿也没有什么好的材料,就是把大床单洗干净,将淘洗干净的小麦铺平在上面。

淘洗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挑拣石子。

晾晒的过程中,继续挑拣石子。

等到小麦晒干,里面混杂的石子差不多也就被捡干净了。

也仅仅是差不多而已。

小麦不能晒得过于干燥,必须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这样可以提高麦皮的韧性,降低小麦胚乳的机械强度。在研磨时,使麦皮不会磨得很碎影响面粉品质。

还能降低磨粉机的磨损程度,同时降低能耗。

这些自然都是山东头村的宣传人员说的。

“小弟,你快别不乐意了!你不知道,现在卖的面粉,里面都加了滑石粉。”

“不然你看它怎么会那么雪白?所以说,还是吃自己磨的面粉好!”

刘秀梅压低声音对赵文牧悄悄说道。

“大嫂,你这都是听谁说的?”

赵文牧笑笑。

接着大笑起来。

“大家都这么说啊,我也不知道谁先说的,咋了你笑啥?”

刘秀梅被他笑得不明所以。

“大嫂,这都是我教张振鹏说的。”

刘秀梅愣了一会儿,接着抓着一只胳膊就在他后背拍了几下。

赵文牧不知道现在卖的面粉里面有没有滑石粉,反正后世国家标准不允许添加滑石粉。

也有人说滑石粉有抗坏血酸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面粉延长保鲜期,面粉制品的脆性和形状不变等等,意思也即滑石粉是有益的。

更多人说滑石粉会致癌。

不管怎样,雪白的面粉里肯定添加了滑石粉,这个观点在三十年后仍然被很多人坚信不疑。

赵文牧提前借用一下而已。

效果还是很显着的。

大多数村民都相信了这个说法。

于是更倾向于自己磨面粉了。

村民们吃着自己去磨的有些泛黄的面粉时,觉得又香又筋道,口感远胜买来的面粉。

心里也踏实得多!

把淘洗、晾晒好的小麦装车,赵文牧赶着骡车,跟赵文君一起去了山东头村。

顺便说一句,骡车已经被赵文牧买下来了。

平时在家里拉个粮食、木柴什么的,过段时间还可以用来拉蘑菇。

黝黑的老骡子,也没想到自己命咋这么苦。

赵家人待它还是很不错了,都吃上玉米面了,还有啥怨言。

前两年,人有时候都吃不上玉米面好吗?

“二姐,你去找张振鹏干什么?”

赵文君跟着一起来,不只是为了帮着磨面粉,还因为有事儿跟张振鹏谈。

赵文牧赶着骡车,侧头跟她聊着天。

“小弟,我看这小麦麸皮很适合拿来喂小龙虾,想跟他谈谈,从他那儿买麸皮。”

麸皮,其实就是小麦的外皮。

磨面粉时会被机器打碎筛选下来,变成一堆麦黄色的片状物。

有点像麦片,但要轻薄细碎得多。

按理说麸皮的营养成分其实不比面粉少,蛋白质、淀粉、维生素还有矿物质样样不缺,甚至有一些成分比面粉还高。

贫穷的年代,麸皮自然也是进了人的肚子里。

这会儿,有不少人家把它们当成饲料喂给鸡鸭等家禽。

嗯,确实是喂小龙虾、螃蟹的好东西。

而且价格还便宜。

面粉厂不只是帮村民磨面粉,自己也生产面粉。

村民磨面粉自然会把面粉、麸皮一起带走,但是面粉厂自己生产面粉时产生的麸皮,大概率没有好的销售门路。

村民肯定不会买回去喂鸡。

上山挖点野菜、绊上点玉米面喂鸡就行,何必花钱买麸皮?

“二姐,这个主意不错,确实有必要研发一些专门的饲料。饲料规范统一了,小龙虾也不容易出问题!”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能胡乱喂养,最好是有明确的食谱,夏天吃什么,冬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规范起来。”

说到小龙虾养殖,赵文君愈发神采飞扬。

看得出来,她是真的喜欢现在做的事情。

“嗯,我觉得你可以划出几片小鱼塘,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确定哪些方案好一些。”

“钱的问题不用担心,要实验总会有成本,这些不是大事儿。”

“好!”

来到山东头村,排队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多,但还是有十几户人家在等待。

张振鹏过来打过招呼后,就跟赵文君去谈麸皮的事情了。

赵文牧闲来无事,就跟村民们聊天去了。

这里有不少村民都认识他,毕竟去年收蘑菇已经辐射到了7个村子。

“赵老板,今年还收蘑菇吗?”

说话的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汉子,赵文牧看了一眼。

“你是邵家岭的,那个…”

“邵峰。”

汉子见赵文牧要给他递烟,立刻向前两步。

“啊,对,邵峰!”

“收,当然还收,五月底(农历)开始收,你回去可以跟大家说一下。”

过两天赵文牧还会去柘山公社下面的几个村子走一趟,他挑选出了十几个村子,打算今年进一步扩大收蘑菇的范围。

“那感情好,我回去就跟大家伙儿说说!”

汉子显得十分高兴。

过了一会儿,他有些激动地说道。

“赵老板,你真是个好人!”

赵文牧笑笑。

邵家岭比三里庄还要偏僻多山,日子在整个贫穷的柘山公社都算垫底。

赵文牧去年在这边不过是收了10来万斤蘑菇,6千多块钱罢了。

他自觉这是个小数目,殊不知对邵家岭百十户百姓来说,到手的60多块钱现金,比一个家庭一整年的积蓄还要多!

正因为临近收蘑菇的日子了,很多村民都在谈论这事儿,自然引来了更多村民的关注。

这些天甚至有不少村民去山前村找赵文牧,求他也到他们村子收蘑菇。

“赵老板,我们村也有很多蘑菇,你能不能也到我们那儿收啊?”

这不,这会儿又有人跟他搭讪了。

看得出来对方家境很一般,手推车上就放了两袋小麦,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

车上还坐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

赵文牧爱屋及乌,看见小女孩就特别喜欢。

毕竟自家小囡囡和赵文林家小子婷都是可可爱爱的小女孩。

“你是哪个村子的?”

他从兜里掏出几块糖,递给小女孩。

小女孩看看她爹,汉子点点头,她就怯生生地接过了糖。

“谢谢叔叔!”

赵文牧心情顿时更好了。

“我是马家六的,俺们那边多山,赵老板应该知道吧,山上真的很多蘑菇!”

赵文牧点点头。

马家六在哪儿他还是知道的,那儿确实多山,但也太多了!

连条进村的好路都没有!

位置也偏僻,说实话,不是收蘑菇的好地方。

蘑菇很追求收购、晾晒的时效性,一旦晾晒不及时,品相就会差很多。

所以,整个那一片儿,像什么马家六、张家堡、西北村,他全都没考虑。

“你们那片儿应该划了狩猎区吧?有人上山抓兔子吗?”

“收蘑菇的话,你们那儿太不方便了。”

闻言汉子有些失望,不过还是仔细回答着赵文牧的问题。

“是划出来几座山头,允许大家去抓兔子、野鸡,但是供销社也不收这些东西,俺们也就下几个索扣,抓几只兔子冬天里做个棉袄啥的。”

山前村这边野兔产量已经捉襟见肘,光靠一个村子支撑数家国营饭店,尤其还是在大力发展野味宴的情况下,很明显持续不了太久。

除非山前村解决野兔的大规模养殖、繁育问题。

这个短期内估计不现实。

“如果我6毛钱一斤收野兔,你们愿意每天来山前村卖吗?”

汉子一听顿时大喜。

“可以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